闵 申
(文莱大学 语言中心,文莱 斯里巴加湾 BE1410)
文莱,全称为文莱达鲁萨兰王国(Brunei Darussalam)(1)马来语原文为Negara Brunei Darussalam,英语一般使用Brunei Darussalam.,是位于婆罗洲北端的穆斯林君主制国家。文莱国土面积5,765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2)文莱首相署信息局.About Brunei Darussalam[EB/OL].https://www.information.gov.bn/Theme/Home.aspx,2022-08-30.,主要由马来和华人等多民族族群构成。文莱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和英语,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语言在华人群体中广泛运用。
虽然华人占文莱总人口的比率仅为11%(3)文莱首相署信息局.About Brunei Darussalam[EB/OL].https://www.information.gov.bn/Theme/Home.aspx,2022-08-30.,但华文教育已经发展了百年。其间,文莱的语言教育政策几度转型,但中文教育仍保留至今,并获得长足的发展。文莱作为“一带一路”上典型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伊斯兰国家,其宝贵经验是值得总结与分享的。首先,东南亚多国,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和文莱具有相似的社会语言学特点和人口特征。其次,文莱的中文教育虽起步于华文教育,但其长足发展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在当前国际中文教育转型之际,总结文莱经验,不仅能够完善马来语地区中文教育的研究成果,更能为学科建设贴近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启示,同时也可以为区内国家寻求中文教育新增长点提供借鉴。
文莱族群、语言及文化构成多样,除马来族群外,人口最多种族的是华族,即在文莱居住的华人华侨,约占文莱人口的11%。自1991年与中国建交以来,中国和文莱关系发展顺利,在经济、民航、卫生、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司法等多领域都开展了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并于2018年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中方对文莱最大的投资项目是位于文莱大摩拉岛(4)马来语原名为Plau Muara Besar.的一所综合石油炼化厂。此外,“广西—文莱经济走廊”中的多个合作项目,也在文莱顺利进行。
文莱的中文教育和文莱国内语言教育政策息息相关。文莱中文教育的百年,同样也是文莱学校教育的百年。随着文莱国家教育政策的变迁,文莱的中文教育经历了从建立、成长、转型、生存4个发展阶段。
文莱正式的语言教育,约形成于20世纪初(5)Jones,G.Changing patterns of education in Brunei:How past plans have shaped future trends[A].In:N.A.Haji-Othman,J.McLellan,& D.Deterding,eds.The use and status of language in Brunei Darussalam:A kingdom of unexpected linguistic diversity[C].Singapore:Springer,2016:267~278.。自1906年成为英国庇护国后(6)Mark Cleary,Peter Eaton.Borneo:Change and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文莱的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英国的影响。为了维护国家教育的独立性,并保护文莱的传统文化,文莱政府在1914至1918年间,建立了4所马来语学校。此后,随着石油的发现和开采,英语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自1928年起,成人英语教育在文莱悄然兴起(7)McKerron,P.A.B.Report on the State of Brunei for 1928[R].1929.,并最终推动了1954五年教育计划的实施。根据该计划,文莱政府积极开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聘用大量外籍教师,并行多种语言(英语、马来语、阿拉伯语、中文)教育。同时,华人群体也开办了华人学校,教学媒介语为中文,并使用台湾的教材。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文莱国内各地纷纷建立起华人学校(表2),以满足华人华社对于子女教育的需要。这个时期的中文教育,主要由华校承担,受到政府的干预较少。因此,为了统一全国华校的考试标准,文莱华人自发成立了华校考试委员会(8)文莱政府.State of Brunei annual report[R].1973.。
表1 文莱华校建校时间、地点、现有规模统计表
表2 文莱中文教学主要机构及数量、大纲统计表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伴随政治体制的改革,文莱的语言教育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文莱国家收入空前增长;另一方面,英国在亚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于是文莱从英国手中获得了更大的自治权利,并于1959年颁布《文莱国家宪法》(9)1959 Constitution of Brunei Darussalam.。当时的文莱政府,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认同,开始强化马来语教育。不仅宪法规定了标准马来语为文莱的官方语言,文莱教育委员会1972年报告也强调,有必要通过国家教育体系,培养所有种族的儿童对于国家的共同忠诚(10)文莱教育部.Report of the Brunei Education Commission[R].1972.。至此,文莱的语言教育开始效仿马来西亚,正式偏向使用马来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文莱人普遍认为马来语将在五年内逐步取代英语,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用语(11)Sheik Adnan Sheik Mohamad.Languag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Brunei:Status and Corpus[D].Singapore: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3.。
这个时期的中文教育受到了民族国家构建思潮的冲击。文莱政府要求国内所有学校均须遵循国家教育大纲(12)文莱政府.State of Brunei annual report[R].1976.,即便是华人学校也必须学习马来语,且参加国家马来语考试。于是华校独立制定的考试标准开始瓦解。然而,正当马来语教育起步之际,文莱国内发生了政治叛乱,随后文莱和马来西亚关系恶化,最终导致马来语教育计划的破产。于是,文莱国内包括中文教育等多种语言教育的局面得以延续。
1984年,文莱政府出台了对今天的语言教育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双语”(13)马来语原文为DwiBahasa,即“双语”。教育政策。在“双语”教育制度下,文莱的学生,不分种族,均须熟练掌握英语和马来语两种语言(14)文莱教育部.The education system of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R].1984.。“双语”政策强调了国家团结和发展的理念,并试图在标志着国家主权的马来语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英语之间寻求平衡点。实践证明,双语教育政策对于提高文莱国民素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由于当时在文莱国内并没有高等教育机构,文莱学生须前往印尼、马来西亚等马来语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小,且受到文莱和这些国家政治关系的制约。随着“双语”政策的实施,英语教育得到了强化,更多的文莱学生,可以前往海外接受以英语为媒介语的高等教育。直至文莱成立了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英语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教学媒介语言。“双语”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不仅反映了文莱国内对于语言教育的真实需求,更标志着文莱第一次在脱离了他国干涉和影响的情况下,建立了符合本国需求的语言教育政策。
1985年,“双语”教育实施后,华人学校和文莱国内其他中小学按照文莱教育部的要求开设课程,小学一到三年级使用马来语教学媒介,四年级以上使用英语教学媒介,全中文教学时代告一段落。虽然在这个时期,文莱的华校仍然坚持继续开展中文课,但中文教育不得不从主要学科语言转变成一门附加课程。难能可贵的是,文莱的华校在满足政府要求的同时,仍然坚持在校内创造以中文教育为基础的中-英-马三语学习环境,并力求秉承华人华教的教育方针(15)Ho,D.G.E.Mandarin as mother tongue school language in Brunei Darussalam:A case study[R].2007.。虽然在这个时期中文是国家教育大纲之外的一门附加课程,但大多数华校要求各个年级,包括非华裔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中文。中文学习往往从识字、造句开始,逐渐增加难度,继而学习中文阅读和写作。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华校内,小学阶段的中文考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到了中学阶段,非华裔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加中文考试。
可以说,文莱华校的中文教育在“双语”教育政策期间基本完成了转型,并为适应此后的文莱国家教育政策奠定了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面向非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雏形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遗憾的是,有关当时面向非华裔中文教育的记载甚少,其开始时间与规模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非华裔中文教育主要始于华校,且其初期阶段的发展动因主要是为了满足民间的需求,而非依据政府教育政策指导。
如前文所述,文莱拥有多元的文化族群。随着交通的发展,文莱民族融合日益密切,当地民族和华人移民通婚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父母甚至祖父母单方为华人的家庭,仍会选择让子女在华人学校接受中文教育。此外,华人学校遍布文莱全国。由于早期华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移居文莱的中国劳工,一些华校设立在远离城镇的工业、农业区域。在这些地区的非华裔居民为方便子女就学也会选择接受华校教育。另外,还有部分家庭出于对子女未来发展的考虑,也会选择让子女接受华校教育。
事实上,面向非华裔的中文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生源少、需求不强烈,并没有得到文莱政府的重视。因此,面向非华裔的中文教育,自其出现开始直到20世纪末,一直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课程的开设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源的数量。文莱国内一直没有针对非华裔中文教育的统一教材、课程大纲和考试制度。非华裔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华文教育,可以被视作华文教育的副产品。
继“双语”政策之后,文莱于2009年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政策,开始实施《21世纪国家教育体系》(16)文莱教育部.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M].Brunei:Ministry of Education Brunei Darussalam,2013.,国家教育的重点开始偏向于信息、通信技术和创业技能(17)Sin Yee Koh ,Chang-Yau Hoon,Noor Azam Haji-Othman.“Mandarin Fever” and Chinese language-learning in Brunei’s middle schools:Discrepant,discourses,multifaceted realities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J].Asian Studies Review,2020:325~344.。这个教育体系简称SPN21,继续深化了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根据SPN21,从小学阶段开始,包含科学和数学在内的主要科目,均需使用英语教学媒介。
至此,在“双语”政策和SPN21的相继推动下,两个文莱的非本土语言——英语和标准马来语,成了文莱学校教育的主要语言。虽然部分文莱人的母语是文莱马来语,和标准马来语有很大相似性,但有教育学者认为文莱人的标准马来语水平普遍较低。比较之下,文莱人的英语水平较高,在东南亚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事实上,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文莱人,特别是精英阶层,已经改用英语。
相比较英语和标准马来语教育,包括中文在内的文莱民族语言和本土语言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文莱的官方机构,即文莱国家语言局和政府媒体,对于国家语言多样性的支持微乎其微。文莱的语言学者认为,文莱学界缺乏对于本土民族语言进行研究的意愿(18)Noor Azam Haji-Othman,Siti Ajeerah Najib.The use and status of language in Brunei Darusslam[A].In:N.A.Haji-Othman,J.McLellan,& D.Deterding,eds.The use and statusof language in Brunei Darussalam:A kingdom of unexpected linguistic diversity[C].Singapore:Springer,2016:17~28.。一些使用民族语言的人,正在完全放弃他们的语言,且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语言流失的情况会出现好转,这其中也包括了中文。新生代华人,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开始放弃使用母语中文,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英语。
此外,在SPN21体系中,并没有对中文或任何一种文莱民族母语教育做出规定。虽然汉语普通话(Mandarin)被明确规定为可选修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及的“汉语”更倾向于针对非母语学习者。一些国际中文教育大纲(19)Cambridge IGCSE Mandarin Chinese-Foreign Language,Cambridge IGCSE Chinese-First Language,Cambridge IGCSE Chinese-Second Language.规定,同样是中文,“Mandarin”和“Chinese”课程是有所不同的,其区别在于对学习者和学习难度限定。相对而言,“Chinese”常被理解为和母语相关的,难度较大的中文课程,而“Mandarin”往往指针对非华裔学习者,可以被理解为“对外汉语”课程。
由此可见,政府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是面向全体文莱学生的非母语中文教育,而并非针对华裔族群的母语教育。母语中文仍然处于一个独立于国家教育大纲之外发展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SPN21对于汉语课程的具体规定,也可以进一步支持这个观点。根据SPN21,所有学校教育科目分为“核心”“通用”和“备选”3个等级。其中,“核心”为必修科目;“通用”科目虽然必不可少,但考核力度相对较小;“备选”科目则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倾向”自行选择(20)文莱教育部.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M].Brunei:Ministry of Education Brunei Darussalam,2013:61.。在小学阶段,“核心”科目包括马来语、英语、数学、科学和文莱治国哲学;“通用”科目主要包含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和社会科学等。根据SPN21,学生可以从中学开始接触包括汉语在内的“备选”科目。很明显,无论是力度、时间还是考核标准,SPN21都将汉语设置为非母语教育。
事实上,SPN21对于汉语科目的规定,并不能反映文莱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文莱只有部分政府学校自中学阶段开始开设汉语课程。如表3所示,文莱国内诸多设置中文教育的私立学校,包括华校、教会学校和国际学校等,都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条件。他们在满足SPN21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自主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中文课。部分学校的中文课以国际考试为目标,有些则作为课外活动允许学生自愿参与。
虽然SPN21体系并没有将母语中文教育纳入其中,但将汉语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在这个时期,中文教育已经逐渐发展到文莱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并形成了多方合作办学的萌芽。有资料显示,文莱高等教育的中文课程,最早于本世纪初,自文莱大学开始(21)数据采集于文莱大学语言中心。。文莱大学是文莱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立综合型大学(22)文莱最高元首文莱苏丹亲自担任文莱大学校长,且对大学进行经济资助。在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文莱大学排名250,亚洲地区大学排名前60。。文莱大学语言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负责向全体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语言教育,并开展和语言及语言教育相关的研究工作。语言中心成立之初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英语和阿拉伯语,此后又相继开设了汉语、日语、韩语等亚洲语言,并增加了标准马来语和法语、意大利语等欧洲语言,以及都东、杜顺和马来奕等本地民族语言。
根据语言中心的数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间,汉语学习者数量稳步增长了约50%,并于2021年达到了332人(图1)。目前,汉语课是继英语之后,学习人数最多的语言课程之一,且学生人数长期以来处于饱和状态(23)达到师资可以负担的学生人数上限。。
图1 2012~2021文莱大学中文学习人数
根据文莱大学的课程设置,各个学院、专业的学生,均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和需要学习汉语课程,并在完成三年共六个学期的课程后获得汉语辅修文凭。此外,文莱大学的学生还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时离开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或出国学习以获得更为广阔、实用的经验。部分选择留学中国大陆或其他汉语使用地区的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继续学习汉语。
除作为辅修学科外,汉语还是部分文莱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专业要求,学生们须具备较好的中文能力,以便毕业后顺利参与中资公司的工作。为此,在中资公司的资助下,文莱教育部和文莱大学配合浙江大学等中国教育机构,开展对于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定向培养。在学习期间,学生们分别在文莱和中国学习并参与实践项目。该项目已经成为文中两国高等教育跨国合作以及政府与企业多方合作办学最为成功的典范。
经过百年的发展,现如今文莱的中文教育可以大致分为母语中文教育和外语汉语教育两个部分。文莱政府对于二者的态度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母语中文教育采取“自由发展”的态度,既不排挤也不扶持;而对于外语汉语教育,文莱政府将其视为现有语言教育体制的补充,并逐渐扩大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投入。但从总体上看,文莱政府对于中文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即便如此,文莱的中文教育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发展。由此可见,文莱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难能可贵的内驱动力。总结经验,笔者认为文莱中文教育百年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文莱的华人移民群体虽然祖籍、语言、受教育水平等不尽相同,但都秉持着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对于文莱华人而言,中文教育不仅是民族语言教育,更是华人社会团结力量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华人是文莱非马来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最大的移民族群。华文教育百年飘摇,仍能延续至今需要华人华侨的集体努力和共同智慧。
文莱的中文教育起始、发展且至今仍然主要集中在文莱的华校。而文莱华校得以历经百年的持续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文莱华人社会的资助。事实上,华人学校普遍面临财务问题。根据文莱华校教师的介绍,目前,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华人小学正面临生源、资金、师资全面匮乏的局面。其中规模最小的小学,学生数量甚至不足30人。其学费收入已无法支撑办学成本。水电杂费和教职工薪金等都需要通过社会捐助获得。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莱政府向公民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政府学校不仅免除学杂费,甚至会向学生发放补贴。华校作为私人学校,需征收学费以维持学校运营,如收费过高,可能会造成生源的流失。其次,华人占文莱人口比率不高,且新生代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更倾向于英语教育,从而导致华人生源进一步减少,学校收入相应减少。此外,处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华校教育往往缺乏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校舍兴建,聘用外籍教师,和本地师资培养等问题,都需学校自行解决,成本负担较大。因此,华校办学时常需要向华社筹款。所幸,文莱华社一直秉持着坚持办学的理念和尊师重教的传统,且华人群体的经济实力也相对比较稳定,所以文莱华人学校的数量一直得以保持至今。与此同时,华人社团独立制定的考试标准,以及坚持中文教育的精神,也使得华人群体能维持较高中文水平。
虽然文莱中文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仍然面对诸多阻力。如中文教育缺乏统一的标准、资源匮乏,教学难度大。此外,文莱开设中文课程的机构各自为政,从而导致从学前阶段到大学的中文教育不能顺利过渡衔接。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修订国别化的中文教材也十分困难。
目前,适合文莱学生的中文教材非常有限。各个中文教育机构除了自编教材外,也使用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等出版的中文教材。虽然大部分教材为国际中文教育而设计,但并不能完全满足文莱学生学习中文,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需求(24)Shen,M.,Peng,C.F.,Teng,Y.T.,& Hua,F.(2022)Chinese ESL instructo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a ubiquitous environment[A].In:Soraya García-Sánchez,Richard Clouet,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in Multimodal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C].Hershey:IGI Global,2022:68~88.。此外,部分教材的难度也不能和文莱中文教育目标相匹配(25)Sin Yee Koh ,Chang-Yau Hoon,Noor Azam Haji-Othman.“Mandarin Fever” and Chinese language-learning in Brunei’s middle schools:Discrepant,discourses,multifaceted realities,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J].Asian Studies Review,2020:325~344.。相应地,其他辅助资源,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更加稀少,通常需要教师自行创建(26)Shen,M.Exam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flipped Chinese classroom in a University in Brunei Darussalam:A mixed method research[J].EDUCARE,2019,(2).。为此,华人华社可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联合文莱国内的中文教育机构共同探讨建立通过合作、沟通建立中文教育行业标准、开发国别化教材。
由于文莱政府重视英语和马来语教育,文莱学生须多语兼顾,语言学习负担较重。此外,中文考试成绩并不能有效作用于升学和国家奖学金申请。权衡之下,学生不得不缩减投入中文学习的精力和时间,且学习意愿不强。有学者甚至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文莱华人群体的“华人”文化特征正在逐步消失(27)Sin Yee Koh ,Chang-Yau Hoon,Noor Azam Haji-Othman.“Mandarin Fever” and Chinese language-learning in Brunei’s middle schools:Discrepant,discourses,multifaceted realities,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J].Asian Studies Review,2020.。在文莱的“马来人-伊斯兰教-君主制”(28)原文是Malayu,Islam,Beraja.治国哲学的影响下,华人传统难免受到冲击。文莱华人对于母语的认同感,通常不及马来西亚华人。在新生代文莱华人家庭中也缺乏中文使用环境,致使学生在校学习母语中文的难度增大(29)Wu,M.,Lee,K.,& Leung,G.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nvestment among Asian American middle schoolers:Insights from a charter school[J].Language and Education,2012,(1).。因此,华人华社更应该弘扬华人文化传统,培养华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增进其他民族对于华人文化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为中文教育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文莱的中文教育还面临师资短缺且流动性大的问题。和英语教师一样,文莱的中文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的外籍教师。由于早期华人学校全面使用中文进行教学,当时对于中文教师的需求较大,来自马来西亚的移民教师和文莱本地教师共同组建了高水平的中文教师队伍。随着双语教育政策的施行,中文逐渐转变为一门附加科目,新生代华人的中文水平也随之退化,从而导致本地中文教师出现断层,以至于当前的文莱中文教育,很大程度依赖于外籍教师。然而,外籍教师流动性大,聘用的成本高,招聘难度大,为发展文莱的中文教育增加了难度。
随着文莱和中国交往的加深,中国汉办与侨办长期以来积极地向文莱派遣中文教师。中国驻文莱大使馆也积极扶持文莱的中文教育,不仅捐赠书籍、教材,也大力推进中文教育交流项目。中方的长期支持,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文莱师资和教育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
目前,文莱本地教师的培养工作正在筹备中,但进展比较缓慢。不仅是因为文莱新生代的中文水平出现了断层,同时也因为文莱国内的教师培养机构尚不具备培训中文教师的能力。本土教师的缺乏,无疑阻碍了文莱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据调查(30)Shen,M.Foreign language Mandari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Brunei Darussalam[D].Malaysia:University of Malaya,2022.,外籍中文教师往往不甚了解文莱文化和马来语,从而难以针对学生的中文学习需求,培养支持他们掌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中文沟通的技巧。在培养本土中文教师这个领域,文莱可以继续合理利用来自中国政府的资助与扶持,讨论开展文中跨国合作培养中文教师的项目。
总结以往的经验不难发现,文莱语言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需求。如前所述,文莱的语言政策曾经在马来语和英语之间几度摇摆。虽然马来语具有更为重要的政治地位,但发展国家经济的需求促使英语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工作和教育语言,从而最终形成了英语和马来语并行的语言政策。由此可见,文莱的语言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需求。
在过去几十年间,文莱的中文教育就持续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从政治层面出发,华人不仅是文莱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东盟范围内,华人商业圈被视为促进一体化进程的“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层面,文莱进口贸易的大部分需要通过地区内的华人商圈来实现。
现如今,文莱的中文资源又为文莱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部投资,摆脱对石油工业的单一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石油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文莱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逐渐减少,石油开采工业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已经十分有限。此外,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文莱国家经济几度转型都收效不佳,国民经济仍然高度依赖石油工业且增长缓慢。正逢此时,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资资本进入文莱,为了文莱经济多元化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2021年,中国企业在文签订工程承包合同达到36.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2.6亿美元,并实现新增工程承包合同额5251万美元,同比增长73.4%(3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同文莱的关系[EB/OL].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7004/sbgx_677008/,2022-07/2022-08-30.。伴随而来的是中资企业对于具备中、英、马多语沟通能力的文莱本地雇员的迫切需求。相比之下,2022年文莱国内失业率已经高达7.4%,而具备汉语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却仍然供不应求。根据文莱教育部的计划,预备向在文莱的中资化工公司提供500名文莱本地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除须具备化工专业知识外,也须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以便同中方工作人员沟通。然而,文莱大学历经近十年的努力,培养的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仅有百余名。其中,语言关是学生们面临的难题。华人子弟由于中文基础扎实,表现优异,在促进中资公司内部沟通和顺利运营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莱中文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是华人华侨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华人族群而言,中文教育既是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更是华人华侨实现民族传承的重要途径。秉持华人华教的理念,以及灵活应对的策略,文莱的中文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几度变迁中得以建立、保留、发展。不仅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中级阶段的中文教育机构,而且不断发挥主动性,逐一克服了经费、师资、教学资源等各项困难,成功将中文教育的范围扩大到非华裔群体,最终使中文教育被正式纳入文莱国家教育大纲。最近十年间,文莱的中文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是文莱政府发展多元化经济,并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强化人才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华人华社应继续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支持文莱国内中文教育机构提升中文教育的质量与扩大学习群体范围,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更应推动中文教育助力国家人力资源建设。针对现阶段文莱中文教育的具体问题,华人华社可以发挥积极主动的传统,团结华人群体和中文教育机构,共同探讨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文莱中文教育的长期存在,得益于当地社会对于中文教育的认可度高。文莱虽然拥有多元的民族和文化,但民族和睦,社会融洽。华校长期坚持中文教育,也能够灵活调整中文教育大纲,方便其他民族的学生在华校就读。同时,华校的教学水平有目共睹,中文学生的成绩普遍优异。在当前文莱中文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提升针对非母语学习者的中文教育质量,迎合国家教育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前所述,文莱的中文教育存在教育资源不足、中文教育标准缺失、考试评估体系无序等现实问题,急需中文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优化、解决方案。教育学者、研究员、政府部门等有关方面可以通过本地师资培养,中文合作编写教材、标准等方法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提升中文教育质量,解决现实问题,不仅需要中文教育理论的支持,更应该把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并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解析中文教育纳入文莱国家教育体系的本质需求。
当前文莱中文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提升。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包括文莱在内的海外中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文莱的一系列跨国中文教育合作项目的开展,得益于中国政府,中资企业与文莱政府有关单位和教育机构的多方合作。这样的合作方式,一方面获得了文莱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加深了中文教育在文莱当地的影响力。因此,在文莱国民经济多元化转型的大环境下,应继续推动校、政、企合作模式下的中文教育项目,充分利用文莱政府对于中国投资的倾斜,扩大中文教育工作的范围,奠定中文教育在文莱的更广泛的人口基础。此后,还应该逐步打造更多专业化的“中文+”项目,培养具有中、英、马高水平多语能力的语言人才,满足不同行业需求,发挥语言桥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文中两国合作交流,推动共建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