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意义

2022-12-21 18:08谢丽虹陈新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5期
关键词:清阳水谷升阳

谢丽虹,陈新胜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鄂州市中医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1 “风药”的概念及起源

“风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药,泛指具有升散宣通、畅达引导、助阳发散之性的药物[1],狭义上,是指味辛性轻的药物[2],如羌活、独活、藁本、升麻、柴胡这一类的药。然而,在现代医学辞典中,并没有 “风药”这一名词,“风药”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窦材的《扁鹊心书》,文中虽然有“风药”二字,但并无具体论述,之后金代“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元素,仔细研习了《内经》中气味厚薄理论之后,提出“药类法象”的概念,并将当时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分为五大类:“风升生,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热浮长”,张氏治学严谨,对药物功效做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之后,将“味之薄者,阴中之阳”的升麻、柴胡、防风、葛根等20味中药,一起纳入“风升生”一类。并在《医学启源》一书中,明确提出“风药”,并详细论述,自此“风药”的理论初步形成,这一成果得到当时及后世医家的重视,对此后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重大。李东垣拜师于张元素,在学习过程中对张氏理论精髓会熟于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将张氏的“风升生”一类的药物命名为“风药”, 其不仅把“风药”深入发挥,而且最早提出“风药”的概念,在《脾胃胜湿论》中提到“味薄风”,指出了“味薄”都可以纳入“风药”范畴,这便是狭义上的“风药”。李东垣治病重视调理脾胃,其认为脾胃功能一旦损伤,人体诸多疾病将会接踵而至,在治疗上李氏善于“甘温补中”,尤擅运用“风药”。李东垣四百二十余首遗方,以“风药”名方者,约七分之一,选用“风药”者,约五分之三[3]。

2 脾与胃的生理关系及脾胃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脾胃位于人体中焦,是调畅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同时彼此互为表里,刚柔相济,也是化生气血、为人体提供营养的源泉。《脾胃论》曰:“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升已而下输膀胱……为传化糟粕”。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气以上升为佳,胃气以下降为顺。胃的功能主要在于受纳和腐熟水谷,脾的功能在于将水谷精微和水液进行转化和传导。脾胃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协调及气血生成的相辅相成。《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上输于脾……下输膀胱……揆度以为常也。”,生动描述了在人体各项功能正常状态下,脾胃将饮食水谷进行运化的过程。

机体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有赖于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而脏腑功能的正常,需要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水谷精微由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而来,只有脾胃功能维持最佳状态,才能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故《内经》曰“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转化传导功能失常,机体会出现哪些变化呢?首先假使脾胃升降功用失常,导致人体清阳之气不上升,浊阴之气也不向下沉降,就会产生泄泻和胀满的病变,这一点,我们的古人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叙述。其次脾的运化功用异常,则胃中水液内停导致湿邪内生,日久酿湿成痰,表现出咳痰,甚至严重的出现泛吐清水和痰涎的症状,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描述那样,脾是产生痰湿的源泉,肺像盛放痰湿的器皿。又言脾主肌肉四肢,一方面脾失健运,湿邪为盛,满溢肌肤,则表现肌肉、四肢重着、肿胀之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另一方面,若脾运化功能异常,清阳之气不升,四肢得不到水谷精微滋养,犹如树枝得不到树根输送的营养,日久则可出现四肢乏力,甚至四肢萎弱不用,这个道理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也有论述。由此可见,若脾气不升及胃气不降,以及脾胃不能运化传导,则人体内外皆可出现异常变化。

3 “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作用

3.1 升清降浊的作用

脾气主升清阳,胃气主降浊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水湿内停,就会导致泄泻和胀满的病变,李东垣善于运用风药配伍益脾药升清降浊,其在《兰室秘藏》中指出:“圣人立治之法,既湿气大胜……故经云:风胜湿。”《脾胃论》曰:“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李东垣运用“风药”也是有规律和法度可循的,凡升清降浊、升发脾阳者,每“风药”与健脾药相配伍,合用猪苓、茯苓、泽泻等利湿药,使清气得升,浊阴自降。然而运用“风药”,李东垣非第一人,医圣张仲景运用“风药”最为先,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下止。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中以葛根为君药,其味甘辛,主入脾胃经,使脾胃中下降的清阳之气得以升发,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可以说是仲景打开了“风药”医治脾胃病的先河。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用“升阳除湿汤”治疗脾胃虚、纳食不香、腹痛肠鸣、久泄久利不止、小便黄、四肢乏力软弱的病证,方中羌活、防风、升麻、柴胡诸“风药”升发以助脾中阳气上升,苍术、猪苓、泽泻、半夏化湿以降体内浊阴,辅以益智仁、大麦、神曲、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和中益气护胃,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标本兼治,达到祛湿止泻的功效。

3.2 升发脾阳的作用

“风药”性辛温,味薄,质轻灵,其具有升浮作用,有助于脾胃清阳之气的上升,振奋气机。《医学发明》曰:“凡治风之药皆辛温, 上通天气,以发散为本”。东垣认为“风药”具有肝木升发之性,“风药”升提下陷的阳气,是东垣对“风药”药理的独特归纳。《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就是代表,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甘温补中、健脾益气,升麻、柴胡辅助升发脾阳,当归养血和血,陈皮行气散滞,共奏益气健脾升阳之功。正如《名医方论》所说:“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兰室秘藏》所载的“中满分消汤”是“风药”升阳的另一代表方,方中用川乌、麻黄、柴胡、升麻诸“风药”升发脾阳,干姜、草豆蔻、吴茱萸、荜澄茄、益智仁、厚朴、木香、青皮温运中阳,佐以半夏、生姜合黄柏、黄连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更以人参、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健运脾胃,茯苓、泽泻利湿化浊。全方共奏补气升发脾阳、温中消胀之功。消中有补、降中有升、相反相成,可达上下分消之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低剂量的风药具有更好的升阳作用,高剂量时升阳作用减弱或消失[4]。

在升阳的风药中,以升麻、柴胡的功效最为显著,二味药中升麻归脾胃, 柴胡归肝胆, 相须为用,对脾胃内伤所致气陷证最为适宜。然而脾胃病症候多端,虽然“风药”升阳特性在脾胃病的治疗中,作用独特而灵活,或取其味辛,或取其质轻薄,但不可扩大“风药”的升阳效果,因清阳不升的根本原因是脾胃不足,不足者虚也,虚则补之,应当以补脾胃为治疗重点,故“风药”之升阳必配补脾胃之药同用,补而升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3 发越阴火的作用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阴火”做过这样的阐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心火者,阴火也……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实即脾虚生湿下流,与下焦之火相激而成阴火上冲,阴火从下焦上及于属火之心,致心火更盛成病态之阴火[5]。李东垣认为,一旦脾胃亏虚,升降及运化功能失调,则脾胃中的水谷精微就不能向上转输到达心肺,不能在心肺的作用下化生为营卫,反而清气不升产生的湿浊会下陷到下焦肾中,下焦包络之火则趁中焦脾胃虚弱,向上逆冲于土位,即为“阴火”[6]。《脾胃论》云:“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指出若平素饮食方面不加节制就会导致胃病,身体过于劳累就会导致脾病,脾胃一旦受损,则下焦“阴火”则向上攻冲而使机体发生大热的表现,治疗宜泻阴火之以安脾胃[7]。李东垣饱览群书,研读经典,领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挥,临证中用甘温益气的药物,配伍味辛性轻的“风药”,来发散体内的阴火,主张益元气与泻阴火并举,补中有泻,标本兼顾,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中运用人参、黄芪、甘草甘温益气补中;以柴胡、升麻、羌活、苍术辛散升举下陷的阳气;配伍石膏、黄芩、黄连清热泻火。以上诸药配伍可起到升阳健脾、发越阴火之功效。

4 讨论

通过上述对“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所体现的升清降浊、升发脾阳、发越阴火的作用,可知在脾胃病的治疗中,运用风药配伍健脾护胃的药物,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脾为阴土,喜燥恶润,其生理特点是“体阴而用阳, 以升为健”,而“风药”具有升发的特性,在临证治疗中配伍“风药”可以协助脾中阳气的升举;胃为阳土,喜燥恶湿,临证中适当应用“风药”以燥湿和胃[8]。但“风药”性味偏辛香燥热,易耗损阴分之津液[9],李东垣在运用“风药”时,组方配伍非常的谨慎全面,有的配伍人参、黄芪、生姜、大枣、甘草等补益之品来健脾温中益气,以防止其耗散元气;有的配伍麦冬、当归等益阴养血,以防止其耗伤阴血;有的配伍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之药以泄阴火而坚阴,并且在服药后,中病即止,盖“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临床上若需要健脾益气升发阳气时, 则风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不宜过大, 多在6g以下[10],但如果旨在化湿祛浊,则可适当增加风类药物的剂量来增加疗效。风药因其气味轻薄,气薄能通, 味薄发泄,非轻清不能升浮,量轻始可升清阳之脱陷,再者因脾胃内伤病久,药量大, 存在加重脾胃负担, 使“虚易受补”[11],所以临床运用“风药”时除了关注配伍、疗程外,同样也要重视剂量的选择。

5 总结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风药”以其具辛味及升散特性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注意的是临床上在对脾胃病的诊治中,根据不同的证型有目的的选用“风药”,方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脾胃病,“风药”运用广泛,现已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当中,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风药”功用及临床应用的新理论也在不断地被提出,临床上合理且灵活的运用“风药”将可治疗更多的难治性疾病。但在应用时还需注意配伍,以免因风药辛温燥烈之性而耗气伤阴,故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选方用药时应仔细评估患者病情的轻重、所属的体质,并结合“风药”的特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恰当合理的来选择和使用“风药”。

猜你喜欢
清阳水谷升阳
从“清阳”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