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咏志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00)
“安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释义为:(1)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形容词);(2)使心情安适(动词)。安慰这一行为经常出现于人际交往中,旨在安抚他人受伤的心灵,使其情绪恢复[1]。安慰行为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可以分为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安慰语即安慰言语行为,是安慰者通过言语改变被安慰者消极情绪的一种途径[2]。掌握合适的安慰语策略可以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本文以女性大学生(二语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家庭变故情境下所需要和想要听到的安慰话语,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问卷调查法是资料收集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向答卷人调查询问特定主题下的相关问题,以征求意见并获取信息数据。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问卷以其调查规模广、易处理分析等特质为诸多研究人员所采用。本文就选用这种方法,分析探讨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在家庭变故情景下对于不同安慰语语用策略的选择。
该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国内各高校各年级学生,为增加问卷的收集数,该次调查不仅限于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全部调查对象按照性别可以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照汉语是否为第一语言可以分为汉语母语组和汉语二语组,经过筛选,最终将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填写的问卷视为有效问卷,作为结论分析的数据支持[4]。
1.3.1 理论依据
“安慰”行为是通过各种“安慰”表现来实现的,而“安慰”表现的使用则受“安慰”策略的影响[5]。“安慰”表现的差异是由于“安慰”策略的差异,安慰策略的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模式[6]。因此,在该研究中,我们将同时考虑安慰语的话语模式和安慰语的语用策略。本文使用的“安慰”策略主要基于莫香的研究结果。莫香(2016年)将被试实施汉语安慰言语行为时,选用的策略归纳为情感中心策略和问题中心策略两大类,并辅之鼓励和祝愿两项辅助策略,并阐明了每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7]。
1.3.2 具体设计
问卷由问卷说明、个人资料和情境问题3个部分组成。问卷说明部分对问卷的基本结构和填写要求做了简要解释;个人资料部分主要询问填卷人的性别、年龄、国籍、HSK等级、是否华人等;情境问题部分固定量为家庭变故这一固定情境,变量以表1所示的3种策略为依据,结合家庭变故这一情境,对具体实例进行相应调整,题目设置为多选,即每人可以选择大于等于1的选项。
表1 策略选择频率总体分布
该次调查为网络问卷调查,总填写量为84份,符合调查对象条件(女性大学生二语者)的有效问卷为32份。
本文我们对收集到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分析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在面对家庭变故情境下所需要和想听到的话语,并结合3种安慰语的语用策略总结归纳出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安慰言语行为的实施言语特点,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阐述提供数据支持[8]。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在日常交际中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一安慰策略的实施,几种安慰策略的配合使用成为女性大学生(二语者)更多选取的安慰方式。下面,笔者对其安慰语语用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面对家庭变故这一情境时,女性大学生(二语者)选择接受情感中心策略的有68次,频率为43.6%;其次是问题中心的策略,选择数量为56次,频率为35.9%;最后是辅助策略,选择次数为32次,频率为20.5%。因此,从总体上看,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在遭遇家庭变故后最希望听到的是以情感中心策略为主的安慰语。该策略主要从情感方面出发,运用一些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话语来达到缓解和安慰失意者情绪的效果。家庭变故属于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被安慰者的情绪冲击较大,因此,采取柔和舒缓的安慰方式会更贴近被安慰者的情绪需求。问题中心策略的选择率排在3种安慰策略的中间,问题中心策略旨在通过分析消极事件的产生原因和本质,来帮助被安慰者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缓解被安慰者的消极情绪。经历家庭变故后,被安慰者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面对现实上或多或少都希望得到旁人直接或间接的实效性帮助,这也是问题中心策略与情感中心策略选择数量相差不大的原因。辅助性策略在3者中的频率最低,这基于辅助性策略往往不作为主要安慰的策略,它一般与情感中心策略和问题中心策略搭配使用,对被安慰者走出消极情绪进行简单表达。下面,笔者将逐一对这3种安慰策略的具体选择情况进行分析。
2.1.1 情感中心策略选择频率分析
如表2所示,接下来笔者进一步统计分析情感中心策略对应的子策略在选择上的频率分布,根据情感中心各个子策略的选择频率分析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在安慰语语用策略方面的特点。
表2 情感中心策略选择频率
从表2得知,以情感中心作为主策略的安慰语可以细化为两项子策略,第一项是弱化消极情绪,占情感中心策略总体的61.76%,第二项是满足情感需求,占情感中心策略总体的38.24%。弱化消极情绪在这里被认为是缓解、摆脱负面情绪的更有效的安慰方法,弱化消极情绪这项子策略包括3类:“安抚消极情绪”“贬低消极情绪的价值”“指出消极情绪带来的危害”。在对这3种子策略小类的统计中,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安抚消极情绪这一选项的选择频率高达情感中心总频率的五成以上,这与其语气间接、委婉及对被安慰者的面子威胁性低等特征息息相关。
情感中心为主策略的第二项子策略为满足情感需求,这项子策略包含以下3种策略小类:“关心与支持”“理解与同情”“肯定与褒扬”。在这3种策略小类中,约14.71%的人选择了关心与支持,23.53%的人选择了理解与同情,几乎没有人选择肯定与褒扬,显然肯定与褒扬这一小类安慰语与家庭变故这一情境相关度较低。关心与支持、理解与同情这两类安慰语在选择频率上相差不大,与其在保护内心情感,填补内心情感空洞,让被安慰者重新振作等方面的效果上具有交叉重叠有所关联。
综上,面对家庭变故,女性大学生(二语者)更倾向于选择安抚消极情绪、关心与支持、理解与同情这三小类安慰语语用策略作为调节负面情感的依据。
2.1.2 问题中心策略选择频率分析
根据表2、表3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问题中心策略在女性大学生(二语者)的全部选择占比中,略微低于情感中心策略。问题中心策略包含4项子策略,每个子策略的选择结果有何倾向,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问题中心策略选择频率
表3显示,问题中心4项子策略的占比排序(由高到低)为“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转换视角”“弱化消极事件”“责任归因”。其中,“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转换视角”两类占据总数的九成左右,而“弱化消极事件”和“责任归因”这两类子策略仅占一成,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变故的程度较重,其已严重干涉到被安慰者内心情感深处,很难将其弱化,如果安慰语使用不当,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加重被安慰者的负面情绪。所以从被安慰者的角度考虑,也希望安慰者能够降低话语的直接性,避免话语失误造成的交际隔阂。
“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交际中极为常用的一种安慰策略,无论问题是否具有解决的可能性,安慰者积极为被安慰者寻找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帮助,既有益于问题的有效解决,也能让被安慰者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这项子策略包括3种小类:询问情况、提供建议、提供帮助。在这3小类中,“提供帮助”的选择频次占四成,说明直接的帮助无疑是减轻消极情绪相当不错的选择。
“转换视角”是指当被安慰者深陷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中时,通过引导他们转化看待问题的视角来调整当前的消极状态。因其较强的间接性易被安慰者接受,因此转换视角也成为人们常用的安慰策略,也受到被安慰者的青睐。转换视角分为接受现实、积极角度看待问题、分散被安慰者对事件的注意力这3小类。“分散被安慰者对事件的注意力”在该次调查中占近三成的比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策略通过诱导安慰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分散其对消极事件的注意力,甚至是暂时忘记消极事件,是个相当不错的策略选择,即使事件的严重程度较高,也会对被安慰者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
2.1.3 辅助策略选择频率分析
辅助策略在3种策略中的选择频率较低,这里我们进行简要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辅助策略选择频率
从表4可知,在实施安慰行为时,除了情感中心和问题中心这两类主要策略以外,安慰者往往会辅之以鼓励、祝愿等辅助性策略来强化安慰的效果。辅助性策略通常只是简单地表达对被安慰者走出消极情绪的期望,并没有实际性的行动。鼓励和祝愿是两个典型的辅助性策略,在家庭变故这一情境中,“祝愿”被更多女性大学生(二语者)所选,这也说明遭遇家庭变故的人更希望收到他人的祝愿,来获得心灵的慰藉。
经过上述分析,在面对家庭变故这一情境中,被安慰者的选择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从情感中心出发比从问题中心出发更易得到被安慰者的接受;安抚消极情绪是实施安慰的最佳策略;站在被安慰者角度委婉地表达同情、认可、理解的情况比较多,直白地进行责备、激励的情况比较少;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转换视角均可以很好地起到缓解被安慰者消极情绪的作用;在辅助策略的选择上,祝愿比鼓励更适用于家庭变故这一情境中;情感中心和问题中心两类主要策略与鼓励、祝愿等辅助策略配合使用是最理想的安慰手段[9]。
安慰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言语行为之一,研究特定情境下的安慰语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合理、有效地运用安慰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综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考察,本文从语用学的立场,对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在面对家庭变故这一情境下安慰语策略的使用倾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基本明确了女性大学生(二语者)在安慰语使用方面的表达特点。当然,安慰语的使用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性别等,全面、多角度的研究安慰语或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