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一线城市党报摄影记者的现状与发展

2022-12-21 06:38苏玲
记者观察 2022年23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党报稿件

文 苏玲

转型期党报摄影记者现状

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同样传播条件下,自媒体、晚报的信息发布速度远快于党报,且受众面远高于党报。就笔者供职的省会城市来看,同城的晨报、晚报,甚至是部分自媒体的粉丝量要明显高于同城党媒。从前报纸的辉煌到如今自媒体的疯狂,信息传播的方式及信息时代的变化速度让人始料不及,受众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的需求急速下降,党报记者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外,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独家图片视频信息不再是专业摄影记者的专利,且信息快速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已容不得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精雕细琢,后期也没有时间细选照片,导致专业特长无法施展,快餐化作品自我不认可的尴尬现象,职业优势荡然无存。这也是近年来媒体摄影记者离职转行的原因之一。

融媒体时代,一图胜千言已是过去式,新闻事件视频化更符合当下信息传播方式。静态图片拍摄耗时耗力,感观远不及视频直接。但是,由于近年来媒体发展不景气,从事新闻传播的年轻人不再把传统媒体单位作为第一就业选项,不少摄影专业的年轻人更青睐新闻事件视频化的方式。而传统媒体摄影记者,习惯了静态摄影和慢节奏的工作状态,转型为摄影、摄像记者,出现推拉摇移的动态拍摄方式不适应,微单、云台等视频设备操作不熟悉,PR视频剪辑软件不会用等摄影摄像职业综合能力“缺乏征”,且党报摄影记者普遍年龄偏大,加之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对年龄偏大的摄影记者来说,极不适应。种种原因,呈现出老人转型困难,新人擅长视频的人员断层、工作技能“不兼容”的现象。

县区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专业摄影记者被再次边缘化。早在2018年,很多城市已经启动了县区融媒体建设工作。县区融媒体中心往往整合了辖区电视台资源,基层新闻综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当地重大突发事件新闻信息采访发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党报的摄影记者再次被边缘化。今年笔者所在的城市突发疫情。被封小区第一天,该区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封控小区的第一天》,以最快速度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呈现,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都是非常好的。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摄影记者的转型策略

跟上融媒体发展步伐

全民摄影的时代背景下,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小巧的手机稳定器、剪映等手机视频剪辑软件的出现,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摄影记者稍不努力就会逐渐失去职业优势。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转型为摄影+摄像+文字的三栖记者,从静态捕捉一幅传神的图片,转型到拍摄一段鲜活的动态视频,需要摄影记者一改从前的工作思维和方式。拍图片和拍视频完全是两种思维模式。拍一段好视频,不仅需要提前构思好脚本和文案,还需要有视频画面的掌控力,同时具备编导的缜密思维,这对习惯了抓拍瞬间静态画面的摄影记者来说,需要一个努力学习适应的过程。且在拍摄现场,一个人既要拍图片,又要拍视频,有时甚至航拍地拍同时进行,如果摄影记者对器材使用不熟练,临场就会自乱阵脚,最后报纸稿件、新媒体稿件都做不好。后期视频剪辑,对传统媒体中年以上记者是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不想被职场过早淘汰,还是要定下心来,学会视频剪辑,这也是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标配技能。而新媒体的文字文风活泼,表述方式接地气,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点赞。

要有新媒体融合意识

虽然融媒体时代党媒失去了很多光环,但固有的优势还是存在的:权威性、信息资源、设备配置等,都明显高于其他同行及自媒体。因此,摄影记者在处理新闻选题时,要有稿件整合、融合采写意识。做到稿尽其用,即“视频号、微信公众号、报纸等信息发布平台面面俱到。一个新闻事件,多平台发布,既提高了发稿效率,又提高了受众率。近期,笔者所在城市正在全力打造种业之都,记者抓住这个热点,搜集资料,制定拍摄计划,准备文案,用了三天时间采访、拍摄图片和视频。回来通过后期整合、归纳,一个种子选题做出了种子科技、农业人才两大系列的图片、视频稿,最终分别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图片版等形式,发布了六篇系列稿件,且社会反响非常好,不仅提高了单次采访的用稿率,同时也提高了党报摄影记者的社会价值和职业荣誉感。

补齐短板谋发展

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是报社转型发展的先头部队,除了拍和写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熟练操作微单、无线图传、航拍器等设备,掌握VR全景拍摄、大小云台,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这些新工具新技术为新闻的拍摄制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展示空间,能为新闻传播增色提亮,助力新闻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两年的重大报道及重大突发事件中,合肥日报社摄影记者及新媒体小编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动漫、Vlog、航拍等多种报道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党媒摄影记者未来发展方向

党媒姓党,要牢牢把握党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作为党报记者,要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学习融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在一线拍摄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稿件。如何激发摄影记者践行“四力”拍摄新鲜的新闻,笔者认为党报要跟上融媒体发展时代,对一线记者的管理、考核应更具科学性,要将记者的稿分与稿件的社会效应、首发率、转载率挂钩,鼓励记者发布独家、原创、深度稿件,以此激发一线记者的能动性和创作激情。

不唯点击量论英雄

融媒体时代,对记者的考核要把社会责任与传播效果并重作为考核稿件质量的必要因素,不能单纯以点击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人民日报官微、新华网每天推出很多新媒体稿件,点击量10万+的稿件不在少数,应该说每篇出彩的稿件都是自带良好的社会效应。今年3月底,上海疫情暴发,合肥市迅速组织了350吨蔬菜瓜果送往上海。合肥日报社派出三路记者,用了一天时间,用图片和视频全面报道了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如何快速组织菜源,如何有序装车,包括对送菜大卡车司机的人文关怀等有感情有温度的稿件。从早上8点到夜里11点,三路记者通力合作,最终视频号《合力守沪驰援上海》的点击量达到160万+。这充分说明,社会责任与传播效果之间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党媒要强化党的社会责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能片面追求点击量,一味迎合网友。使用不恰当的网言网语,不仅起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还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特别是当下众多媒体为片面追求点击量,往往在标题上做足文章,不惜争做娱乐性、猎奇性的“标题党”,严重影响了党媒的公信力。且党报长期以点击量来考核记者的业务能力,不仅加剧了记者的职业焦虑感,无心沉静做好稿,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党报的优良品质,忽略了党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用心沉淀做精品

融媒体时代,抢发新闻是媒体人一贯的做法,而党报有着严格的三审制,特别是一些社会突发事件,再快都快不过自媒体。速度几乎是无法比拼,但可以比质拼效。沉下心来做精品新闻,才是破解融媒体时代新闻同质化最好的利器。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上,快餐信息发酵之后,读者更愿意探究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无论从专业素养、拍摄装备,还是人脉关系,党报摄影记者较其他媒体都更胜一筹。发挥自身优势,沉下心来,当有情怀的摄影记者,做有温度的新闻产品,找挖掘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闻线索,才能产出经得起时代检验、有时代感的,最终能引发公众思考和社会反思的佳作。

今年3月份,笔者所在的城市因疫情出现封控小区。首个封控小区内居民生活怎样,是很多市民关心的。几乎所有媒体都一窝蜂地用了几张封控区内一位通讯员的图片,同质化非常严重。合肥日报社摄影记者别出心裁,颇费周折找到一个愿意接受电话采访的小区居民。记者通过电话采访,远程指导被采访人以第一视角的角度,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受访人下楼做核酸检测、防疫人员上门配送生活物资等封控小区居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记者同时用无人机航拍了封控小区的图片和视频,最终形成一组立体的《直击封控小区的生活》的组图及视频。该组新闻虽然是封控两天后才发出,但较同质化简单的报道更加深入,特别是新闻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封控小区的居民生活保障及防疫情况,与封控区外市民对封控区的关心形成强烈共鸣,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流量”时代的守正与创新

融合发展时代,粉丝量、点击量、阅读量、转发量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指标。很多新媒体平台、自媒体为了抢发信息、追求点击量,纷纷投入吸粉和流量争夺战中,催生了一批让人大跌眼镜的反转新闻和带“毒”10万+的新闻。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要让新闻“传得出、传得广”,必须要拿好守正的尺,捏住创新的度,这是党媒发展的立足之本,也是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的根本。读者年轻化,内容视觉化、阅读碎片化是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党报的采编人员要摒弃传统党报新闻的刻板表达方式,着眼读者需求,运用新媒体方式讲新闻,说故事,遵从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推送的内容只要有信息、有价值、有细节、有态度、有温度,就更容易传递情感,形成共鸣。在具体的采访中,前期的采访计划、文案设计非常重要,后期的编辑同样不容忽视,只有准确把握信息传播的关键点,才能让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也最容易打造出“爆款”新闻。

为优秀的摄影记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融媒体时代,党报要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激发改革内生动力。对采编管理,不能沿用传统时期的管理机制,对新闻产品阅读量、转发量、深度稿件要科学统计,让好稿优酬。同时鼓励记者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稿件,根据记者不同优势,通过搭建融媒体工作室的方式聚集人才,把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摄影记者从日常的琐碎采访以及“计件制工资”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志做有深度有影力的融媒体稿件,以此培养出“采、拍、摄、编、播”全能型摄影记者。笔者所在的城市,有些党报为引导鼓励记者转型做新融体产品,将所有稿分考核都转向新媒体,报纸用稿则从新媒体选用,报纸用稿不纳入绩效考核。这家媒体转型动作之大,让该报很多45岁以上摄影记者非常不适应。全面转向新媒体,摄影记者必须逼迫自己练就成“拿起话筒会说,对着镜头不怵,端起设备会拍会摄”的多面手,这样才能跟上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

摄影记者要借力打配合战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快到让你无法想像。因此,要提高对新闻的掌控力,就要培养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编外摄影记者”。特别是近几年疫情之下,很多地方因为管控和安全因素,摄影记者无法到达新闻第一现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摄影记者的人脉关系了。今年笔者所在城市部分小区实行封闭管控,笔者第一时间与该社区有长期通联的通讯员时刻保持互动,远程指导通讯员按照记者的新闻思路去拍去摄,好在平时记者对有拍摄兴趣的通讯员做过图片视频培训,这位通讯员最终将很多素材传给记者,记者再配合无人机航拍素材,结合电话采访,对大量的视频及图片进行提炼、归纳、剪辑、组合,最终发出《感动大白》《疫情下的守夜人》《入户检测》等系列关于封控小区非常有分量也非常有影响力的独家稿件。

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是转型发展的“桥头堡”,这个看似摄影记者已被排挤到职场最边缘的时代,其实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当前信息传播来看,所有的手机移动端、新闻客户端,还有近来火爆抖音、快手等信息平台,几乎所有新闻都通过醒目的图片、视频来吸引眼球,每一条微信稿封面,都有特色分明的缩略图。信息量十足的图片、视频封面是引发粉丝点击观看的“导流槽”。所以,无论融媒体如何转型,最终依托的还是图片和视频,只要摄影记者勇敢地突破自我,积极主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技能,在这场转型发展的媒体变革中,摄影记者依然是融媒体时代的主角,只要足够努力,一定会留下让时代记住的闪光作品。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党报稿件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爆破瞬间
对话王丽莉:中国第一位全权报道“英超”的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