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2-12-21 23:43林加勇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耳病母猪仔猪

林加勇

(四川省岳池县西板畜牧兽医站,四川 岳池 638305)

0 引言

随着生猪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养殖中各项养殖技术的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疾病防治是需重点强化的一项养殖技巧,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对生猪健康养殖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生猪蓝耳病属于传染性较强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病发病后如果控制不当,将会在生猪养殖区域内大面积扩散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养殖损失,阻碍生猪的生长发育质量。新型技术及设施设备的引入,加速了生猪养殖中各类制品的运输,导致生猪蓝耳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给生猪养殖产业带来极大威胁。生猪患蓝耳病后,死亡率高达80%~90%,如果防治措施不当,将会导致大批量的生猪死亡。

1 基本概述

1.1 临床症状

生猪蓝耳病患病后的病程大多比较短,一般在7~15 d,较长的能持续2~6周,生猪蓝耳病潜伏期间会受生猪养殖地区的季节变化而变化,短则3 d,长则37 d左右,如生猪为经产母猪或初产期母,猪蓝耳病感染后的症状主要为食欲降低、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情况,部分生猪还会同时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耳朵颜色会变蓝,部分母猪在染病后外阴部位、乳头部位、尾部组织及腹部组织也会出现发绀病变,除早产或流产外,母猪的安全分娩也会受到影响,在分娩后极易出现无奶或少奶的情况,部分母猪还会表现出四肢功能异常,肢体麻痹的症状[1]。仔猪自身的免疫功能较低,蓝耳病的染病率更高,死亡率与成年猪相比明显较高,仔猪感染耳病病毒后的症状主要为肌肉震颤、呼吸困难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其耳部及肢体末端部位会出现明显的发绀症状。

1.2 类型

1.2.1 急性型蓝耳病

生猪患急性型蓝耳病后的病症发展速度较快,主要为食欲降低、持续咳嗽、体温上升至40~42.5 ℃,呼吸明显困难、气喘严重,部分猪会出现皮肤苍白、贫血、大便干燥、尿黄等表现。如为育肥猪,会出现皮肤潮红、背毛数量稀少、耳部边缘处、腹部、腿部等部位会观察到深紫色或紫色的病斑。如果种公猪感染蓝耳病病毒后,食欲意愿会有明显降低,精神状态较差,被毛稀疏粗糙、杂乱,正常配种质量会受到影响,检查其精子存在品质下降、畸形、带毒等情况。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降低、精神状态差、呼吸困难。如果母猪怀孕3个月以上,感染病毒后会出现早产、死胎、流产或木乃伊胎的繁殖障碍表现。分娩后会出现母猪胎衣不下的情况,产道的分泌物也会有明显增加、持续不尽[2]。孕期感染耳病后的流产率能达60%~80%,母猪感染蓝耳病病毒后即便正常产下仔猪,仔猪的体质也较衰弱,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及腹式呼吸等情况,体温升高趋势显著,且会出现食欲低、腹痛、腹泻、被毛杂乱等症状,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表现,眼睑部位会有明显肿胀,其死亡率能达80%~100%。

1.2.2 慢性型蓝耳病

慢性型蓝耳病与急性型蓝耳病相比症状相对较为平稳,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是大型养殖场内较为常见的蓝耳病病症类型,尤其在畜牧养殖区域,慢性蓝耳病的发病率明显较高。母猪感染慢性型蓝耳病病毒后,繁殖能力会受到侵害,生长速度会有明显迟缓表现,整个猪群的免疫功能均有明显降低,细菌及病毒的侵扰,会导致其呼吸道功能受损,加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对育肥猪的正常生长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2.3 隐性型蓝耳病

生猪蓝耳病除急性型及慢性型外,还有隐性发病的情况,又名隐性型生猪蓝耳病,生猪感染此类病毒后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显著,各项基础生指标也无明显变化,会出现偶发性的咳嗽症状,隐性型生猪蓝耳病虽对生猪养殖质量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长时间的病毒侵害过程中,生猪的体质逐渐减弱,对各类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明显下降,肺部在持续病毒的影响下会出现感染表现,对生猪的高质量养殖也是非常不利的[3]。

1.3 剖解变化

对蓝耳病患病死亡的生猪进行解剖,可观察到病猪的肺部有明显肿大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样病变,肺部组织的纹路为大理石花纹,死亡猪的膀胱内积存较大体量的尿液,膀胱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生猪蓝耳病死亡生猪的肾脏与正常生猪的肾脏相比更为脆弱,肾脏表面也可观察到大量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另外,其胃黏膜也会有同样类似的出血表现,肝脏脾脏的肿大程度较为强烈,胸腔内会积蓄大量积液及血液,部分病猪的心内膜及心肌组织出血情况较为严重。

2 发病特征

2.1 流行特点

生猪蓝耳病的接触传染性极强,地方流行显著,生猪蓝耳病的发病不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大部分情况下会受季节调整出现起伏变动,夏季高温潮湿地区生猪蓝耳病的发病率更高,传播能力更强。但冬季时期,生猪养殖环境湿度较大,同样会出现蓝耳病发病及传播发展。蓝耳病的病程会根据其病病毒感染类型不同而变化,繁殖阶段的母猪如遭受蓝耳病病毒侵害,极易出现早产死胎情况,出生及断奶前仔猪如受蓝耳病病毒侵害,会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就蓝耳病病毒的传播途径看,主要是依靠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及精液传播,部分怀孕母猪就算顺利生产,也会因为胎盘而出现垂直传播,导致仔猪患病。

2.2 发病特点

2.2.1 传播迅速

生猪蓝耳病的发病速度明显较快,春季及秋季的发病率较高,盛夏季节过于潮湿也会加重耳病的发病率,且发病后的后果较为严重,生猪蓝耳病主要为地方性流行,饮水、饲料及空气均是生猪蓝耳病病毒传播的重要渠道,生猪蓝耳病的传播范围较广,发病生猪养殖周围10 km的范围均可出现生猪患病情况,该病毒对生猪的侵害并不会因为生猪的品种年龄而出现区别,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面积发病。

2.2.2 死亡率高

生猪蓝耳病感染后的死亡率较高,成年猪的死亡率在80%~90%,仔猪感染的死亡率可高达100%。育肥猪感染后即便未死亡,也会对其育肥质量及生产质量产生影响,给生猪养殖带来严重损害。

2.2.3 多发于散养户养殖模式

猪蓝耳病病毒会通过生猪间的接触出现传播染病的情况,口、鼻、肌肉部位的接触均会导致生猪蓝耳病病毒的侵入。随着生猪散养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养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各类生仔猪及相关制品的运输会加重各类疾病的大面积传播,生猪蓝耳病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加上农村散养户在生猪养殖中的卫生管理措施不当,极易出现污染问题,散养户在生猪养殖中蓝耳病的发病率较高。

3 诊断治疗

3.1 临床诊断

生猪蓝耳病在临床诊断时首先需对其病症表现进行观察,体温升高是其最显著的症状,也是生猪蓝耳病诊断中很重要的标准,如果生猪出现体温上升表现,同时耳部背面及耳边缘颜色加深至深紫色,尾部位置腹部位置皮肤发紫,眼睛出现结膜炎等表现,伴有咳嗽症状,均可对生猪蓝耳病进行基础判断。外部症状分析后,还需通过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共同比对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时主要对生猪的支气管及肺部组织的病毒细胞进行识别诊断,大多采取PCR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将病猪的淋巴结及肺脏基因提取后,通过反转录、扩增的方式对其病毒基因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实现生猪蓝耳病的确诊。

3.2 治疗

如生猪蓝耳病已出现患病情况,需根据其病症特点进行药物的科学应用,若生猪感染急性型蓝耳病,需积极进行病情的控制,降低生猪死亡率。若仔猪出现患病,可通过替米及蓝可净搭配的方式进行治疗,可将药物拌入生猪饲料中进行饲喂,连续用药1周,则能有效缓解猪的患病程度。育肥猪患病后的死亡率较高,可通过氟苯尼考与蓝可净搭配的方式进行治疗缓解,连续用药10 d,基本可达到痊愈效果。若母猪患病后出现不发情情况,可通过葡萄糖、蓝可静及多维药物进行搭配治疗,促进母猪受胎率的增加。母猪分娩后如出现明显无乳情况,则可通过葡萄糖溶液注射的方式进行缓解,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5 d即可,可在其基础上使用新型青霉素注射,进一步实现疾病的缓解。若生猪有明显发热症状,可通过地塞米松及安乃近注射的方式进行高热消退。另外,可通过荆防败毒散或替考米星混入饲料的方式进行持续性的治疗。

4 预防措施

4.1 保障猪种健康

生猪蓝耳病的预防,首先需避免生猪蓝耳病病毒的携带,做好猪种的科学挑选,保证其健康质量优良,从根本上降低生猪蓝耳病的发病几率,健康的猪种在各类疾病抵抗方面的抵抗能力也比强,能更好的实现蓝耳病病毒的抵御。种猪自身便有明显免疫能力低下表现,如有蓝耳病病毒携带,将会导致后续发病率增高,部分农户在生猪选购时并未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关注,导致猪种自身便携带蓝耳病病菌。猪种购买时应在正规的养殖场进行购买,如有必要可通过专家邀请的方式进行协助检测,确保猪种无蓝耳病病菌携带后可进行购置,或可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提升猪种的抵抗性能力及免疫能力。

4.2 重视环境消毒

生猪养殖管理中养殖环境质量是影响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加强环境的消毒管理,对生猪蓝耳病的预防是尤为关键的,如生猪长时间生长在脏乱差环境中,便会导致生长区域内的细菌大量滋生,各类细菌的交替传播及感染,会加重生猪患病几率,降低其疾病抵抗能力,加大蓝耳病患病率。养殖人员需在养殖管理中优化养殖环境,强化养殖区域的清洁及消毒工作,需每周进行2~3次的养殖环境消毒,降低生猪养殖区域内病菌的积累和传播,可通过1∶200~400的戊二醛葵甲溴胺进行喷施消毒,或可按照1∶1 500的比例将其稀释后进行消毒,可根据消毒位置及猪群类型进行消毒药剂的科学调配,实现蓝耳病病毒的传播控制。如近期养殖场附近出现蓝耳病发病情况,需加大消毒频率,每天至少进行1次消毒,抑制蓝耳病病菌的侵入及繁殖生长,优化生猪生长环境,保障生猪健康养殖。

4.3 科学调配饲料

饲料品质对生猪健康生长产生的影响较为严重,需科学分析深入不同养殖阶段的生长需求,进行饲料的合理搭配,通过营养的充足供应,促进生猪免疫能力的提升,增强生猪蓝耳病的抵抗能力。在饲料中可通过矿物质或维生素添加的方式,降低生猪应激反应的发生和疾病感染几率。生猪蓝耳病与猪瘟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均较为广泛,饲养人员也可成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饲养人员需做好自身消毒管理,所有进出猪场的人员及车辆,均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另外,需控制好生猪养殖时的养殖密度,保证每头猪的活动面积可达0.8 m2,育成猪每头猪的活动区域在1.2 m2以上。需做好养殖圈舍内温度及湿度的管理控制,优化夏季降温及冬季保暖工作。生猪出栏后需对其活动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并空置15 d左右,方可进行下一批次生猪的购入养殖。

4.4 病死猪的无公害化处理

生猪患蓝耳病病死后,需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无公害化处理,所有病猪的尿液、粪便、排泄物,进食过的饲料、饮水等也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无公害化清洁,避免蓝耳病的大面积传播,降低蓝耳病发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5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强化生猪养殖种疫苗的接种对蓝耳病的预防是非常关键的,需根据生猪养殖,科学做好灭活疫苗的免疫接种,不同日龄生猪在疫苗免疫接种时也可进行相应调整,如为3周龄以上的仔猪,可进行2 mL疫苗接种,初次免疫后1月可进行第2次用药,母猪在配种前需接种4 mL灭活疫苗,公猪应每半年进行1次4 mL灭活疫苗接种。

5 结束语

生猪蓝耳病的预防对生猪的健康养殖是非常关键的,生猪养殖户应积极学习生猪蓝耳病相关知识,掌握生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在日常养殖中完善相关消毒管理工作,为生猪营造优质的生长空间,降低蓝耳病的发生几率,保障生猪养殖户经济收益稳定增长。

猜你喜欢
耳病母猪仔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