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成
湖南师范大学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2013 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随着中国大国外交布局的全面启动、“一带一路”建设向全球迅速铺开,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日益成熟、日益丰富。2017年1 月18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想与壮丽远景。这就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商,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勾画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从人类脱离动物界到进入人类社会,数千年来,世界不少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到各种宗教创始人都对未来世界做过各种美好的描绘,从佛教所描述的“西天极乐世界”,到基督教、伊斯兰教所启示的“天堂”“天国”;从中国孔子所提出的“大同世界”,到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计的“太阳岛”“乌托邦”等,但是,这些美好的理想与设计,没有一个实现过。虽然人类社会仍然在不断地从蒙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是放眼全球,人类仍然没有摆脱战争的威胁,动乱的战火依然在中东大地燃烧,成千上万的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世界上还有几十亿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啼饥号寒。这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习近平的心头。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领袖,习近平不仅为14 亿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宁日夜操劳,也时刻关心着全人类70多亿人口的安危冷暖。特别是中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严重猜忌与百般打压,如何引导世界走出“修昔底德陷阱”,就成为习近平外交大棋局中的头号问题,正是从这一战略全局出发,习近平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习近平这一宏伟新构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深入回顾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充分挖掘其理论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总结。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发生过国内的阶级战争,或国家之间的民族战争。正如毛泽东在《读史》词中所吟:“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即使是历史上的一些进步的正义的战争,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富损失,更何况那些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与压迫战争,更是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与痛苦。所以,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条就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他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 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先辈建立了联合国,为世界赢得了70 余年相对和平。我们要完善机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1]418他还强调:“回首最近100 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1]414他进而指出:“这100 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1]415这就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百年的历史中深刻揭示了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破坏与灾难,和平才能给人类带来发展与进步。和平与发展是人类一百多年来的“共同愿望”。所以,习近平坚定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415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判断,习近平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世界和平是可以争取的。为此,习近平提出:“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核武器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应该全面禁止并最终彻底销毁,实现无核世界。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1]418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二条重要措施,就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他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1]419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尽管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期盼永久和平,但战争从未远离,人类始终面临着战火的威胁。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1]510
和平与安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就不可能有普遍的世界安全。而安全问题又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世界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战争威胁、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种族歧视、文明差异与地缘冲突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与各种分离主义势力,给世界造成新的安全威胁,甚至战争威胁。对此,习近平指出:“近年来,在欧洲、北非、中东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再次表明,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反恐是各国共同义务,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加强协调,建立全球反恐统一战线,为各国人民撑起安全伞。当前,难民数量已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记录。危机需要应对,根源值得深思,如果不是有家难归,谁会颠沛流离?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移民组织等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动员全球力量有效应对。”[1]419习近平在提出以上战略对策的同时,也做出了中国的承诺与进一步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决定提供2 亿元人民币新的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世界卫生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加强疫情监测、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技术分享。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的支持和援助。”[1]419很显然,习近平这些重要建议,对扎好世界安全篱笆是切实可行的,表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正是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的发展中,深刻揭示和总结了和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提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明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416在这篇重要演讲中,习近平还指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1]416他高度肯定了“在日内瓦,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就政治安全、贸易发展、社会人权、科技卫生、劳工产权、文化体育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并进一步提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日内瓦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417
从上可见,习近平所提出的“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商,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是从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从近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所总结出来的真理性认识,深刻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1]418只有坚持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才能建设和发展好地球这个“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一科学论断,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世界上支持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国家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必将有效地阻止与遏制极少数战争狂人发动战争、称霸世界的妄想,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总结。自从资产阶级在欧洲首先出世,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就把世界经济日益紧密、不可阻挡地连为一个整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254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至今仍在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成为席卷世界的时代潮流。对此,习近平同样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1]401
在对待商品、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问题上,从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社会主义中国,都曾犯过“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初,为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列宁曾实行过消灭商品经济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结果造成国内工农业生产严重受挫、百业凋敝、人民挨饿。不久,列宁认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国内由原来的“余粮收集制”改为“粮食税”,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对外实行以“租让制”为主要形式的对外开放政策。列宁当时就已经看到:“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3]167并指出:“有一个极大的因素,使我们能够在这种复杂而又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存在下去,这一因素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同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4]25从1921 年春实行“新经济政策”之时起,列宁就开始花费极大的心血,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久之后列宁逝世,斯大林当政,终止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国有化”政策,长期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战胜利后,又与美国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形成两极对抗、长期冷战的局面,造成了苏联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成为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曾仿效苏联,长期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上美国对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中国只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美关系解冻、中日建交之后,为我们创造了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交往的和平环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内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友好交往的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开展对外经贸,大量引进外资外企和科技设备,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义无反顾地走向世界市场,日益深入地把中国推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经过长达4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早在10 年前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巨人般站立在世界东方。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1]402他还说:“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1]402基于这一科学认识,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三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他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1]420习近平从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出发,高度强调了“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大力提倡“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他敏锐地看到了正在开始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坚定地提出“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坚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的经世界经济”。尖锐揭露“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习近平为经济全球化大声疾呼道:“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本世纪初以来,在联合国主导下,借助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11 亿人口脱贫,19 亿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35 亿人口用上互联网等,还将在2030 年实现零贫困。这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当然,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1]420习近平高度评价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但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客观存在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认为“不能因噎废食”,并提出了他的建议:“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历史学家早就断言,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变革成为必须,经济发展易获支持,而社会变革常遭抵制。我们不能因此踟蹰不前,而要砥砺前行。我们也要从现实中寻找答案。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1]421
从习近平的这些精辟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既是对近几百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深刻揭示,也是对近100 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问世以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此,习近平明确提出:“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期待。”[1]403
正是从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出发,习近平还提出:“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1]514以坦荡的胸怀,开诚布公地宣传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以消除一些不同制度的国家对中国的疑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夯实更深厚的民意基础,使之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奋斗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伟大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极其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破浪前行。”[5]习近平在讲话中系统而精炼地提出了当前“学习马克思”所必须着重把握和践行的几个方面:1)“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2)“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3)“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4)“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5)“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6)“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7)“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8)“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9)“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5]其中,有几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宝贵的科学思想源泉。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习近平始终高度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我们始终不忘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一初心,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就像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样,必须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纲领、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民主革命目标统一起来,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最终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6]。在当前,我们同样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深刻认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急躁冒进、超越阶段、搞“左”倾空想共产主义,而是要脚踏实地,首先干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最强大的主身骨。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5]习近平始终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把发展看作是世界各国的第一要务。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困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5]习近平不仅时刻关心中国人民的幸福,也时刻关心全世界人民的幸福。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坚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人民造福。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1]515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习近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1]512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深刻地指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坚决摒弃了过去世界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思维及“世界革命”“革命输出”的左倾冒险主义,深刻看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旗,大力提倡“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努力构建中美之间“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大力发展中国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积极建立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无私推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外交理念,等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呕心沥血,竭尽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总结。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曾发生过大小无数次战争,给人类带来过深重的灾难。这些战争的发生,虽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但是不同民族文明的差异和冲突,无疑也是导致历史上各种民族战争、宗教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地仍然不断发生在宗教极端主义思想蛊惑下的恐怖袭击,在中东地区甚至出现“伊斯兰国”发动的所谓“圣战”。所以,习近平在考虑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时,明确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7]258的著名论道。
正是建立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四项重要战略措施,就是“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他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421习近平在各种场合批判了“种族优劣论”“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明确提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421他还进一步论述道:“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阻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1]512
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五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就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421。这也是从人类数万年来与自然共生共存中所得出来的科学认识与经验总结。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8]。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早在2000 多年前就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顺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还说过:“列星随旋,日月递迢,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已成。”(荀子《天论》),中国古圣人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而不可违背自然变化规律,也不可向自然过度索取、竭泽而渔,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真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论法》一书中更深刻地指出,人类虽然能够通过改变自然界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应用自然规律。”[10]517习近平从中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穷智慧,也从当代人类环境治理的科学实践中总结了更丰富的科学经验,提出了更先进的科学理论[11]。习近平不仅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口号,而且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形成“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的宏伟新战略。
习近平不仅狠抓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积极参加全球的生态环境治理,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大会上做出中国减排二氧化碳和增加森林积蓄量的庄严承诺,并率先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上签字,为建立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12]。所以,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1]421习近平还进一步指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现在,有人正在外太空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但这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1]512
习近平上述精辟论述,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出发,提出“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出发,提出“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两大战略举措,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人类几千年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不仅符合社会与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契合全人类向往和平、向往更美好生活、期盼永续发展的共同心愿,必将得到人类绝大多数人的欢迎与支持,共同汇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历史洪流,共同走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在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 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3]56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精华。
习近平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并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8]340习近平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正是首先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揭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民族特性,用来打消世界各国特别是守成强国对中国“国强必霸”的疑虑与猜忌。他说:“第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1](423)他还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中国人民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的被侵略被蹂躏的苦难再加害于别国人民,并坚定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1](423)
习近平还从孔子所描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汲取智慧与营养,来阐述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想[14]。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的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1]407习近平还进一步精辟阐释道:“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509从习近平的这些深刻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15];也为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新构思,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与哲学智慧。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到,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从中国5000 年文明中汲取了宝贵的思想精华与聪明智慧,也从全人类的文明中特别是从西方最先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汲取了最科学的思想指南;不仅总结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也总结了100 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具有极其丰富深邃的哲学与科学内容,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治理与未来发展的最合理最科学最切实可行的宏伟设计规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与美好愿景,以和平发展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共商共建为方法,以共享美好世界为归宿,摒弃了长期以来由西方大国主导的强权政治与冷战思维,摆脱了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与零和游戏,走出了争夺霸权的“修昔底德陷阱”,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展示出无比强大无比自信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与支持[16]。自古以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天下叛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奋勇前进,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迎来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