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里川
世间粮食,稻麦为大。
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先生,“杂交小麦之父”则是李振声先生。“南袁北李”,是世人对两位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英雄的朴实称谓。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年少丧父的他,饱尝贫困之苦。他懂得饿肚子的滋味,亦知晓传统小麦品种欠佳、产量低下意味着什么。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立业方向。在以优异成绩考上山东农学院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填进了“小麦种植”专业 。这位农民的儿子,为了让农民填饱肚子,和小麦“死磕”上了。在这所大学,李振声学到了真本事。大学期间,他便获得了对优良品种进行改良试验的机会。他曾将小麦新品种带回家乡种植,获得了大丰收,引得村人上门求小麦种子。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概括而言,李振声在小麦领域,办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一,完成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科研成果。
上世纪50年代,李振声在中科院工作期间,受命支援条锈病肆虐下的西北地区。此后,他潜心研究小麦抗病虫害课题。他注意到麦子生锈而杂草却无恙的情景后,大胆提出了“远缘杂交”设想。具体说来,就是用小麦和一种名叫粗山羊草的牧草进行杂交试验,这种草具有超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草与麦素来水火不容,李振声何以想到“以草救麦”?一来,今天的小麦本身就是和杂草多次“远缘杂交”的结果;二来,进入中科院的初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各种牧草资料进行分类研究,因而掌握了800多种杂草的特性。
“远缘杂交”的想法,在一些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李振声不信这个“邪”,他坚持攻关不动摇。这个试验一做就是20年,杂交小麦——小偃6号终于获得成功。截至上世纪80年代末,小偃6号使我国的小麦产量累计增产60亿斤。
其二,提出了一个“价值连城”的建议。
1998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人均粮食指标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李振声大声疾呼:必须调整政策,实现粮食恢复性生产。因这个建议的实施,粮食连年减产的趋势及时得到遏制。
李振声说:“中国粮食问题绝不能完全靠进口。”这句话,体现出一位小麦专家的宽阔视野和卓越识见。
追索李振声的农业科学研究史、奋斗史,不难发现,坚持理想信念,坚持超前意识,是他获得科研成功的关键。正如他所言:“我做这一段工作时就开始考虑下一阶段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我们做小麦‘远缘杂交’,70年代我们做染色体工程,到90年代进行作物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都走在了前列。”
令人敬仰的是,李振声淡泊名利,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捐出巨额奖金。李振声为国为民奋斗不已,母亲去世时,他还在实验室中做研究,年过九旬依旧与“小麦”为伴……他践行了自己说过的话,“我甘心为科研献出生命”。
这样的人,是实至名归的“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