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张素敏,李万里
(周口市淮阳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周口 466700)
蛋鸡肝破裂又名脂肪肝,是一种典型的营养代谢性疾病,鸡患病会造成产蛋量下降,以肝脏肿胀破裂、腹腔内壁附着脂肪层且包膜下明显分布出血点为典型特征。该病受养殖环境、饲料供应、内分泌、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其成因对于防治技术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黄曲霉毒素是诱发蛋鸡肝脏破裂的关键因素,有实验表明被污染或长期存放的饲料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超过90%,且未妥善存放的日粮中至少含有2种霉菌。倘若每千克饲料黄曲霉毒素含量达到20 mg,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蛋鸡产蛋率和蛋重减少。当蛋鸡摄入的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过量时,肝脏机能严重受损,引发机体代谢紊乱,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病鸡肝脏变黄、脆性增加,且脂肪含量达到50%~55%以上。同时,菜粕作为饲料中的常用原料,含有硫代葡萄糖苷,是诱发蛋鸡肝脏出血的关键成因。若日粮配比不科学、菜粕含量超出10%以上,且连续投喂达到3~4周,将加剧蛋鸡肝破裂的严重程度。
蛋鸡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在于饲料配比不科学,如蛋氨酸摄入量不足、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不及时等,可能会制约蛋鸡体内蛋白质的生成量,使得肝脏中的脂肪被大量吸收、消耗,引发营养不良症状。蛋鸡营养过剩,多受人工饲料喂养模式影响,部分养殖户采用散养形式,在饲料选择、营养搭配、投喂量等方面未能做到科学把控。近两年受各种因素影响,饲料成本大幅上涨,有些小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选用廉价饲料或一些农产品下脚料,极易造成蛋鸡营养摄入超量、能量摄取超标等问题,加之饲养空间有限,蛋鸡缺乏足量运动,进一步增加蛋鸡肝破裂的发生概率[1]。
目前有的蛋鸡养殖户笼养设备设施陈旧,单位面积饲养只数又较多,加上养殖水平相对落后,存在鸡群生存空间狭窄、鸡舍昼夜温差变化大、粪便清运不及时、清洁消毒措施不到位、通风不畅等问题,可能影响蛋鸡机体正常能量消耗与脂肪代谢,大量脂肪堆积在蛋鸡肝脏,增加诱发肝脏破裂的风险。同时,环境温度过高将削弱蛋鸡的脂肪分解能力,不利于机体进行脂肪代谢,进而诱发肝脏破裂问题。此外,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应激因素,导致蛋鸡体内皮脂酮、甲状腺素大量分泌,引发机体化学失调现象,阻碍抗坏血酸的正常分泌,诱发疾病。
2.1.1 保持饲养环境清洁 为消除饲养环境中存在的污染源,要求养殖人员定期对鸡舍环境、饲槽、饮水器进行清理,每周至少2次,并选取0.3%过氧乙酸溶液、10%聚维酮碘进行喷雾消毒,并保持舍内地面干燥、清洁、无积水及温度适宜,重点对水管、水线等设施定期进行浸泡,防止霉菌及霉菌毒素产生。
2.1.2 严把饲料品质关 蛋鸡养殖人员应严格把好饲料品质关,确保饲料营养均衡、无霉变,在雨季可向饲料中加入优质脱霉剂,降低毒素含量、抑制霉菌滋生,并选取避光干燥区域对饲料进行妥善存放,保证饲料尽快用完,避免长时间存放。在饲喂环节,秉持少喂勤添原则给料,每日净槽1次,避免饲料长时间在饲槽底部堆积、发酵。同时,合理把控单次喂料量,在育成期严格控制能量饲料的投入量,通过限制饲料用量防止蛋鸡肥胖,并且保证饲料中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搭配均匀,在蛋鸡高产期适当增加能量比重,防止在蛋鸡代谢旺盛期出现营养不足问题;配合足量运动,使蛋鸡体内脂肪及时进入肝脏形成磷脂,避免营养过剩、脂肪堆积[2]。
2.2.1 西药疗法 对病鸡采用抗脂肪胺因子补充疗法,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 000 mg氯化胆碱、900 mg肌醇、12 mg维生素B12以及1万IU维生素,连用30 d左右,缓解病鸡肝脏损伤症状;症状严重的病鸡,可额外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2 mg氯化胆碱,连用7~10 d,缓解病鸡症状。同时,将病鸡饲料投喂量同比减少25%左右,额外在饲料中加入鱼肝油等营养成分,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葡萄糖、维生素C,帮助病鸡补充能量,肝脏脂肪代谢尽快恢复正常运转[3]。
2.2.2 中药疗法 对病鸡选用100 g龙胆泻肝散拌入300~500只鸡日粮中,连用3~5 d,起到促进代谢、消除肝脏肿大作用;或取100 g保肝利胆抗颗粒兑100 kg水供全群自由饮水,连用3~5 d,增强体内解毒效果、防止形成免疫抑制[4]。除对病鸡隔离进行上述治疗外,对出现肝破裂症状的鸡群,应向饲料中添加疏肝通肾的中药制剂,如取厚朴15 g,泽泻、白术各20 g,黄芪、姜皮、甘草各45 g,茯苓、木香各90 g,山楂120 g,将上述中药煎水后按0.5%比例拌料供全群喂服,连用7~10 d,用于加快病鸡体内毒素代谢速率,加快肝肾恢复速度。
肝破裂作为蛋鸡养殖中的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控制在5%~30%范围内,对蛋鸡生产效益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引入科学饲养机制与饲料管理措施,降低肝破裂发病概率,并结合病因分析与临床诊断结果采取中、西治疗措施,有效抑制蛋鸡肝脏损伤,为养殖户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