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及西方技法探讨

2022-12-21 17:52曹馨予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声部技法钢琴

曹馨予

双钢琴从诞生到现在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技巧。长期以来,双钢琴作品的创作以西方国家为主,形成诸多技法。但随着双钢琴在中国的普及与应用,双钢琴作品也得到中国人的喜爱,并在创作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技法相融合,在丰富双钢琴创作的同时,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丰富多彩,蕴含着群众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与内涵,双钢琴作品创作中通过多种手段,实现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让双钢琴作品更能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一、双钢琴作品在中国的发展与多元风格

(一)发展

中国双钢琴创作始于1964年,第一部双钢琴作品为《农村新歌》,至此双钢琴作品开始在中国发展,并与中国风格相融合。双钢琴作品在中国的发展充满坎坷,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双钢琴艺术逐渐得到国人的喜爱,在作品创作中将民族文化元素与西方技法相结合,并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双钢琴作品。进入21世纪,我国与全球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双钢琴作品也基本形成三大类,分别为改编、创编与创作。

双钢琴在国外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双钢琴的特点改编曲目,加入了趣味性元素,形成《红旗颂》《八山璇读》等作品。创编作品主要有《京韵》与《四季歌》等,将中国风格融入双钢琴创作中。同时在双钢琴作品创作中,创作者尝试将西方技法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让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与风格成为主流。双钢琴作品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前期有阻碍与坎坷,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到来,西方技法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成为主流,且得到人们的喜爱。

(二)多元风格

第一,对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借鉴。与西方音乐曲式结构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为“散—慢—中—快—散”,在创作时应以中西合璧为视角,借鉴这种创作手法,呈现出富有中国风格的双钢琴作品,代表作有《赶山》《晨雪》等。

第二,民歌的呈现。在双钢琴作品中将西方技法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能让民歌元素完美呈现出来,比如《稚趣》《数蛤蟆》等,写法为自由变奏与交替拍子。

第三,地域风情的描写。双钢琴作品创作中西方技法与传统元素的结合,对地域风情的表述也十分常见,这类作品的代表为《四季歌》,采取变奏曲式,将姑娘和小伙欢快歌舞的热闹场面描绘出来。

第四,少数民族乐器与民间歌舞场景的表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得波错》《“其多列”随想》,《得波错》双钢琴作品中对少数民族的乐器进行模仿,全曲贯穿小二度。

二、表达中国意境的双钢琴作品的演奏

双钢琴的创作与表达,在中国需体现中国意境与民族文化内涵,要求创作者能通过双钢琴作品中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民族内涵与意境。比如在作品《童年的正午》中,在创作时突出音响的造型性,让“人”“秋千”等造型性音响呈现出来,所使用的技法为现代作曲技法。第一钢琴先进入“秋千”型,第二钢琴要踩下踏板,两架钢琴同时产生共鸣效果。

意境属于美学范畴,双钢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让作品产生中国式“意境”。意境在中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特色的显著标志。中国双钢琴创作更关注意境,并在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的结合下,使双钢琴作品更能打动听众,展现中华民族的内涵与意境。林品晶在创作《春晓》时,通过渐变式结构布局,分为五个段落,分别为散步、入调、入憬、复起、尾部,五个段落之间相互承接,浑然一体①张婷:《钢琴教育中的文化培育——评〈漫游黑白键:西方钢琴作品解析与诠释〉》,《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4期。。

《春晓》中由散拍子开始,节奏比较自由,然后音乐开始发展为二声部、三声部,并在相互接替的两架钢琴中,第一个短促的高潮出现,可将初春万物苏醒的质感表现出来。在“入调”中,音乐开始变为长线条旋律,在两架钢琴之间传递气息悠长的旋律。“入憬”的基础为五度,可让两架钢琴表现出窃窃私语的对话感,然后情感的激动与热烈继续了对话的六个“回合”②孟巫娜:《上野健两部钢琴作品分析及演奏诠释——多文化钢琴音乐研究系列之二》,《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三、双钢琴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及西方技法的融合策略

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没有国界与民族的限制,只要是优美的音乐,都能得到人们的喜爱,让听众产生共鸣。钢琴在20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双钢琴在中国有众多创作者与爱好者,通过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双钢琴作品。下面就对民族文化元素及西方技法的融合策略进行介绍。

(一)改编类作品中的融合

在现有音乐作品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不一样的作品,这在中国是双钢琴作品创作中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相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改编的代表作品有《红旗颂》《黄河》等。《红旗颂》作品中将国歌情感进行延续,并让听众能感受到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不易,在作品中由于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声部关系处理时采用的方法为西方双钢琴,大量的大三和弦织体的应用进行协作,将英雄气氛烘托出来。同时《红旗颂》也对原作的旋律结构、多线条复调性等技法特征进行了体现,让作品更好地表达了民族主题。

以《黄河》为例进行研究,《黄河》是殷承宗与储望华等音乐家合作完成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将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实现风格创新。《黄河》可分为四个乐章,分别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与《保卫黄河》,将中华民族的气节与民族情怀融入作品中,表达了我国人民抵御外侵绝不服输的气势。

《黄河》在改编期间形成独特的音乐元素,运用了西方音节体系中的半音阶与复调卡农式手法。在西方十二平均律制下半音阶是一个均分,音的排列为固定的。在《黄河》中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的1-15小节,就加入了西方的半音阶形式。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的330-345小节,使用复调卡农式手法进行创造。

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让《黄河》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品质。在改编中加入陕北民歌元素,让作品具有地域特色。劳动号子是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船夫号子具有高亢紧张的特点,将其融入作品中,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能营造出独特的氛围感。陕北名歌《骑白马》融入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不仅能展现出朴实的旋律,还能让听众在听的过程中看到胜利与希望。同时也有对古筝乐器的模仿,比如在第三乐章的《黄河愤》中,就加入古筝元素的刮奏,将黄河的波涛汹涌展现出来。在双钢琴改编作品中《黄河》是成功的,在创作中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将作品的情感、气势表达出来,极大地促进双钢琴作品的创新以及在中国的传播。

(二)创编类作品中的融合

有很多双钢琴作品都是采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这类作品被称之为创编作品。以彝族民间元素为创作素材的双钢琴作品《跳月》就是典型代表③张丽华:《音乐教学中的二胡演奏技法论述——评〈民族器乐演奏技法及教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跳月》是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旋律与主旋律伴奏分别在两架钢琴上进行,在《跳月》双钢琴作品中,使用西方的对话式声部关系,不仅将《跳月》原作品中男女对答时的声部线条表现出来,而且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中愉悦的对歌与热情的对舞。为更好地营造男女对歌时的氛围,在演奏时将两架钢琴摆放出男女对话的感觉。而且西方对话式的演奏技巧,与莫扎特的K488作品类似,两架作品分别表现深沉缓慢与热情活泼之感,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下,可使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跳月》还使用了琶音型织体,在双钢琴演奏中琶音型织体以伴奏的形式出现,呈现出上下起伏、流动的特点,同时将中华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表现出中国民间节日中男女青年的欢乐喜庆。

双钢琴作品《“其多列”随想》也是创编类作品,哈尼族民歌《其多列》是音乐素材来源,使用了无声羽调式。作品创作于2003年,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洋作曲技法结合在一起,对原作品中哈尼族儿童热爱生活与劳动的活泼性格表现出来。作品中增四度、增五度等不协和音程的应用比较常见,能将一个古朴神秘的世外桃源营造出来。第1-17小节属于引子,演奏形式为自由式,位于大字一组的低音由第一钢琴演奏出,位于小字二组的单线条山歌式旋律由第一钢琴演奏。

(三)创作类作品中的融合

创作类作品就是双钢琴原创作品,在中国双钢琴作品中原创类占比较大,创作基础为西方近现代创作技法,并与中国意境相结合。比如作曲家高为杰的《童趣》就属于创作类作品。《童趣》在演奏时,在触键的明亮色彩下,让轻盈与优美的主题形象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童趣》的前奏和主部属于A大调,从19小节开始逐渐导入降E大调,开始进入副部。作品呈现出的框架为奏鸣式,第一钢琴声部独奏出三声赋格段落,三声赋格音乐出现时,将音乐的主题材料插入曲子中,复调音乐在第143小节的“rubato”再现,可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惋惜与感叹之情表现出来。在西方创作技法中主要使用的是对话式、卡农等,使用的和声为五声旋律与半音化和声,在中国式曲调中五声与和声可对情感与意境进行表达,让作品的情感更加饱满①闵小敏、董智渊:《模仿,提炼,融合:现代钢琴艺术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解析》,《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在《晨雪》中所使用的段落结构为中国民族的模糊段落结构,段落标题有八个,对雪花的各种形态与景色变化进行描绘。为呈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在引子弹奏时所运用的是中国音乐的散板,触键的“轻”“慢”将遥远与安静之感表现出来。

四、双钢琴作品的合作要点

(一)前期配合

双钢琴演奏中两位演奏家要对总谱共同进行研究,通过乐谱分析和了解其情感内涵表达,并能对句法、结构等进行仔细研究,要求从思想上达成一致。两位演奏家要熟悉作品,在此基础上,能创造轻松愉悦的合作氛围。同时也要制订练习计划,两位演奏者需确保各自的声部练习,然后按照实际情况制订练习计划。将乐段分解为小段,在合作时逐步进行,并记录好难点,然后多次练习,相互磨合。两位演奏者需统一速度,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要多听对方的演奏,多熟悉对方的旋律与呼吸口。

(二)声部配合

声部配合在双钢琴演奏中十分重要,演奏者要对自己与对方的声部十分熟悉,保证交流与配合的有效性。比如双方在配合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就要对声部配合予以了解与熟悉。不同的声部结构贯穿于作品始终,在两架钢琴之间旋律主题来回切换,两架钢琴相互映衬,形成良好的音响效果。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声部结构可分为三种,分别为旋律加伴奏式结构、齐奏式结构、对话式结构。以旋律加伴奏式结构为例,由于在作品中这样的结构出现次数较多,在爱情主题的12-30小结,全部是旋律加伴奏式结构。所以在演奏期间,要对主题的歌唱性、旋律起伏、音量控制等多加注意与练习。

(三)情绪与力度、速度与节奏的配合

双钢琴演奏过程中技术配合是重点,同时还要注意情绪与力度的配合。情绪是作品的灵魂,只有保证两架钢琴在情绪上保持统一,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内涵。同时,也需注意速度与节奏的配合,在双钢琴作品演奏中,要通过速度与结构的合理变化,将作品所要传达的价值与内涵体现出来,让情绪有一个大的变化与起伏。演奏者需要大量练习与磨合,加强交流,形成速度、节奏的统一。

演奏双钢琴作品时,两位演奏者要确保情感到位,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与内涵,让二者在演奏时能更好地表现情感与情绪。通过力度、速度与节奏等的和谐处理,在演奏过程中能将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呈现出来。双钢琴作品的民族元素有多种主题类型,比如爱情、爱国、乡愁、童趣等,无论何种类型都要求演奏者能合理把握情感,并能在演奏过程中深度配合,让听众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国双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与西方技法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音乐、创新双钢琴创作方式的关键所在。我国双钢琴的发展时间较短,但也产生了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通过西方技法与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呈现出富有中国特色与内涵的作品。未来我们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合理实现与西方技法的融合,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双钢琴作品。

猜你喜欢
声部技法钢琴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手绘技法表现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纸钢琴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