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玚 , 谢和成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农业事关国之根本,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如期实现,农业现代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部分农村尤其是山区的农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导致整体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是难以跟上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国家结合我国国情与农业发展的现状,对传统农业的发展进行改革。农业现代化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它的发展水平与能否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直接的联系。
传统的农耕起源于原始的采收耕作和狩猎耕作,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原始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让人们不再单纯依赖于大自然的馈赠,而是利用石器工具在土地上耕种粮食作物,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换言之,原始农业是由人们从采集经济发展为种植经济而产生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缺少外部资源的投入,没有先进的植保措施,只用农家肥,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也是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需要。生产者们根据代代相传的经验进行耕作,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农户们的土地生产规模狭小,商品化程度不高[1]。传统农业缺少现代化的灌溉设施,机械化程度较低,发生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产量又极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多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农业高水平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没有显著的提升。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史承载着我国人类文明史,是从先秦到民国时期时间上的沉淀和文明历史的重重堆砌。从原始农业跨越到传统农业弥补了许多弊端:我国从传统农业时期开始土地集约经营,后来经过生产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升级,逐渐从广种薄收的粗放型农业转变成高产率的精耕细作型农业,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总量,解决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农业为中心,畜牧业、制造业等结合的农业发展形态。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根本,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使得人类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在现代工业和科技的指导下,以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为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促使农业现代化保持着高效稳定的绿色发展,坚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这一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2]。要使我国的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发,采用绿色环保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的产量。稳定的农业生产既要确保产量的稳定又要确保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的生态环境水平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农作物的种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还要能满足人民对食物的需求量,并且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的损害。
现代农业是指以生物、信息、化学、机械为技术支撑和指导的一体化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以遗传多样性为特征,将传统的农艺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使生物遗传转化,改善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复合型化学技术、农艺技术已经在化肥开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化肥种类更加多样化;机器的自动控制技术使传统的农用机器设备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大幅提升了机械化程度。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以农为本。“三农”问题历来被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为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不仅肯定了农业的重要性,更为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现代化的论述,包括了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粮食安全、科技兴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位一体”农业合作联盟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全新认识,并吹响了向现代农业进军的号角[3]。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简称“四化”)同步发展。但是从“四化”协调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目前的农村基础比较薄弱,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农业现代化”是他在政治上长期积累的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符合中国实际并能够为中国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帮助的指导思想[4]。我们必须清醒地认知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化”的重要论述,有助于理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高我国的现代化程度,促进我国的全面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四化”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也是减轻农业负担和加强农业保护的一种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绿色”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实际开展农业活动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关的生产者不能再使用以往的传统农业技术去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全方位弥补农业技术的不足,勇于创新,为农业技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升技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推进土地确权制度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完善土地确认权与促进农业现代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想要使土地这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先优化土地确认权。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土地流转配合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把分散、闲置的土地统一管理,再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因地制宜,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5]。目前,由于我国一些地方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确,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数量逐年上升,造成了大量的耕地闲置,有的地方甚至产生了非农业用地,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的发展[6]。因此,要坚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
随着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突出,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自由化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而农业规模化经营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因此,农村土地流转的快慢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从现实情况看,加强“三权分置”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业规模化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土地、农机等物质资本和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人力资本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并通过土地经营获得规模效益[7]。从农业种植者的角度来说,先进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可以促进市场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增加他们的经营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农业转型的重要武器,为农业现代化的过渡增添了强大动力,不仅优化了农业结构,还使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要持续发展更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给予支撑,因此,要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养,打破传统农业技术的思想牢笼,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力度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8]。十九大的重要论述提出,要加速新农村的科技发展,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种植技术的培训,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农业技术创新是为了让种植者体验科技带来便利并提高其经济收入,进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都十分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它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技术革命。
21世纪,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等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农业信息化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步落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积极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引导农民使用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开店,将电子商务融入到农业之中,建立好农村电商和电商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10-11]。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的辐射能力,应用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逐步推动各个地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并不断完善其制度,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稳固消费者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