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西巡抚

2022-12-21 16:07刘晓芬
文史月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巡抚太原山西

◇ 刘晓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督军府旧址,位于太原市府东街101号。这里作为曾经的山西省最高军政、行政驻地,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终于2017年,长达649个春秋。历经明“山西行省署”“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山西巡抚都察院”,清“山西巡抚署”,民国“山西军政府”“山西督军府”“山西省行政公署”“山西省公署”“太原绥靖公署”,共和国“中共山西省委员会”“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山西省人民政府”。其中,作为明清两代的巡抚衙门,长达484年,对山西的发展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巡抚及山西巡抚

1368年,朱元璋统一江淮、湖广,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开元洪武。洪武二年,改革国家政区建制,废弃元代的中书省,将其直辖的广袤“腹里”一分为三,分别为“山西行中书省”“山东行中书省”“北平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是省级政权的本质未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高官权大放纵,对地方管理实行“三司分治”,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从朱元璋亲颁的《承宣布政使诰》可知,三司中,布政使地位最尊。“三司分治”的优势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劣势是突发重大事件时,不利于统筹处理。于是,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开始委任重臣,出抚地方,协调“三司”,统筹处事,事毕复命,取名“巡抚”。《明史·卷九·本纪第九·宣宗》载:“洪熙元年八月癸未,大理卿胡概、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巡抚位高权重,协调三司,处理地方事务,时日既久,成效显著。于是,改巡抚为地方定员。开始时,统管两个以上行省,后改为一省一巡抚。《明史·卷九·本纪第九·宣宗》载“宣德五年,九月丙午,擢御史于谦、长史周忱六人为侍郎,巡抚两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广。”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一二·普五之三·职官谱三》载“于谦,钱塘人,宣德五年,以御史权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旋留任。”“至正统十三年,宇内多警,始命都御史朱鉴专抚山西,镇守雁门关,遂命官更代。”是时,巡抚山西,成为专抚,不再兼顾其他省份。清代沿用明代的制度,仍设山西巡抚,并日趋完善。

山西巡抚署

巡抚初设时,是朝廷派出的大员,随旨差遣,事毕回京复职,没有专门的衙署,行止依托布政使的安排。改为地方定员后,有了固定衙署。山西巡抚的衙门,根据地方志所载,规范的称谓为“巡抚都察院”或“巡抚部院署”,简称“抚院”或“抚署”。明万历《山西通志·卷十二公署》载“巡抚都御史一员,署二,一在省城,今常驻,一在代州,防秋驻”。是时,“抚署”有两处,一处在省城太原,经常驻扎;另一处在代州,防秋时驻扎。明代,北元势力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山西地处边陲,届时,边防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常驻省城太原的什么地方?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三十七》载“巡抚都察院,署在太原府治之东、鼓楼之北”。

其实,在巡抚之职产生之前的60年(明洪武二年),山西省城最大的衙门是山西布政司,明万历《太原府志·卷六·衙署》载:“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府治东。洪武初,因元中书省改建。”“巡抚部院署,府治东,鼓楼后……”还有清光绪《山西通志》载:“巡抚部院署在太原府治东,鼓楼北。”“布政司署在抚院东。旧通志:旧为元行中书省署,明洪武初改建。”这里需注意,志书中记载,二者都曾在府治东。但是布政司的建制在前,在明洪武二年;巡抚在后,在60年后的宣德三年。明万历《太原府志》记载,布政司署在府治东,由元代的中书省改建。而光绪《山西通志》记载,布政司署旧为元代行中书省署。那么,是元代的行中书省还是中书省呢?一字之差,让人云里雾里,所指是否为一处地方?太原历史文化学者王继祖先生在《何来千年之省署》中作了详细考证,元代没有设置山西行省(山西行中书省),元代设置有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山西是中书省下设的三道之一的河东山西道,太原路为河东山西道下设的三路之一。《元史·卷九十一》载:“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治冀宁路(太原路)。”元代时,在太原路,有“元中书省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且在明洪武初改置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非“中书省”,更非“行中书省”。所以,巡抚署创建之前,布政司在“府治东”;巡抚之职设置后,布政司给巡抚让位,搬迁至“抚院东”,与巡抚署一墙之隔。

今天的“抚院东”在什么位置?也即巡抚到任后的布政司署旧址所在。在清康熙《阳曲县志》中有补充,“唱经楼在布政司前。”王继祖先生新作《钟楼街史话》载:“太原老人有幽默之语遗世:北为上,布政司是北司;南为卑,按察司是南司”“寻找太原之街名,都带着一个‘前’字,在传统文化中,‘北’是主位,是尊位;‘南’是宾位,是客位。”所以,“前”意味着南的位置。也即在布政司南有唱经楼,唱经楼北是布政司。

今天的太原,唱经楼北有北司街,再往北,穿过府东街后,是晋商博物院(山西督军府旧址的保护单位)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办公楼,这里也即山西督军府旧址东面。近年来,经过“山西督军府旧址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拆除了和整体风貌不相适应的临街建筑,站在游客服务中心楼门处,向前望去,一览无余,唱经楼就在正前方(正南),几乎没有偏差。该楼的东侧有一株百年以上国槐,楼前东南侧还有三株百年以上国槐,其中一株,在1991年时,市园林局测树龄为600年,古树无言,至今矗立630余载,这似乎说明了什么。根据中国古代官衙规制,在大堂前有东、西书吏房,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东文西武各三科。正如山西督军府旧址内大堂前的六科书吏房,东西分别栽植有三株国槐。槐树于太原、于山西有太深的渊源,槐树于朝堂、于皇宫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古代皇家、朝堂常常植槐于门前,称之为“守宫槐”。如是,停车场应为布政司署所在,而游客服务中心楼为布政司署大堂所在,期待更多考古发现加以佐证。600多年来,城市几多变迁,一直行走在传承和发展中,生生不息。今天,我们顺藤摸瓜,寻寻觅觅,回首之间,蓦然发现,她未曾走远,与今天惊人相似。又似乎在召唤我们,继往开来,将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弘扬。

巡抚及山西巡抚的职责权限

巡抚,以巡视地方,弹压百辟,安抚群黎,督理税粮及与税粮有关的地方事务为职责。因地方工作需要,朝廷给巡抚加衔,给予官吏高于本职的虚衔,表示尊贵。巡抚的加衔,一般为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监理军事,另加兵部侍郎或提督军务、赞理军务等衔。

山西为京师右臂,北控沙漠,西阻大河,朝廷宿重兵,增强防御,所以设巡抚总镇一方。

明代山西巡抚,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统辖冀宁(今太原)兵备、雁平(今代县)兵备、岢岚兵备、潞安(今长治)兵备、宁武兵备五道;山西布政司之太原、平阳(今临汾地区)、潞安(今长治地区)、汾州(今汾阳地区)四府,辽(今左权、和顺、榆社一带)、沁(沁县)、泽(晋城)三州;山西都司之太原前左右等九卫,沁州、宁化(今宁武)等九所城堡。

清朝时,山西是朝廷设置巡抚最早的省份之一。清代的山西巡抚,沿袭明代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正式纳入地方行政区划中。总揽一地军政大权,类似古代分封疆土的王侯,因此被称作“封疆大吏”,有效衔接中央与地方。

山西第一任巡抚于谦,虽然并非专抚,却是任职最长久的一位。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因御驾亲征蒙古也先军,召于谦回京料理兵部事务,巡抚山西达19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朱鉴由山西左布政使升为右副都御史,专抚山西,镇守雁门。之后,巡抚山西,成为专抚。天顺、成化初暂且撤除,不久复置。嘉靖年间赠旗牌四面副,予山西巡抚,遇到特殊事件,斟酌情势、不拘陈规,可以自行决断。明隆庆三年(1569年),令秋冬暂住宁武关,就近调度,定为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都御史。

任用巡抚,统治集团严格执行回避制度,最重要的是原籍回避,即巡抚不得在本籍任职。以免巡抚与本家族、本地区势力相结合,形成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明代巡抚中,在本籍任职的只有永乐朝的王彰与叶春两人,《明史》载:“终明世,大臣得抚乡土者,彰与叶春而已。”那时的巡抚制度尚处于萌芽时期,到后来,巡抚逐渐成为地方大吏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所以,山西巡抚,无一人为本籍,均为外籍人士。

巡抚是明清官僚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山西巡抚以于谦为首,明代100人,清代126人。这些官员,俱为朝廷显官,于朝堂谋策;出抚地方,则掌军政大权,其所作所为,关系着地方的治乱安危,所以,无论是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是地方情况,明清巡抚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

猜你喜欢
巡抚太原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人造太原
山西叹五更
一字一师
陈县令拍错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