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文化语境下非遗通草花的承继与发展

2022-12-20 01:51:06任昕琪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手工艺传统文化

任昕琪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当代设计文化语境的“变”与“守”

(一)全球性与民族性

全球化通常是针对经济和科技等领域而言的,至于“文化全球化”则被认为是一个伪命题。[1]“文化趋同”本就是一个错误性概念,各国历史、制度和习俗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在“全球性场域”中实践时,必然会带着本民族的文化观念与情结进行评判和选择,意即根基的差异不会导致文化的一元化与同化,而是在跨文化过程中互相输出以致多元化。然文化虽免得了同质化的威胁但免不了会受影响,在本土与全球的思维摩擦中主要会出现三种境况。其一,是积极向度方向的良性发展。内与外可生发出和谐交流的模式,既能择他文化中的精华应用于自身,又可将本文化中的精良之处发扬广大。其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对立冲突。全球化在“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出于自我保护目的而激起防御性抵抗心理。其三,是强势一方的“霸权式”文化输出有弱化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风险,这种人为的、激进的打击行为易使本土文化产生动摇和怀疑心态。为面对错综复杂的设计文化语境,如何最大化且持续性地发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之处是设计界面临的新挑战,如何呈现本民族的设计文化面貌也是设计师的新思路。

(二)现代性与传统性

现代与传统主要是针对本系统内部而言的,设计师需要提取合适的结构元素并结合当下语境从而使本系统焕然一新。没有哪位设计师可以笃定地说他的设计是可以脱离传统而存在的,因为不论是作为制作工具而言的物质生产载体还是形上的设计理念无一不带有时代烙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元素带到了新高潮。不少设计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旗帜闯出一片天地,其中最令人赞叹不已的当属“国潮文化”。这股新浪潮将优秀传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其大胆的色彩、造型纹样与设计理念将“国”与“潮”完美融合,赋予传统以现代化的表现使其焕发活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柢和精神命脉,文化不仅要有生命爆发力还要具备持久力,它要有能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并传续的决心与自信。在设计思想竞相迸发碰撞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思维的多样性而是独特性,以何种形式传递根基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正困扰着艺术界,尤其是传统手工艺正深陷其中亟待解救。然则,虽着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时代的日新月异是在提醒我们要从中寻求突破,接受时代的洗礼和浇灌并以传统超越传统。

(三)人本性与物质性

人本性是相对于由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性而言的。李大钊先生曾将东西方文明划分为南道文明与北道文明亦即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这是基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性而做出的判断。[2]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也是对“人与物”根本性问题的探究。在农耕时代虽然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人对自然宇宙抱有崇敬之情甚至是依赖之感。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掌握了技术优势的人类对自然的开垦愈演愈烈,逐渐生出了人可征服自然的想法。“人与物”的关系可用“和”字概括,这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因绝对性的平衡是无法实现的绝对理想状态,所以二者是在宇宙间保持动态平衡。徐良在其论文中阐释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本曰“和”。[3]这是对庄子“天地常态在于和”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解,反映在设计中也是需要给予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天地因和而生气,由气生万物,设计也因和而生长久。在当下复杂多变的设计语境中,要以客观的态度践行设计为人的目的,就如让·鲍德里亚所言,我们不能成为“官能性的人”但也不可做破坏性的创作,应像传统手工艺那般从自然中来又走向自然。

(四)商业性与艺术性

进入工业文明后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生产主导式转变为现今的消费主导式。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断言:生产的社会已经被消费社会取代。[4]曾经捉襟见肘的生活迫使人们无奈选择具有耐用属性的消费物品,但现在除去有收藏价值的特殊品外,他们更青睐于一次性、即时性、能带来瞬间满足感的商品。这一方面打开了设计市场,即便是滥竽充数的残次品也会找到它的流通渠道,于积极方向考虑这给了设计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艺术家也脑洞大开迎来了“头脑风暴”式的灵感,拥有了更开阔的平台去施展抱负。但与之矛盾的是,高速的更新换代致使当代设计具有投机取巧的漏洞,不少产品经流水线生产输出但无法让人感受到设计师为其倾注的情感,它只是一件经过批量生产而得到编码的“普通商品”。反观传统手工艺品有感性的人情色彩在其中,却因大多只能限量产出等原因导致其无法融入消费市场而逐渐失去关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设计却并非水中捞月之难事,设计语境除了需要消费作为其风向标以外,也离不开艺术来作为引导。

二、通草花开,一捻芳华,不落不谢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古代女子喜用花朵点缀鬓边,但因时令鲜花放置不久便会凋零枯萎,慧心巧思的古人则制作“像生花”以满足生活审美需求。通草花取材于五加科植物“通脱木”,其茎质地轻软有弹性,颜色皎白,可塑性强,将其切片后称为“通草纸”,是专供工艺品制作的原料。通草花的制作流程大体需经过以下步骤,具体视情况而定。

备料。需准备通草纸、铅丝、铜丝、白胶、剪刀、油画颜料、毛巾、硬卡纸、点钻笔、扁刀、刻刀、硅胶垫等。若需制作通草盆景、挂屏、台屏,还需花盆、玻璃镜框等。

剪裁。分两种做法。其一,根据花卉造型初步将花瓣或叶子剪定成形,此时会运用剪纸的相关技法,因此也称通草花为“集大成的手工艺”。它们大多呈对称形态,因此将裁定好尺寸的通草纸对折,再依据具体的形状剪裁,然后可进行局部细节的完善。其二,先在硬卡纸上绘制出花瓣和叶的造型并裁剪下来,再将其覆于通草纸之上,用刻刀沿硬卡纸模刻出形状,最后可依所需进行美化。

浸软。毛巾浸泡在水中后拧干,将剪裁好的花瓣和叶铺在上面,用湿毛巾将其浸软。这一步需把握好通草纸片的湿度,过干纸则脆,过湿则弹性太强,皆不易定型。[5]

捏瓣。将剪裁好的花瓣和叶等放在硅胶垫上,用扁刀按压使其产生自然弧度,或用点钻笔根据花朵的形状依用力的轻重压出所需造型,较为复杂者需来回翻转按压定型,有时还需用指腹将花瓣轻轻压开再用指甲划出纹路。这一过程需要手工艺人敏锐地观察揣摩花卉形态、花瓣走势、叶脉纹理等细节,如若仅凭想象很难做到似真非假的程度。这其中,“捏、捻、搓”是通草花制作的中心环节和绝技,也是体现其“易学难精”特点的关键。

粘瓣。将白乳胶涂抹在花瓣底部,按照花朵的层次粘好,制作出含苞待放或盛放的形态,其后可根据所需再对花瓣弧度等做出适当调整。

染色。过去是用植物染料染制,现今多使用油画颜料。主要原因在于油画颜料防水性好、能保持较长时间,对于通草花这种并非一次性消费的艺术品来讲是更好的选择。根据花朵颜色将颜料及其浓度进行调配,再用笔刷刷抹,要注意染色的层次感和晕染感。

传花。根据枝干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铅丝,依次将花蕊、花朵、叶片、枝干等裹扎,此时需注意叶片的生长规律及其与花朵的位置关系,裹扎好后再将颜料刷在树干上,至此,一朵完整的花卉便制作成形(见图1)。

图1 通草花展示

三、通草花的承继价值分析

相较于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艺术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水平。俗话说,人只有在吃饱饭的充足物质基础之上才能思考“美”的精神价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审美需求和精神满足的渴望,促使更多工艺美术得到关注,它们不再是被陈列于博物馆中的孤品,反倒逐步走进大众生活并得到珍视。

(一)自然生态价值

“道法自然”观点初见于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说,这体现了宇宙万物的特性和运行规律。一是通草花的生态美学价值表现在“自然美”中。通草花与其他像生花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完全取自自然的,作为原材料的通脱木本就类属于植物界,而最初也是使用植物染料晕染,因此从表象看通草花就是自然美的象征。手工艺者在制作前的关键步骤是观察自然界,与自然融合一起尽情而又充分地感受万物,这样不仅掌握了花卉的生长细节,更将自己的体悟浇灌于工艺品中又传达给观者,实现人与自然的心灵互通。二是融于“和谐美”中。和谐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造型、色彩、情感的兼容并蓄。通草花的色彩多是雅丽的格调,即使是明艳色也会透着清雅的意蕴,这与不事张扬的造型形态及内敛的寓意一并达成了“和谐”这一目的。工艺品的各部件都向着整一理念的方向靠拢,既相互依赖又互为约束。通草花技艺反映的生态美学价值具有极高的探究意义,其独特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也为今后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起到了先锋作用,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代表。

(二)人文社会价值

此则主要体现于三点:文化、历史和民俗。首先,通草花制作过程是集盆景、剪纸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手工艺,因此作为集大成者的艺术文化载体,它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可供考察。随着对通草花技艺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可谓是“以小窥大”而获得更广阔的格局视野,譬如,其造型、色彩等的组合反映了特定造物观、文化观及寓意观。因此,对通草花的传承实际更是助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甚至是在全球化中打造独属中国的特色文化品牌。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的是历史的变迁,透过对通草花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生产水平、经济状况及百姓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传统手工艺承载的不只局限于艺术,而艺术是与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最后,从民俗方面考虑,传统手工艺代表了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它是民间文脉的象征和载体。当下我们提出乡村振兴的策略,其实重建的不光是村落风土风貌,更重要的是延续乡村文化。对于重振乡村这一工程来说,相较于外在的变化,思想方面的重视反而更能起到永流传的价值作用。文化自信是直指思想和意识的,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重振雄风的殷切期盼,也传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三)精神文明价值

如朱尽晖所言:“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艺术。”[6]手工艺除去在物质文化产出方面的功绩外,还带来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通草花多选用牡丹、梅花、兰花、月季等十多种造型,不论是从题材选择还是色彩色调等方面来看,它们大都饱含着“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寻求沉静以及精神寄托”之意,这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通草花能给人创造内心娴静的意境以及追求真善美的力量。而在民族文化层面,传统手工艺向来与工匠精神相联系。广义的工匠是指手工艺创作的从事者和劳动者,我国的工艺美术史相当于一部记载工匠精神的史诗巨作。在传统工艺的发展中工匠讲求精益求精,而不是一味地关注生产速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精良品质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发展至今已有了内涵上的升华,它不仅具有个人性,而且具有集体性、民族性特征,不仅实现了手工艺人自身价值的提升,而且代表了民族精神价值。[7]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绝非局限在它制作技艺的复杂抑或是造型形制的精巧上,而在于它是精神文化的折射也是文化的关键承载者,是体现人们精神依托的物质载体。

(四)经济商业价值

通草花发展的起伏不定导致它的商业价值也呈现出阶段性波动状态,大致可划分为三段式。清末民初之前总体呈现繁盛趋势,这与扬州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古时女子的生活需求休戚相关,古代女子对发型的讲究比今时更复杂,簪花是凸显其千娇百媚的利器。迈入民国时期后,由于受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女性转而在社会中扮演着具有独立人格魅力的角色,因此利落的短发、简练的造型出现了,簪花这一头饰自然也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这是通草花的没落阶段。至于这第三阶段,正是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新开拓通草花商业价值的阶段。譬如,中式风格的盛行大幅提升了对传统工艺品的装饰需求,通草花进入市场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形成品牌效应。又如,可以利用通草花的非遗身份成立扬州特色文化旅游的专题路线,从而成为当地的经济来源之一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久而久之通草花技艺将变成扬州的招牌产业。现如今的传统手工艺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期待,而且担负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多元化、多变化的世界亦需要它开拓新的领域以主动融入市场。

四、通草花的活态传承路径

(一)政府加大帮扶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通过为通草花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支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无论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提出还是汉服、国潮的兴起都营造了一个绝好的大环境,相关展览的举办传递了通草花的历史与文化,文创产业、旅游业等也为通草花的复兴提供了施展场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商品出口提供了保障。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应现代审美的多样性和女性消费市场,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掘自身的价值。

(二)树立品牌IP形象

品牌IP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营销新模式,它将品牌的物理属性与心理情感相匹配营造人格化的特征。通草花可利用差异化竞争方式找准自身情感定位,并结合视觉设计打造拟人形象,将品牌符号化、可视化和生动化。在IP稳定运作后,可以跳出“舒适圈”进行联名创作或衍生系列周边,从而扩大通草花品牌的推广范围和受众群体。IP形象的树立是利用流量红利以实现“快速精准关注”这一目标的创新方式,最终将整合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新媒体传播热度

通过媒体网络平台能有针对性地传播热点,让更多人精准捕捉到相关信息。短视频传播的时效性、快速性、广泛性为通草花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这也更适应当下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方式,而它的形式既有记录版也有剧情版,可以利用综合多样的版式去满足不同受众的喜好。同时,时长短、节奏快的短视频相较于慢节奏的长篇影视更能有效宣传通草花技艺,符合短时间内大量传播的需求。

(四)社区推广技艺学习

在社区内推广通草花技艺的学习,这不仅能助力非遗的传承同时能建立独特的社区品牌,将通草花打造成属于扬州的特色招牌。选择社区进行推广是出于本土文化底蕴深厚的考虑,相较于没有通草花制作历史的外地,有技艺基础的扬州能孕育更好的传承环境,借此激发本地人保护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使其成为树立文化自信的举措。以社区为圆心同时又借用自媒体的力量展开普及,从而以点带面实现全民学习、全民保护的目标。

(五)非遗知识走进课堂教学

教育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且能达到长久性效果。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引进通草花技艺的学习,既能成为学生的休闲放松时刻,又能为树立学生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而打下基础。另外,当前众多高校逐渐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或课程,这能促进通草花技艺的专业性发展。利用教育方式可以在横向范围与纵向深度上同时开展,这样通草花的传承才能深远持久。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等的保护力度,力求在风云变幻的设计文化语境中谋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国家的富强还是民族的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作为支撑力量。而文化又是内嵌于艺术中的,传统手工艺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期望这朵“永生花”永续流传。

猜你喜欢
手工艺传统文化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手工艺·温州发绣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52
走近手工艺人
中国三峡(2016年10期)2017-01-15 13: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