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文,罗云寿,刘胜轩,刘 英,黄振国,肖景峰,詹祎蕊
(1.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南 长沙 410011;3.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 长沙 410005)
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将其作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抓手,将其列为乡村振兴、基层党建、脱贫摘帽、驻点帮扶、示范创建等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2021 年,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在壮大组织、拓宽途径、创新项目、扶持政策、配套要素、强化保障等方面制订了21 条“硬核”措施,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同向发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增多、速度加快、质量提升、模式创新、推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在此背景下,该研究基于调度资料及平台数据,开展湖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021 年经营性收入水平评价及典型模式分析,旨在通过比较和剖析,探明成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全省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决策参考。
尽管目前学界和政府部门关于经营性收入的界定范围和分类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经营性收入是指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身农村“三资”取得的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其他经营收入[1],是度量村级集体经济创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为直接的指标[2],也应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收入来源。
为便于比较,该研究参照邓文等[3]关于富裕村、一般村、薄弱村,以及富裕市州(县市区)、一般市州(县市区)、薄弱市州(县市区)的定义。
对相关部门调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全省看,2021 年湖南122 个县市区的25 888 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总额27.03 亿元,村平10.44 万元,分别比2020 年增长9.56%、9.68%;富裕村、一般村、薄弱村数占比分别为8.87%、73.26%、17.87%,分别比2020 年增长1.31 个百分点、增长20.34 个百分点、下降21.66 个百分点。
从市州看,2021 年湖南14 个市州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总额均值为1.93 亿元,村平均值为12.64 万元,分别比2020 年增长9.56%、10.34%,差异均不显著,主要跟怀化、湘西、永州3 市州的收入较2020 年略有下降有关;富裕村、一般村、薄弱村数占比均值分别为11.57%、71.13%、17.30%,分别比2020 年增长2.64 个百分点、增长19.76 个百分点、下降22.41 个百分点,后二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跟2020 年相比,2021 年富裕市州、一般市州、薄弱市州数仍分别为2 个(长沙、湘潭)、8 个(岳阳、益阳、株洲、郴州、常德、衡阳、张家界、永州)、4 个(湘西、怀化、邵阳、娄底)。其中,衡阳市排名上升5位,由薄弱市州跻身一般市州,湘西州排名下降2 位,由一般市州跌为薄弱市州,郴州、常德、张家界3 市排名均上升1 位,永州、怀化、邵阳3 市排名分别下降4 位、1 位、1 位。2021 年湖南富裕市州、一般市州、薄弱市州村平经营性收入均值分别为34.87 万元、10.00 万元、6.83 万元,差异均极显著。
从县市区看,2021 年湖南富裕县市区、一般县市区、薄弱县市区数分别为37 个、35 个、50 个。由表1、表2 和表3 可知,跟2020 年相比,2021 年排名上升、不变、下降的县市区数分别为58 个、10 个、54 个,占县市区总数的47.54%、8.20%、44.26%。其中,排名上升30 位以上的包括新田、衡东、耒阳、安仁、湘乡、永定、大祥、衡阳、衡南、桃源、南岳共11 个县市区,排名下降30 位以上的包括通道、江华、城步、龙山、辰溪、新邵、炎陵、中方、泸溪、双峰、新晃共11个县。值得指出的是,通道排名下降96 位,江华排名下降68 位,新田排名上升65 位,衡东排名上升65位,城步排名下降58 位,龙山排名下降58 位,经相关检验,6 县的排名变化数为异常值,可能跟各县填报的原始数据有误有关,如6 县2021 年、2020 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总额差值较高,范围为-71.73%~151.90%。2021 年湖南富裕县市区、一般县市区、薄弱县市区村平经营性收入均值分别为51.75万元、9.68 万元、6.70 万元,差异均极显著。
表1 2021 年湖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富裕县市区排名及变化
表2 2021 年湖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一般县市区排名及变化
表3 2021 年湖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薄弱县市区排名及变化
与2020 年相比,2021 年湖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总额及村平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富裕村、一般村、薄弱村数占比大致分布由2020 年的“154”(10%、50%、40%)演变为2021 年的“172”(10%、70%、20%)。2021 年,全省消除薄弱村5 473 个,与2020 年比较,消除比例达54.39%。其中,除长沙市2020 年即实现薄弱村全面清零外,2021 年衡阳市消除薄弱村1 281 个,也实现全面清零目标,其他市州消除薄弱村161~562 个,消除比例为24.66%~88.04%。
根据相关部门对湖南省“互联网+监督”平台中“村级财务-收入明细”数据的统计结果,全省2021 年村级收入共429.40 亿元,较2020 年减少5.90%。2021 年村级收入超过40 亿元的市州有长沙、岳阳、常德,超过10 亿元的县市区有雨花、浏阳、宁乡、长沙。按照收入来源分类,2021 年湖南村级收入构成情况如表4 所示,政策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其他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81.63%、5.65%、12.72%,说明2021 年湖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处于主要靠“吃财政饭”的低级阶段,村级经营性收入差距大。另外,相关部门在对平台数据进行统计时发现,可能由于对收入来源分类把握不准、同类型收入核算方式不一等原因,部分村的管理员或业务员在录入数据时主观性较强,导致部分数据存在错录、重录等现象。
表4 2021 年湖南村级收入构成
各地实践证明,村(社)集体经营性收入具有结构多元化、模式多样化、路径差异化特征[4-5]。据调度资料,湖南全省122 个县市区2021 年共有经营性收入50 万元以上的明星村506 个,占总村数的1.95%,均比2020 年略有增长。从市州看,明星村主要分布在长沙、衡阳、湘潭、永州、郴州5 市,共284 个,占全省明星村总数的56.13%。从县市区看,明星村主要分布在岳塘、天心、岳麓、长沙、赫山、新田、雨花、资兴、新化、望城、汝城、攸县、韶山、开福、平江、宁乡、汨罗、临湘、石门、澧县、安化、零陵、双峰23 个县市区,共258 个,占全省明星村总数的50.99%。但也有23 个县市区没有明星村,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18.85%。湖南各明星村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主要形成了4 类途径多样、各具特色的经营性收入典型模式。
一是利用村(社)集体闲置资产,通过租赁、托管等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如武陵源区龙尾巴社区利用武陵源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盘活集体闲置厂房、会堂和民房等设施,打造高端民宿聚集区,把“空心房”变为“致富屋”。二是通过集体土地入市,获得稳定收入。如浏阳市西湖潭村摸索出一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永安模式”,“寸土”变“寸金”,村级集体经济“破茧蝶变”。三是通过政府资助等方式置业出租,增加集体收入。如安化县南金村是典型“库区村”,抓住村民服务中心修建契机建成6 800 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楼,将其出租给云台山集团等企业并提供物业服务,实现企业、集体、村民“三方共赢”。
一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如凤凰县菖蒲塘村通过蜜柚、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铺就“甜蜜”致富路。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延长产业链的增值收益留在集体。如衡东县李花村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打造集蛋鸡养殖、蛋制品加工、物流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年产值超过2 亿元。三是利用相关载体,吸引投资、发展产业。如醴陵市隆兴坳村发挥“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名村”等优势,引进龙艾麒公司,入股将军山公司,培育民宿、教育、餐饮三大品牌。四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如长沙县湘丰村引进湘丰集团等多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茶产业等,年农业总产值达7 亿元。
一是村(社)集体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有偿服务。如衡南县大岭村牵头创办或引进公司、企业、合作社等实体,推行全程农机化、技术专业化、中介智能化服务,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二是以实行劳务总承包的方式承接相关业务,吸纳农民转移就业并从中获得收益。如鼎城区向家巷村入股兴隆公司,为30 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服务,每年为村民带来近1 000 万元的劳务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也由弱变强。
一是领办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如韶山市韶山村挖掘红色资源,做实“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模式,2021 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 100 万元。二是引进社会资本,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如涟源市湄塘社区以湄江风景区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开发系列旅游线路和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1.2 万余人次,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带动。三是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增加旅游经济收入。如江永县勾蓝瑶村创新“旅游+电商+休闲观光农业”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勾蓝瑶寨网站平台,既为游客提供了在线查询、下单便利,又将其产品链接到各淘宝店,扩大了销路。
研究结果表明,与2020 年相比,2021 年湖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总额及村平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经营性收入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比例仍然偏低;薄弱村数占比下降极显著,主要得益于村级集体经济“消薄”行动成效明显,但富裕村数占比仍然不高,明星村更少;经营性收入区域发展依然很不平衡,3 类(富裕、一般、薄弱)市州、县市区村平经营性收入差异均极显著。此外,个别县市区上报数据年度间异常问题及平台数据可能存在的错录、重录问题值得重视。各明星村主要形成了物业、产业、服务、旅游4 类经营性收入典型模式。
因此,该研究建议相关部门具体、深入分析其原因,切实把好上报数据审核关,同时进一步规范村级收入核算办法,统一分类标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建议湖南各地将增加经营性收入作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首要任务,编制实施省、市、县集体经济发展5 年行动规划,借鉴典型模式经验,选准产业、组建团队、创新机制,拓展收入途径,用活扶持政策,实现“做强富裕村、壮大一般村、提升薄弱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