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玮
思维品质,一般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高中英语听力中的思维品质指学生在听力过程中表现的听力习惯及思维方式等特点(杨文瑾2018)。目前,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多数课堂处于“有听说而无教学”的状态,对学生听的过程缺乏监控和指导;学生并未把听的过程当作学习知识的过程,其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李书梅、李迎春 2020)。因此,在未来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决上述问题,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设计一堂旨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听说课?教师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课前学情分析。全面、深入的课前学情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其次,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发展多元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教育部2020)。最后,教师通过课堂评价量表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下面以执教的高中英语听力微技能指导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听力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堂课是一堂高考英语听力微技能指导课,教学内容围绕高考英语听力的三大题型展开:细节题,包括获取具体的数字、时间和价格;推断题,包括推断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和地点;主旨题。本堂课选取的听力材料来源于高考英语真题和学生平时训练听力的练习册,包括10个短对话和1个独白,共涉及13个场景。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根据场景词和信息句获取听力答案。
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热情高。通过课前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得知,学生已经具备了在听力中获取基本的细节信息和理解说话者的态度、观点和意图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听取数字、时间和价格,根据听力内容推断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和地点,以及整合内容获取主旨大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本堂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即将进入高三的高二学生备战高考英语听力探索一条备考道路。备课初期,教师要求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写下自己在听力中存在的困难。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高考英语听力题型,同时参考高考英语听力调查问卷反馈结果,设计了高二学生英语听力调查问卷。之后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在两个班的QQ群中发放110份调查问卷。问卷结果表明,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听取具体的数字、时间和价格,推断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和地点及听取主旨大意上,因此确立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解决学生在听取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Analyse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2.Figure out the features of the NMET listening test.
3.Explore some specific listening techniques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4.Assess your learning according to a checklist.
本堂课采用导入—听前—听中—听后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目的的思维课堂,使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在上课伊始展示了几周前学生线上完成的高二学生英语听力调查问卷结果和高考英语听力四大题型,由此引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三大题型:细节题,包括数字、时间和价格;推断题,包括推断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和地点;主旨题。
【设计说明】利用问卷结果和高考英语听力四大题型图,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明确自己的听力问题后,可以激发探究听力微技能的求知欲,形成听力期待,同时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师提出问题:“What should you do before listening?”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词,匹配归纳听前三步法,并根据关键词思考每一步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见图1。
图1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关键词和匹配活动理解听前三步法,真正做到听前有法可依,从而充分利用听前的有限时间作好听前准备。
Part 1:听取有关数字、时间和价格的细节信息。
活动1:听取数字细节
教师要求学生用5秒的时间浏览对话的听力文本,之后听并完成填空。教师给出听取数字的微技能指导,即辨别-teen和-ty的发音,以及对各类数字的英语读法进行整合。题目如下:
How old is the man now?_______
W:So,you’ve lived in London for_______years.Were you born there?
M:No,I was born and brought up in a small town and only moved to London in my_______when I got a job at the BBC.
Listening techniques
(1)pronunciation _______ _______
(2)100%:_______ 2.5:_______
(3)1/10:_______ 2/3:_______1/4:_______
活动2:听取时间细节
教师要求学生用5秒的时间浏览对话的听力文本,然后听并完成填空。之后,教师给出听取时间的微技能指导,即关注关键词half、quarter、past和to,并将4个词学以致用,让学生依次选择恰当的词,正确读出给定的时间。
When will the speakers meet?_______
M:Hey,Lucy,are we still meeting at the station at_______this afternoon?
W:Let me see...It’s already_______and I still need a little time to finish my homework.Let’s meet there in_______from now.
M:OK.
Listening techniques(见图 2)
图2
活动3:听取价格细节
教师要求学生用5秒的时间浏览对话的听力文本,然后听并完成文本填空。之后,教师给出听取价格的微技能指导,即掌握常见价格表达的正确读法。
How much should the boy pay?_______
M:Excuse me,how much is the ticket for Wednesday’s concert?
W:The full price is_______dollars.For students,it is_______dollars off.
M:Thank you.Can I have_______student tickets,please?Here are our student cards.
Listening techniques
(1)打 8折:_______
(2)原价:regular/normal price
(3)全价:_______price 半价:_______price
【设计说明】以上三个听力活动均为学习理解类活动,通过完成以上活动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同时教师提供的微技能小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巩固相关表达,提高听力质量和效率。
Part 2:推断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和地点
1.推断人物身份
活动1:通过例子总结推断人物身份
教师要求学生用5秒的时间浏览对话的听力文本,然后听并完成填空。
What is the woman?_______
M:Hi,I’d like to apply for a______to______.
W:OK,please fill out this form.
M:All right...All done.
W:Well,now please sign the card.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下(见图3):
图3
教师将空白处所填词汇定义为场景词汇,引导学生发现场景词汇的作用:场景词汇→场景→人物身份,同时提醒他们关注提问的方式。通过此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出场景词汇推断法。
活动2:小组活动
根据场景词汇推断法,限定各小组在2分钟内讨论并完成任务(见表1)。之后,教师选取三个小组分享答案,并要求学生将三个场景下的相关词汇整理到笔记中。
表1
活动3:巩固训练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内容,听录音完成练习。教师提醒学生浏览题干时可以根据选项预测听力内容,然后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记录场景词汇。听完后,请一位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What is Tracy?
A.A student. B.A waiter. C.An employer.
学生思路及答案展示见图4:
图4
【设计说明】活动1是学习理解类活动。通过完成活动1,学生可以掌握做题方法,也能积累图书馆的场景词汇。活动2是迁移创新类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多元思维,同时积累有关餐厅、节目和学校三个场景的场景词汇,为接下来完成活动3作铺垫。活动3是应用实践类活动,是对活动1和活动2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活动3可以实现知识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提升推断人物身份的思维技能。
2.推断人物关系
活动1:通过例子总结推断人物关系
教师要求学生用5秒的时间浏览题干,听前提醒他们关注信息句,然后让其听并得出结果。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_______
在上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听出信息句,误判为是interviewer与interviewee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如下:
M:Hello,my name is John Arber.And I’m calling to ask about the position advertised in Friday’s DailyMail.
W:Yes,the position is still open.You could come over and have a talk with us.
不难发现,首句是本段对话的信息句,通过这句自我介绍很容易判断出两人是strangers的关系。通过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推断方法:信息句→人物关系(信息句推断法)。最后总结出推断不仅可以根据场景词汇,还可以借助信息句。由此看来,信息句推断法是做推理判断题的一种有效技巧。
活动2:小组活动
教师限定各小组3分钟内根据给定关键词推断人物关系,之后带领学生复习相关重点词汇(见图5),并展示答案。
图5
活动3:巩固训练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内容,听录音并完成练习,提醒他们浏览题干时可以根据选项预测听力内容,在听力过程中注意记录场景词汇。听完后,请两位学生分享场景词汇和答案。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Doctor and patient.
B.Customer and waiter.
C.Fellow students.
学生思路及答案展示见图6:
图6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活动1掌握第二种推断方法:信息句推断法。学生通过活动2可以积累有关顾客与侍者、医生与患者关系的场景词汇,并为活动3的听力练习作铺垫。活动3是对活动2中医患关系场景词汇的巩固和延伸,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提升其推断人物身份的思维技能。
3.推断地点
活动1:通过例子总结推断地点的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用5秒的时间浏览听力文本,然后完成填空。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_________
M:I’m looking for a plain blue__________.
W:How about this one?
M:Yes,that’s nice.Could I__________?
W:Certainly.The__________are over ther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见图7:
图7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概括推断方法:场景词汇→地点(场景词汇推断法)。同时,教师根据所填内容提醒学生在记笔记时要关注表示地点或物品的名词和动词短语,并积累与商店有关的场景词汇。
活动2:小组活动
限定各小组3分钟内根据给定的银行和图书馆场景,“头脑风暴”相关的场景词汇,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在分发的彩纸上。之后,教师选取两个小组展示成果。
小组成果展示如下(见图8—图11):
图8
图9
图10
图11
Group 1
活动3:巩固训练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内容,听录音并完成练习。教师提醒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注意记录场景词汇。听完后,请一位学生分享场景词汇和答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due的词义。
Where are the speakers?
A.In a library.B.In a store.C.In a bank.
学生思路及答案展示(见图12):
图12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活动1(学习理解类活动)可以理解场景词汇推断法,掌握记笔记的要点;通过活动2(迁移创新类活动)可以唤起已有的关于银行和图书馆的场景词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通过小组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扩大词汇量。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导图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可视化,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拓宽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活动3(应用实践类活动)是对活动1和活动2所学内容的应用实践,同时复习熟词生义。
Part 3:听取主旨大意
该部分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总结获取主旨大意的两种常用方法。
活动1:教师要求学生利用5秒的时间浏览独白的题干和选项,听前提醒学生关注信息句并作好记录。
What does the speaker mainly talk about?
A.Points about taking notes.
B.Listening and writing.
C.Spaces and lines.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如下:
...I’d like to draw your attention to certain points about taking notes.
First,remember that note-taking should be seventy five percent listening and only twenty five percent writing...
Second,leave spaces and lines between main ideas...
通过信息句很容易判断出选项A是正确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获取主旨大意的方法:信息句→主旨大意。部分学生误选B和C选项,其原因主要在于未区分主旨大意和细节。本独白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主旨,再列举具体的细节信息。不难发现,细节信息由常见的标志词(first、second)引出。因此,教师提醒学生要关注标志词的功能。
活动2:学生浏览题干和选项,听录音选出正确答案。听之前,教师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Teaching methods. B.Online learning.
C.English cultur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见图13:
图13
M:...study English on the Internet.
W:Well,as a matter of fact,I just started taking some courses...
教师在听前要求学生记录场景词汇,引导他们总结出获取主旨大意的方法:场景词汇→主旨大意。教师提醒学生答案的设置不一定是原文中的原词,可以同义词替换的形式呈现。之后,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标志词的功能,对常见的标志词进行整合并要求学生作好笔记(见图14)。
图14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活动1和活动2学会根据信息句和场景词汇听取主旨大意的方法,通过选项巩固区分主旨和细节的方法,并了解答案设置的特点,理解标志词的功能,积累常见的标志词。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堂评价量表(见表2),检验其本堂课的学习情况。
表2
(续表)
【设计说明】通过课堂评价量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根据量表的结果查漏补缺,并在课后进一步完善学习内容。
本堂课是一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目的的高考英语听力微技能指导课。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一方面,唤起学生关于数字、时间和价格的已有知识,巩固相关表达;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根据场景词汇和信息句推断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和地点,以及获取主旨大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并积累场景词汇。本堂课的亮点在于:
第一,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听力技能,发展思维品质。此外,活动的设计与推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体现学生活动的层级性。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设计。这堂课的设计基于前期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展开,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和说服力。
第三,“教—学—评”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对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时监控他们的输出,对他们的学习及时评价和反馈,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在看到本堂课设计亮点的同时,也要看到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有鉴于此,教师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较快,导致学生在参与度、达成度和落实度等方面略有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任务,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力求优化学生在各环节的参与度、达成度和落实度。此外,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使学生思维更加广阔,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在听力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把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纳入英语听力教学。简言之,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使其思维品质在听说练习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此外,教师要积极探索和优化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提升英语听力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思维品质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