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况”课程的全在线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2022-12-20 05:21董保华
关键词:概况留学生教学模式

郑 玮 董保华

(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我国目前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各类外国留学人员492 185名,他们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有258 122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2.44%[1]。过去为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中文类课程均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教学等形式也仅用于少数课程或教学环节[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各校都无法正常开展线下课堂教学。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校立即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开始了在线教学活动。由于国际学生分布区域宽,所处区域经济与通讯技术水平差异大,所以面向国际学生开展的在线教学活动遭遇了相对更加严峻的挑战[3-4]。

面对挑战,教学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对线上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还先后策划了“新冠疫情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挑战与对策”和“汉语国际教育线上教学模式与方法”大家谈栏目。线上教学作为“应急替代”,可以大体维持防疫期间国际中文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网络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课堂管理与师生互动的问题,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的公平性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5-7]。我们在“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在线教学质量,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课程在线教学模式设计

“中国概况”课程主要介绍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使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和优势,培养提高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汉语类工作打下语言文化基础。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4个维度,介绍“中国概况”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设计。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质量规范》),从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等方面,提出了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8]。“中国概况”为通识教育课程,应当为实现除了学科专业水平以外的其他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在“认识和理解中国”这一知识目标层面,《质量规范》指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8]对于“中国概况”课程而言,主要任务应该是围绕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开展知识教育,使国际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了解是基础,理解是升华。所以,课程教学的重点应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

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是始于语言、立足语言、超越语言[9]。有效地传授中国文化知识,是“中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而提升学生汉语言能力是其次要教学目标,前者必须确保达成,后者则应力求实现[10]。国际学生要有意识且有能力进行文化表达,才能丰厚文化底蕴、延展文化内涵,从而自然而然地传播中国文化,成为知华、友华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使者。因此,“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应该有计划地培养提高国际学生的汉语言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各地对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应对以及在国际合作抗疫等方面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体现了疫情应对背后的社会文化差异,全球治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需要跨文化的理解[11]。国际中文教育不应该只是被看作向国外传播汉语以及附着于其中的中国文化,更应该看作是运用汉语进行的“国际教育”,即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要“解释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原因;说明人类文明来自于各个民族共同的贡献;证明人类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强调各个民族都负有合作的责任;指出国际协议的履行需要人类共同的意志;倡导教育成为国际社会达至世界大同的必经之路;培养年轻一代的和平文化意识;培育年轻一代的国际理解与合作精神。”[12]因此,“中国概况”课程也有培养学生“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概况”课程在知识、能力和育人方面的目标为:让留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情与文化,通过“知华”而“友华”;提升留学生汉语言水平,为其今后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开展文化交流打下基础;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胜任力,增强和平文化意识和国际理解与合作精神。

(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我国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都开设有“中国概况”课程,但各校使用的教材有所不同。不过,在被选用的近20种教材中,都会涉及中国的国土、历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教育、传统思想、文学、艺术、习俗、旅游、国际交往等专题。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泛,目的是要让留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国情,学习汉语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中国概况”为4学分课程,学时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网络资源平台。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在经济、科技、国防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国家仍在加大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并围绕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问题对中国进行污名化。面对此种情况,国际中文教育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我们国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国外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真实的中国[5]。“中国概况”课程的现有教材内容,多以“现象”(Phenomenon)介绍和“行为”(Practice)展示为主,对其背后的观念、价值标准,以及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观念鲜有提及[13]。比如在“中国人口”专题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人口总数、城镇分布比例、民族基本情况,而对生育政策、老龄化趋势、当代年轻人生育意愿等话题缺乏深入探讨,也没有注意去引导留学生通过跨文化比较而对自己国家的国情与文化进行思考。据调查,留学生除了喜欢中国饮食文化、茶文化、京剧、书法等传统内容板块,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变化也特别感兴趣,比如经济转型、外交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等,他们也想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14]。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概况”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变量中去寻求突破口”[15],精选最有价值的、最能反映中国特点的部分,特别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二是除了让留学生对中国国情与文化内容“知其然”,还应挖掘其现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核,即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价值观,使他们知其“所以然”。三是除了考虑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还需结合留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考虑他们的主观需求。由此,我们将“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形成8个专题19个子模块(见表1),同时将其制作成视频、音频、文字、微课、课件、文档等多模态数字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表1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

(三)打造多元互动课堂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活动同时出现在课堂和“云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先将原本在面授课堂上教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在线渠道提供给学生课前学习;随后,师生利用课堂互动时间,围绕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内化。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本身既可以是现实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线下的课堂活动,根据实际需要也都可以在线上开展。线上与线下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研讨的结合[14]。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不中断“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我们采取了以“直播”代替“线下”的方式,实行全在线混合式教学。

全在线混合式教学涉及异步和同步两大虚拟空间。在异步空间(即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我们选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搭建师生交流学习社区。超星学习通平台,在教学班级管理、慕课资源、在线题库、分享讨论、小组合作、同伴互评、学情追踪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让留学生灵活自主地使用各类学习视频、音频、文本材料、讨论区、小组合作等功能,较好地解决了由于物理空间的局限而导致的资源应用分享不便、课外学习难以拓展、学习过程管理缺失、学习效果难以保障等问题。超星学习通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用广泛,也便于留学生操作使用。

构建同步空间(即直播课堂),我们选用了腾讯QQ软件。腾讯QQ软件能够满足同步网络课堂所需要的小视频窗口功能、屏幕分享功能、视频音频播放功能、文本沟通功能、视频语音连线功能。该软件具有文件共享、群管理功能,可方便师生共享资源、开展课后第二课堂活动,也便于教师进行远程教学管理。多数留学生在华期间已经是腾讯QQ用户,因此也不需要就软件下载和使用的问题再进行培训。教学活动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个部分,围绕教、学、评3个方面形成闭环。

1.课前部分

教师在教学活动正式实施之前,依托超星学习通完成平台资源搭建。(1)建设在线校本课程,设置教学章节。(2)上传课程视频及有关配套教学资源,如PPT教学课件、讨论题、作业和任务点。课程视频利用2种慕课资源,即教师自制教学微课(SPOC)和UMOOCs平台的现存录播课程(MOOC)。(3)建立教学班级,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其中包括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具体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建议等。学生在课前通过异步空间自主学习,形成初步认知。

2.课中部分

教师借助腾讯QQ的视频通话和屏幕分享功能,进行网络实时直播授课。根据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暴露的共性问题,梳理重点和难点,集中答疑解惑。通过实物展示(比如京剧脸谱、中国结、筷子)和现场演示(美食烹饪、茶艺、书法等),多方位、多模态地让学生隔“屏”感知中国文化。在同步学习空间中构建在线交互环境,开展互动教学,通过语音连麦、文字留言、图片分享、随堂测试等活动,实现师生间和同学间的直接沟通,促成知识内化。

以“国情简介”专题教学活动为例。首先,教师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对中国地理位置、国徽、国歌、首都的基本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其次,教师通过图片,呈现中国的地理版图、山脉湖泊和领海与邻国。讲授完毕,让学生在已上传的任务点中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练习。此节的练习是诵读《神州谣》,要求学生将朗诵语音上传至教学平台。随后,教师关闭屏幕分享功能,开启摄像头,利用磁力地图教具向学生展示中国行政区划,使学生直观了解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最后,通过任务点中的车牌识别填空题,让学生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3.课后部分

根据直播课堂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相关实践,作为课程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在家做一盘中国菜、做一幅剪纸作品,或者朗诵一首唐诗、朗读一篇短小的汉语散文,然后将实践过程与成果录制上传,与大家交流。这种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丰富学生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生活,同时也营造了在线语言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在线学习习惯。例如:直播讲授中国传统艺术品时,教师通过视频教授了剪纸,然后就让学生在家剪出一个“囍”字并拍照上传。直播讲授中国饮食文化后,教师上传了宫保鸡丁菜谱,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菜谱做一盘宫保鸡丁,并上传烹饪过程的视频,与大家分享实践感受和体会。课后实践活动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在线互动的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体验,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他们的汉语言能力。

(四)实行全过程考核

首先改变评价方式,形成贯通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标准。“中国概况”曾经注重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强。学习过程中依赖于好奇心和新鲜感,时间一久,没有了强烈的新鲜感,学习热情就会逐渐消失。我们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提供的学情数据和腾讯QQ视频直播课堂参与情况统计数据,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覆盖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主要依据是:课前视频观看次数和时长、课件浏览次数、讨论回帖次数;课中直播课堂在线次数和时长、任务点完成度、课堂活动中抢答、连麦、语音文字留言次数;课后任务完成情况,从内容、技术、创意、个人贡献度等维度评价。细化平时分值比例,加大平时分数占比。将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做也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在线课程的师生互动不足。期末测评则为终结性评价。为了克服远程考试监督上的困难,将期末笔试由闭卷变为开卷,增加了主观题占比;口试,采取专题报告形式。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成果,及时给学生评定成绩。教师及时给出评价反馈,有利于防止学生因时差、网络技术等客观因素而产生学习上的抵触、懈怠等心理问题。通过学生自评,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伴互评是由同一学习小组的成员互评打分,由此可以促进相互监督,保证小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最后是采取多种作业形式,包括实践活动成果、小论文、报告陈述等,加强非标准化和综合性的课程考核形式。“中国概况”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二、课程在线教学成效

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我们承担的“中国概况”课程共完成了5轮全在线混合教学实践,授课对象为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老挝、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也门等国家的留学生,共计112名。刚开始时仓促上阵,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播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互动不及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和实施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也逐步得以改善。在线教学模式下,期末考试由闭卷改为开卷,并适当延长考试时间,解决了考试监督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排解因当地网络不畅和昼夜时差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主要考察留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程度、汉语言能力的提升水平、跨文化理解力和适应力的形成水平。按照改进后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评定学生成绩,评定结果为112名学生全部合格。其中,成绩在70分以上的有106人,占94.6%;成绩在80分以上的有83人,占74.1%;成绩在90分以上的有5人,占4.5%。课程目标达成度与学生成绩区分度都较好。

在“中国概况”课程学习中,这几届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课前预习作业,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小组合作报告和口头陈述任务的完成度也为100%。另外,教学团队开展的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在课前和课后投入学习的时间与精力都明显有所增加,多数同学会主动去学习和利用课程的数字教学资源。在线教学的课程设计总体会增加学习负担,远程授课也会受到地区时差、电子设备、网络信号等物理因素的影响,但多数留学生认为“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效”。

三、结语

新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历经“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演变,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全面线下教学到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在全球抗疫的最近二三年,线上教学又由“应急替代”逐渐变为教学常态,然后与线下教学并行、交融。教学方式与样态的变化,必然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此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抗疫期间,我们在“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探索实施全在线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学的线上和线下样态各有所长,线上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尤其是有些实践教学环节,还得必须在线下进行。如何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密切配合,使课程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这是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概况留学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