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乔 撒 莹 蔡云宏
云南白族民居彩绘制作是以建造皇家寺庙为原型,在建筑装饰画的基础上孕育而出[1]。随后的元、明、清时期,白族民居彩绘在内容和形式上越来越多样化,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成熟。目前,云南白族民居彩绘在沿袭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在彩绘的材料和工具方面更加推陈出新。
从历史以及民族关系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唐朝初期,在白族世居的洱海地区成立了南诏国,崇尚多元文化,通过广泛吸纳内地的汉官学者来指导兴邦建业。随着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移民迁入大理白族地区,汉白之间的文化便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在明代,由于大理地区实行军屯,有大量江南地区的汉族人迁移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大多数便融入当地的“民家人”中。在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下,民居彩绘作为白族民间艺术的图像表现,并不单纯传达着一种民间的声音,而是在叙事中隐含着“国家”的立场和观点。例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尊师重教、讲信修睦的生活规则和社会秩序,成为当时白族民居彩绘的主要装饰题材。在涌现出的很多具有文人气息的装饰作品中,文人隐士阶层的审美意识得以充分体现[2]。
云南白族民居建筑主要由白墙、青、灰砖和彩绘图案相互衬托,以白、黑、灰为主要色调,强调“白色”主体色调的突出与反射。通常在房屋的大门、山墙、照壁和腰线等部位进行彩绘,并配以香草纹、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纹)等吉祥图案。彩绘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图案,一般都含有吉祥的寓意,如金玉满堂、四季生香等,如图1 所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许多白族民居彩绘装饰具有了固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白族人民祈福和消灾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民族哲学[3]。
图1 四季生香图(来源:作者自摄)
在白族民居彩绘中,最常见的构图形制是仿木构彩绘的引入。但从整体特征来看,不像官式彩画那样受到严格的构图法式规则的限制。在装饰的运用和构图中,各种纹饰图案与构图方法之间相互映衬,形成了自由活泼、丰富多样的表现风格。此外,白族民居彩绘最突出的构图特征是将有主题的具象绘画分类归纳在大小不一的画框中,如此将形状多样的画框作为一个整体构图,在其他地区的建筑彩绘中比较罕见。白族民居色彩谱系中最核心的就是白色,其彩绘的设色遵从白族民居清新、淡雅的格调。它通常用墨色勾勒或晕染,以此来凸显建筑本身的洁白之色,与以青绿红为主的华丽、庄严的官式彩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对色彩简约和谐、自由活跃的倡导,给人以端庄含蓄、纯净素雅的美感[4]。白族民居彩绘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作为单一的装饰艺术而呈现,它常常是和其他装饰艺术相结合,如将彩绘手法运用在木雕、大理石、瓷器、石雕等装饰物品中,如图2 所示。在大理白族的民居中,彩绘是通过将绘画与泥塑工艺相结合,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丰富了彩绘画面的层次感和透视感。
图2 门楼上的木雕(来源:作者自摄)
随着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传播和复制,图案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也随之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大理白族在建筑上通常以淡墨画、彩绘和泥塑作为表现形式。传统的白族民居彩绘一般是和粘土雕塑、木雕、大理石、封面砖等相结合,例如木雕装饰彩绘常制作在大门、屋檐部位,用泥做成斗拱与部分浮雕,彩绘在照壁上相互映衬[5]。目前,在材料的使用上又有所创新,如将玻璃、宝丽板、瓷砖、钙塑板等各种现代装饰材料运用在彩绘中。
白族民居彩绘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多采用矿物质作为主要彩绘颜料,并伴有彩绘打底工序。对于土木结构,颜料常常用猪血灰打底,即用猪血、桐油与石灰调和成猪血灰作为坯料的披灰来打底;对于泥砖墙,即用纯质熟石膏进行搅拌与白棉纸制成“纸筋灰”,即将白棉纸一张张地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纯质石灰膏里,并抹在“书香空”(需要写字、绘画的区域)内,在半干的时候涂到需要彩绘的部位进行打底,这样彩绘出的图纹不容易褪色。一般情况下,彩绘师傅会叫上泥水匠共同在某一面墙上进行绘画,一起完成彩绘的制作。为了保证彩绘作品永不褪色,底料需要始终保持在半干的状态,首先由泥水匠在准备彩绘墙面的某个位置刷上“纸筋灰”,然后准确掌握石灰水分干燥的情况,在适当的时机便开始进行彩绘。如果当天抹好的“纸筋灰”没用完,收工前则需要将其铲掉,等下次需要时再重新制作。
在盖新房的时候,大理白族人民在房屋落成时都要请当地的彩绘师傅在新房的墙壁、山墙、照壁、屋梁、房檐、天花、斗拱、大门、转角及窗户等构件上用颜料或油漆进行彩绘,使彩绘的部位“屋不显才、墙不露形”。这样不仅增强了房屋建筑的美感,而且还反映出积极向上的民族情怀。随着时代的进步,墙体彩绘技术也运用到当地的旅游宣传中,绘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天花藻井如图3所示。
图3 天花藻井(来源:作者自摄)
云南大理因其特有的地理、气候和悠久文化,形成了简约、典雅的地方特色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白族人民住宅装饰的建筑特征是白族民居的一大亮点,如“四合五天井”“三坊-照壁”“走马转阁楼”“六合同春”等建筑形式。其中,最常见的为“三坊-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长廊式天井院落。根据不同的方向和地形,对房屋实行垂直或水平拼接,体型对称、规则、严谨。
云南白族民居彩绘文化最集中的地区当属喜洲古镇,现在已成为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
在大理,山海之间有一狭长坝区,南北长约13 km,东西长约6 km,坝区内分布着几十个村庄。喜洲便位于坝区大坝的北部,由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被当地认定为云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城镇之一。在南诏时期,喜洲是南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元朝之后,喜洲改为县和市,渐渐失去了其政治中心地位,但是仍然还保持着经济中心地位。到中华民国时期,由于喜洲商帮的涌现,又将其经济地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著名作家老舍在1941 年到达喜洲古镇时,曾留下这样一段文字来描述当地的风景:“喜洲镇却是个奇迹,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大理石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犹如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现如今,喜洲仍保留着古朴而充满活力的街巷以及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的彩绘艺术便成为白族民居装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大理的民居住宅建筑中,白族民居彩绘艺术可以说是整个大理地区白族房屋绘画的亮点。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精致、色彩丰富,这也是白族民居建筑艺术成就的精髓所在。无论百年宅邸还是新建住宅,到处都呈现着精美的绘画装饰,哪怕是年代久远的房子,绘画仍然色彩鲜艳,富有生机。彩绘最集中的部位是在门、墙、屋檐、围栏、角马头、山墙下的板壁和屋檐等处,其中的门楼是住宅最重要的装饰部位。农户住宅也会在“有厦平头式”门楼上用水墨画进行装饰。
白族民居彩绘艺术主要通过淡墨画、彩画、泥塑在墙壁、照壁和山墙等部位实施彩绘作为表达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基于动物、植物、器皿、文本、风景和历史神话,经常画的图案包括龙、凤凰、狮子、兔子、蝙蝠、松鼠、鹤、鱼和其他动物,以及李子、兰花、菊花、牡丹、竹和莲花等植物,如图4 所示。文字、诗歌、歌曲和古典文学作品也会被运用于绘画中。主题宏大、技巧多样性以及图案美感构成了白族民居彩绘文化艺术的语言,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建筑风格和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白族人民创作的智慧结晶,所描绘出的独特饰面文化与装饰文化是白族民居多元文化的珍贵遗产。
图4 墙壁上构图活泼的彩绘(来源:作者自摄)
白族民居彩绘的主要传承方式有2种,一种是家族传承,另一种是师徒传承。这也是当今学术界较为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彩绘艺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由于新式建筑对彩绘的需求比以往有所下降,手艺人的收入明显降低。因此,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彩绘这门技术,导致彩绘群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断流使得传承难以为继。虽然有一部分民间彩绘手艺人掌握了较为精湛的技艺,但知名度不高,收益较少。迫于生计问题,能够产出的彩绘精品项目非常少。
近年来,为了改变现有的状况,大理市高度重视并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并培养出专业的技术人才。2019年11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保护单位名单》中指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所获得了“白族民居彩绘”项目的保护单位资格。白族民居彩绘艺术迎来了春天。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推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表征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存储方法来解决白族民居彩绘传统传承方式中遗留下的传承人不稳定以及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对白族绘画遗产的收集和储存提供了数字化保障。为了加大对白族民居彩绘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宣传力度,也需要云南省的各高校积极参与,推动白族民居彩绘艺术走进高校,可以采取将白族民居彩绘的相关内容补充至高校图书馆以扩大其影响力;或将高校作为创新中心,与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进行合作。首先,在当地文化的熏陶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云南本土的民俗文化以及白族彩绘文化的思想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与普通学徒制相比,高校生源也相对稳定,有利于改善非遗文化继承人的年龄结构。高校教学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践操作,文化教育与理论学习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以上这些手段,将更加有利于白族彩绘文化的传承。
现代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在保留白族绘画元素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其他文化元素开发出更加新颖的文化产品,或借助商业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保障白族彩绘艺术的传承不会因经济拮据而中断,以此促进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保留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