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卓
今年,全国夏粮喜获丰收,并顺利归入“智慧粮仓”,让人在感叹现代科技的同时,不禁想到古人究竟是如何储粮、用粮的呢?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储藏粮食的重要性。先秦时期的著作《管子·治国》明确提出:“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西汉戴圣的《礼记·王制》中也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古代官方的储粮方式跟现代相似,主要是修建大型粮仓,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下仓窖,另一类是地上库房。
隋唐时期的洛阳含嘉仓是古代窖穴储粮的代表。其内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存粮有许多优势,比如贮藏量大、安全,劣势是防潮较为麻烦。通常情况下,窖底防潮要先垫干土,再火烤,然后涂抹用桐油调和的碎炭渣。
地上粮仓始建于北宋时期。北宋初年,宋人修筑了大型的土木结构库房,用来储藏粮食。这些粮仓内多采用铺细沙、夹方砖、垫杉木的方式来防潮。至于驱虫防腐,有些仓房会根据实际需要放置樟木。
古代官仓储备的粮食用处极多。一是可以宏观平抑粮价;二是赈灾安民;三是保障国防。
除了官办粮仓,古代民办粮仓也不少见。隋朝时,洛阳人长孙平在官办粮仓附近建立了民间公共粮仓——义仓。平日里,百姓们或按户,或按宗族,自愿捐纳一些,等到了年成不好时,再用以救荒自助。
古代粮仓需要靠人来管理。从西周开始,朝廷便设立了专司粮食存储的官员。民间义仓则由乡民公推的社长、仓长担任管理者。为了落实粮仓管理者的责任,历朝历代都有过相关律法。如战国时期李悝制定的《法经》规定:“诸弃毁符、节、印及门钥者,各准盗论;亡失及误毁者,各减二等。”
(源自《团结报》,余娟荐稿)责编: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