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舒兰市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三墓区发掘简报

2022-12-19 12:00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2年6期
关键词:完颜女真墓碑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197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对舒兰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进行发掘,三墓区是埋葬以完颜希尹之孙完颜守道及其家庭成员为主的墓区,该墓区发现墓葬6座,其中,石椁墓1座、石函墓5座,另有石像生1组、龟趺1个、墓碑6块、碑座10方。出土遗物有砚台、铁券、铁钉等。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位于吉林省舒兰市小城镇马路村大松树屯北1千米处(图一)。该墓地东西延绵5千米,西北距舒兰市24千米,东南距蛟河市56千米,处于吉舒、拉滨铁路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7°8′19″~127°9′50″,北纬44°16′5″~44°16′46″,海拔高度330~450米,细鳞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过。完颜希尹家族墓地所在地依据墓葬的分布情况划分为五个墓区。东部为一二三四墓区,西部为五墓区,总面积约136 360平方米。

图一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地理位置图

197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1979年三墓区发掘材料整理如下。

三墓区距二墓区约300米,沿二墓区向西北绕过一个山岗即到达三墓区(图二)。这里背依陡峭山峰,是一处南北长、东西宽的谷地,坡下有一条自然的山泉,由西北向东南曲折流过。坡度较大,但地势平坦,面积约300平方米,是埋葬以完颜希尹之孙完颜守道及其家庭成员为主的墓区,发现了墓葬6座,其中,石椁墓1座、石函墓5座,石像生1组、龟趺1个、墓碑6块、碑座10方(图三)。

图三 三墓区遗迹分布图

图二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墓区分布图

一、遗迹

1.M1

M1位于三墓区西北山下,背靠山峰,面对斜坡山涧,四周为山岭。1979年发掘时该墓就已被破坏,墓顶已经塌陷,从地表观察不见封土,发掘时发现有盗洞。填土中发现墓碑和龟趺残块。

该墓是一座砖椁石椁墓,方向为北偏东20°,距地表深约1.9米,墓圹范围约为东西3.7、南北3.1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1、南北宽2.8米,墓室残高1.3米(图四)。

图四 M1平、剖面图

整个墓椁用砖石修砌,在筑造上注重牢固性和防潮,该墓的墓圹经防潮防腐防渗透处理,在墓四周和盖石顶部用大量木炭填铺,从墓圹北壁剖面观察,自上而下叠压6层:第1层腐殖土层,质地松软,厚0.25米;第2层为木炭层厚0.1米;第3层为砂土层,间有灰褐色黏土,质地坚硬,厚0.2米;第4层为木炭层,厚为0.1米;第5层黄砂土层,厚0.1米;第6层为木炭层,厚0.18米。在砖椁南壁、北壁外侧都有0.1~0.15米厚的木炭,在石椁东西两壁与砖椁间的空隙处用木炭填满。

墓内第一层椁为砖椁,平面略呈直角方形。外层砖椁北壁用单砖横砌,其他三壁则以双砖砌筑,砖层间以黏土勾缝,垒砌不工整,对缝不齐,不注重修饰。第二层为石椁,石椁南壁已遭破坏,形制不清,东、西两壁用三块硕大的长方形石板砌成,石椁东壁保存最为完整,东西壁砌筑方法相同,即壁正中竖立一块大石板,其两端贴近砖椁南北壁处各置一块石。东西两壁用未经修整的粗劣石块和条石拼砌而成,约三块,东壁较西壁整齐,拼砌块石则为四块,竖置居正的两块较大。东壁石板最大的长1.4、宽0.46米,下方发现两个墓前石像生中的石望柱柱础石,被用作石材砌进东壁。尺寸长60、宽48厘米,这两块方石的中间有一个直径30厘米内凹坑。

墓室顶部以两块修琢较为工整的长方形石板做盖,石板呈东西方向,南北并排盖在砖椁之上。在墓盖板石上面发现了堆放不均匀的木炭,清理墓盖板石过程中发现盖移位。其中,一块盖板石有被打断迹象,说明此墓被破坏过。盖石为青石材质,表面通体凿刻有“回”字纹。石板一块较完整,长2.4、宽1.3、厚0.12米,另一块残半。

墓室地面平铺青砖,铺砌方法由南及北在墓室中间采用一顺一丁铺设,共五排。靠近北壁有两行横铺,在南壁东南角出现了一行顺行铺到第六块时又出现了两丁一顺的铺法。采用两种尺寸的青砖,分别为33.5×17-5厘米,29×15-5厘米。

墓室南壁向北距墓东南角40厘米,距墓西南角56厘米,放置一个石柱,墓室北壁向南距东北角52厘米,距西北角42厘米,放置一个石柱,两个石柱之间的距离1.3米,北壁附近石望柱柱头向东,南壁附近石望柱柱头向西。石望柱为花岗岩材质,形制相同,由圆球形柱头和八棱柱身组成,望柱长1.8、厚约0.26米,两柱间距离1.3米。在北侧石望柱东端,发现两个人头骨和零散的肋骨。一头骨保存尚好,另一个头骨及肋骨形状难辨,其他肢骨不见。两石柱附近发现有铁棺钉,有的棺钉上还带有朽木。

2.M2

距M1东北约2米,该墓为土圹石函木匣墓,墓圹东西长1.84、南北宽1.92、深约1.2米,揭去0.3米腐殖土层即露出石函盖顶。方向约为北偏东20°(图五)。南距墓圹北壁0.34米置一石函,作南北向摆放,石函由盖、箱两部分组成,石函长1.16、宽0.86、深0.8、通高0.8米。函盖呈平顶式,已碎裂,无子母口。南距石函北壁0.24米,有一黄胶泥台,表面细腻光滑,质地坚硬,上置木匣,木匣有盖无底,红松木质地,木匣盖为平顶,顶正中偏北放置一枚淡红色圆角方形鹅卵石,木匣居中竖立一块木板,将木匣间隔成东西两部分,分别放置骨灰,当为夫妻合葬。该墓出土随葬品有铁券和砚台。

图五 M2平、剖面图

3.M3

位于M1西南约3.3米,方向为北偏西30°,为一座土坑石函木匣墓,墓圹东西长1.6、南北宽2、深1.3米。石函长1.16、宽0.84、通高0.96米(图六)。石函函盖为盝顶式,保存完好。上边长0.97、宽0.7米,下边长1.15、宽0.88、厚0.27米,石函中部置有骨灰,呈南北向摆放。未见随葬品。

图六 M3平、剖面图

4.M4

位于M1西南约9.6米,M3西南4米,墓方向为北偏东28°,墓圹东西长1.6、南北宽1.42、深1米。墓口距地表深约0.32米。该墓为土圹石函墓(图七)。

图七 M4平、剖面图

石函长0.78、宽0.58、深0.4、厚0.08、通高0.72、石函盖呈“人”字形,函盖高0.32米,中间有正脊,正脊两侧坡面斜陡,脊宽4、高2厘米,表面素面无纹饰。边无子母口。贴石函北壁放置两堆人骨灰,南北并列,摆放规整。两堆人骨间有条明显凹沟,用以分隔,为夫妻同函合葬。墓内未见随葬品。

5.M5

西距M1约11.8米,西南距M6约1.6米,方向为北偏东47°。墓圹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28、南北宽2.1、深约1.4米。石函盖呈盝顶式,盖内外两侧打磨平滑。石函箱四边无子母扣,边缘齐整。墓主人骨灰摆放呈长方形置于函箱底部西南的木匣上。

石函长1.7、宽1.26、通高1.3、深0.75米。函盖现已碎裂成4块。石函西北隅距北壁14厘米处发现木匣,无盖,红松木质地,上铺有红色素面毛毡,用来放置人骨灰。骨灰放置规整,木匣下方有一层垫板,红松木质地。未见随葬品(图八)。

图八 M5平、剖面图

6.M6

位于M1东南10.6米,北距M5约1.2米,为土圹石函墓。墓方向为北偏东30°,土圹呈长方形,东西长1.8、南北宽1.46、深约1.1米。石函盖呈盝顶式,无子母口,表面现已碎裂成6块。石函长1.2、宽0.8、深0.4、通高0.86米(图九)。

图九 M6平、剖面图

石函居中有两层垫板上下叠放,边缘上有成排圆孔,红松木质地,表面光滑,垫板上铺有素面红色毛毡用于放置骨灰。除骨灰外,未见随葬品。

图一二 龟趺背部

二、遗物

遗物分为地上石像生、墓碑、墓座和墓内出土的器物(图一○)。随葬器物很少,多数墓内未见随葬品。墓内出土物种类有砚台、铁钉、铁券、河卵石。

图一○ 三墓区石像生全景,1979年拍摄

1.石像生

M1墓前由北向南有石人各两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另在墓葬填土内发现一个残破的石龟趺。

石龟趺:龟趺顶部略残,环龟身刻有雷纹,龟趺小巧,做工精细。残长1、宽0.4米(图一一)。

图一一 龟趺

石人:文官2个,位于三墓区最北端,面向西,双手执笏交于腹部,笏板朝上,右手居上,左手在下,衣袖宽大下垂,垂于膝下。衣着采用半透雕刻凸凹明显,面部神情严肃,腮下胡须突出,身着方形圆角领长袍,内衣领高而外露,足蹬靴。残高1.86、宽0.63、厚0.26米(图一三)。

图一三 石像生(文官)

武官2个,位于文官南侧,右手下剑柄旁还握有一物,握物不详。衣着领口小,两手相握,左手腕下挂一柄剑,剑由身、格、柄、环组成,左手握右手,手系环柄上的皮革,下露出剑之镡、柄、格、身。衣着采用半透雕刻,凸凹明显,武臣腮下胡须突出,系老者形象,面部清晰,身着方形圆角领长袍,内衣领高而外露,足蹬靴,手执剑,给人感觉十分威武。残高1.92、宽0.7、厚0.25米(图一四)。

图一四 石像生(武官)

石虎:2个,位于石羊南侧,面向西,倒向北侧,呈蹲坐状,脸部刻划粗疏,未见牙齿,背部下方有钩形尾巴,造型较为温顺。高1.21、宽0.4、厚0.67米(图一五)。

图一五 石虎

石羊:2个,嘴微残。位于武官南侧,面向西。跪卧状,头微扬,头部耳朵在前,犄角盘于后,二目圆睁,形态自若,造型逼真,温顺可爱。高1.16、宽0.54、厚0.3米(图一六)。

图一六 石羊

石望柱:2个,花岗岩制,由柱头和柱身两部分组成,柱头呈半圆形,柱身呈八面体。长1.8、厚0.26米。现存于M1墓内。

2.墓碑

出土6方,墓主姓名多用官职、女真名(表一)。碑座共发现10块,均为长方形,长度在35~65、宽度在30~55厘米,皆为素面(表二)。墓碑和碑座的出土位置均不在原位,仅做参考。

表二 三墓区出土碑座信息统计表

表一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三墓区出土墓碑信息统计表

M1:共出土4块:一块为圆首长方形,碑残长0.33、宽0.39米,共刻有三行字,右边刻“太尉……”,中间刻“……濮国公之……”,左边刻“……公讳守道……”。

一块残破严重,上刻有碑文三行,右边刻:“……仪同三司……”,中间刻“……颜公之墓”,左边款刻“……贞宪郡王……乙……”。

一块碑残破,无法看出首及碑身大小,上刻有碑文两行,中间刻“……之墓”,左边款刻“……朔初八月甲申礼记”。根据出土墓志推测为完颜守道墓①。

“南撒马通进之墓”墓碑:M2墓前出土,花岗岩制,平首圆角长方形,无碑座,碑身下无凸榫,正中阴刻楷书“南撒马通进之墓”七个字,右侧刻“大定十年岁次庚寅十一月丁丑朔初八日甲申谨记”21个字,通长49.5、宽25.5、厚7.5厘米。经考证为希尹八子之中第六子“南撒”②。

“金源县君乌古论氏墓”墓碑:M3墓前距地表约56厘米出土,花岗岩质地,保存完整,圆首长方形,碑底座有短榫用以安座,正中阴刻楷书“金源县君乌古论氏墓”9个字,无边款,高65、宽38、厚8.5厘米,榫长5、宽11厘米。经考证为完颜守道妻③。

“阿里郎君墓”墓碑:圆首长方形,碑高53、宽26厘米,碑表面经过打磨后阴刻三行字:左边刻“……年六月初八末……”,右边款刻“……年九月初六生”,墓主推测为守道长子完颜珪。

“男金省奴郎君之墓”墓碑:M4墓前2.5米,距地表深约0.7米处出土,平面为平首长方形,碑首一角残,正中阴刻楷书“男金省奴郎君之墓”8个字,无边款。碑高42、宽31.5、厚4厘米。根据“男金省奴郎君”得知墓主人为男性,姓名“金省奴”,官至“郎君”,推测为希尹之曾孙,守道的长子完颜珪,女真本名叫“金省奴”④。

“广威将军翰林修撰墓”墓碑:在墓区南约24米深沟内采集,碑呈圭首长方形,高50、宽30、厚8.5厘米。正中阴刻楷书“广威将军翰林修撰墓”,无边款。《金史·百官志》:“正五品,上曰广威将军,中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⑤因此,此墓主官至正五品广威将军,墓主推测为希尹曾孙,完颜璹。

3.砚台

M2∶1,陶制,断为两节,质地细腻,表面光洁,砚窝研磨痕迹明显,残高24、宽12、厚约2.5厘米(图一七)。

图一七 砚台(M2∶1)

三、反映出的女真丧葬文化因素

1.效仿北宋时期相关礼制的女真墓仪

《宋史·礼二十七》:“勋戚大臣薨卒,多命诏葬……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⑥在墓前设置石像生方面,金朝基本上是承继了北宋等级之制。三墓区的石人较其他墓区增多一对石人,即置二文臣和二武将,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并有龟趺,应与守道官至左丞相品阶有关。无论文官,还是武官,面多扁平,眉际突出,颧骨平缓,具有女真人形象特征。武官多为留须老者的汉式武臣形象,衣冠服饰与文臣同。文臣居右,武将居左,石像生整体风格精雕细刻、比例适中,既重形似,又重神韵,形神兼备。

2.守道墓为石椁墓

1979年发掘时,M1内置望柱作为石材,说明墓葬形制已经被改建破坏,望柱放进墓内作用及墓葬出土的铁钉与完颜守道无关,故不做研究。出土的遗物也无法判断年代,不是守道墓原型。根据现存石板可大体判断其墓葬形制为石椁墓。石椁墓流行于金代中晚期,在女真贵族中常见,品阶较高的女真权贵的椁室则由8块或10块石板构成,即四壁立砌4块,底和盖各2块或3块,石料一般是青石⑦。M1的墓葬形制基本符合完颜守道左丞相的身份。

3.石函墓已是女真人较为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

三墓区发现的墓葬多数以石函为葬具,直接埋在土圹内,墓圹尺寸大于石函尺寸。石函材质多为花岗岩质,平面多数为长方形,石函盖根据形制不同分为有子母扣和无子母扣两种。骨灰放置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直接放在石函底部;一种是火烧后用丝织品包裹起来,放在石函内;一种是在石函内放置一个木匣,有的带盖,有的无盖,把骨灰放在木匣内。木匣底部根据情况放有毡布。基本不见随葬品或随葬品较少。

墓中多见火葬,火葬于海陵正隆年间(1156—1161年)出现,而在金世宗大定之后盛行。金代女真人最初的萨满教崇尚的是火葬,但尚不很盛行,迁都中都后,又受到汉人崇佛的影响,开始实行火葬。女真贵族大量使用火葬可能正是在原始信仰萨满教的基础上,受到汉人崇尚佛教习俗影响的结果⑧。

4.安金和安石习俗

M2中出土了铁片,推测作为铁券或是铁刀等在墓中具有“安金”的“压胜”作用。淡红色鹅卵石,即“安石”,作用是辟邪镇墓,意在主“子孙无风疾之患”⑨。这种安金、安石的现象在二墓区的石室墓中也存在。

四、结 语

根据出土的墓碑纪年判断,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三墓区的沿用时间大体起于南撒马通进墓碑立碑时间大定十年(1170年),史载守道卒于明昌四年(1193年),守道长子珪去世时间未见史载,可持续至金代晚期。

埋葬成员有希尹之孙守道及其家庭成员,可确认身份的有希尹第六子南撒、希尹孙完颜守道、守道妻乌古伦氏、守道长子珪。广威将军身份根据四墓区出土“大金故昭勇大将军同知雄州永定军节度使”墓志推测为其长子完颜璹⑩,阿里郎君身份据陈相伟考证说为守道次子璋,有待考证。

《金史·金国语解》中“阿胡迭”疑似“阿里”的谐音,汉语意为“长子”,两者通首音意同,女真语“胡跌”即汉意“长子”。神果奴语作汉意应为高贵仙果。表明“阿里”是守道长子完颜珪即“神果奴”,据此推测,“阿里郎君”为守道长子完颜珪。

“男金省奴郎君”与“阿里郎君”音近,“金省奴”读音和字形看似为女真本名,推测守道次子完颜璋女真本名叫“金省奴”,此名与其兄完颜珪女真本名“神果奴”音近。璋之女真本名在《金史》中未见记载,此墓碑的发现弥补史书之缺。

三墓区是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五个墓区中出土墓葬较多的一处墓区,墓主身份相对较明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金代中晚期女真贵族丧葬礼制,石函墓的墓葬形制反映的葬俗文化既可以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也可以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对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完颜守道官至左丞相,通过对其研究,可以进一步弄清金代女真贵族墓葬形制、埋葬风俗、汉文化对女真文化的影响,对研究女真官职、部落联姻、手工业水平、石刻艺术等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金代完颜希尹家族墓地考古遗存的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BKG030)。

附记:参加本次整理的人员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丹、孟庆旭、赵昕,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苗倩儒、谭欣璐、王诗睿,吉林市博物馆王立民,舒兰市文物管理所王福安。照片由赵昕拍摄,李丹、王立民绘图。

执笔:李 丹 孟庆旭 王福安

注 释:

①《金史》卷88《完颜守道传》,中华书局1975年,下同,第789、790页。

②④刘晓溪:《完颜希尹家族新证》,《东北史地》2013年第6期。

⑤《金史》卷55《百官一》,第525页。

⑥《宋史》卷124《凶礼三》,中华书局标点本1985年,第2910页。

⑦ 丁利娜:《北京地区金代墓葬概述》,《文物春秋》2009年第4期。

⑧ 丁利娜:《北京地区金代石椁墓及火葬习俗再谈》,《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

⑨ 赵永军:《金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⑩ 陈相伟:《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的调查和发掘》,《博物馆研究》199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完颜女真墓碑
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本书
跟踪导练(二)5
最后一个金国皇室后裔部落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谁的思念在石碑上发芽
谁的思念在石碑上发芽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清明
女真文“契丹”考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