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娜,郭 雷,刘一雄,王映梅,张 静
未分类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并非一种独立的RCC类型,当肿瘤不能归入现有的已知RCC亚型或者罕见呈现单一型肉瘤样/横纹肌样组织学形态时,方可被诊断。未分类RCC占肾脏肿瘤的5%~7%,尽管关于其预后的报道有限,但多数报道认为该肿瘤常呈现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其组织学谱系广泛,其中具有嗜酸性胞质的肿瘤最为常见。本文收集15例既往诊断为未分类嗜酸性RCC,对其临床病理学等特征进行观察,通过完整的免疫组化及必要的分子检测,最终一部分病例被重新分类,旨在提高对RCC组织类型的认识及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辅助手段的应用。
1.1 材料收集2012年1月~2021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RCC,未分类”的肾脏肿瘤切除/根治性肾脏切除病例,经3名高年资病理医师阅片,回顾性分析患者肿瘤组织的全部HE及免疫组化切片,筛选出嗜酸性RCC 15例,同时收集相应的临床资料,包括确诊年龄、肿块大小、WHO/ISUP核分级、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JCC)肿瘤分期,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1.2 方法肿瘤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CD117、CK7、CA9、vimentin、p504S、CK20、CD10、TFE-B、cathepsin K、ALK(5A4)、FH、SDHB、CK染色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TFE-3使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DAB显色。CD117、CK7、CA9、vimentin、p504S、CK20、CD10、TFE-3、AlK(5A4)、PAX8、CK、TFE-B抗体购自福州迈新公司,2SC抗体购自北京博蕾德生物公司,cathepsin K抗体购自Abcam公司,FH、SDHB抗体购自Santa Cruz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实验同时设立阴性和阳性对照。例8行TFE-3重排FISH检测,TFE-3基因探针购自广州安必平医药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图1 嗜酸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呈实性排列,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缺乏弥漫性典型的嫌色细胞肾细胞癌组织学形态;右下角图示CK7弥漫阳性,EnVision法 图2 嗜酸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肿瘤呈腺样、筛状排列,局灶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可见双核、核周空晕以及核沟;右下角图示CD117弥漫阳性,EnVision法 图3 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肿瘤细胞呈实性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多核瘤巨样细胞多见,间质散布泡沫状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 图4 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紫红色颗粒/小球及空泡;右下角图示CK20部分阳性,EnVision法 图5 SDH缺陷型肾细胞癌: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呈实性排列,核仁不明显,可见胞质内空泡及胞质内外黏液样物质,间质较多肥大细胞浸润;右下角图示瘤细胞SDHB缺失表达,EnVision法 图6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肿瘤组织部分区域由透明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乳头状结构,部分乳头轴心具有玻璃样变;右下角图示瘤细胞TFE-3呈弥漫胞核阳性,SP法 图7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FISH检测显示红绿信号分离 图8 高级别透明细胞肾细胞癌:肿瘤细胞胞质呈嗜酸性,局灶胞质透亮,可见纤细的血管间隔,呈腺泡样生长,间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右下角图示瘤细胞CA9弥漫胞膜阳性,EnVision法 图9 未分类肾细胞癌/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肿瘤细胞呈实性排列,细胞核级为WHO/ISUP 1级 图10 未分类肾细胞癌/高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肿瘤呈实性排列,胞质富含空泡,细胞核级为WHO/ISUP 4级,缺乏核分裂象及坏死
1.3 结果判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肿瘤细胞呈棕黄色着色为阳性,其中CK7、vimentin、CK、p504S、CK20、cathepsin K、FH、SDHB为胞质着色;CD117、CD10为胞膜和(或)胞质着色;TFE-3、PAX8为胞核弥漫着色;TFE-B和ALK(5A4)为胞质和(或)胞核着色;2SC为胞核和胞质着色。弥漫阳性是指阳性细胞占比≥50%,局灶阳性是指阳性细胞占比<50%。TFE-3探针的X染色体着丝粒探针标记绿色荧光,TFE-3端粒一侧标记红色荧光,>40%的肿瘤细胞出现红绿信号分离时,被判读为TFE-3基因重排。
2.1 临床特征15例患者平均年龄45岁(24~75岁),其中女性9例,平均年龄50岁(33~75岁);男性6例,平均年龄38岁(24~62岁)。肿瘤平均最大径5.3 cm(1.2~12 cm);WHO/ISUP核级:1级4例、2级2例、3级8例、4级1例。肿瘤病理分期:pT1a期5例、pT1b期6例、pT2a期1例、pT2b期1例、pT4期2例。1例透明细胞RCC(clear cell RCC, CCRCC)和1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RCC(Xp11.2 translocation/TFE-3 gene fusion associated RCC, TFE-3 RCC)淋巴结转移,其余均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1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11~106个月),死于疾病者1例(表1)。
表1 15例嗜酸性未分类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
2.2 结果评估及分类15例中9例(60%)被重新分类,包括5例嗜酸型嫌色细胞RCC(chromophobe RCC, ChRCC),嗜酸性实性囊性RCC(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CC, ESC RCC)、SDH缺陷型RCC(SDH-deficient RCC, SDH RCC)、TFE-3 RCC、高级别CCRCC各1例;6例仍无法分类,其中1例符合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LOT)、5例符合高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high-grade oncocytic tumor, HOT)。
例1~5被重新归类为嗜酸型ChRCC,患者平均年龄52岁(38~61岁),其中4例为女性。肿瘤最大径平均4.1 cm,大体界限清楚。镜下均缺乏弥漫性典型的ChRCC特征(胞膜显著,胞质呈网状、淡染,胞核不规则皱缩,似“葡萄干样”,可见双核及核周空晕),4例以实性结构为主,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图1);1例呈腺样、筛状排列(图2);5例局灶可见典型的ChRCC特征,部分肿瘤细胞可见核沟、核内包涵体及胞质内空泡。除1例CK7局灶阳性外,其余病例CK7和CD117(图1、2)均弥漫阳性。
例6为33岁女性,肿瘤最大径6.5 cm,界限清楚,实性为主,局灶区域可见出血、囊性变。肿瘤细胞呈实性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多核瘤巨样细胞多见,胞质内可见紫红色颗粒/小球及空泡,间质散布泡沫状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血管较丰富,局灶囊性变(图3、4)。CK20部分阳性(图4),CK7/CD117阴性,被重新归类为ESC RCC。
例7为24岁女性,肿瘤呈灰白、灰红色,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空泡及胞质内外黏液样物质,核仁不明显,间质较多肥大细胞浸润,SDHB呈缺失性表达(图5),CK7/CD117阴性,被重新诊断为SDH RCC。
例8为30岁男性,肿瘤最大径为7.5 cm,呈多彩状,可见出血和坏死。肿瘤由胞质丰富的嗜酸性细胞与少许透明细胞构成乳头状结构,部分乳头轴心具有玻璃样变,间质有较多钙盐沉积,TFE-3弥漫胞核阳性(图6),cathepsin K弥漫阳性。FISH检测TFE-3基因易位(图7),被重新归类为TFE-3 RCC。
例9为37岁男性,被重新分类为高级别CCRCC,肿瘤大体呈实性,最大径7.0 cm,可见出血、坏死。肿瘤细胞胞质嗜酸,局灶胞质透亮,可见纤细的血管间隔,呈腺泡样生长,间质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CA9弥漫胞膜阳性(图8)。
例10~15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均不支持现有的已知RCC亚型,所以归为未分类RCC。例15因肿瘤细胞以实性排列为主,WHO/ISUP核分级1级(图9),vimentin弥漫阳性,CK7/CD117阴性,符合LOT;例10~14因肿瘤细胞胞质富含空泡,WHO/ISUP核分级3/4级,缺乏核分裂象及坏死(图10),CD117和vimentin不同程度阳性,符合HOT。
随着对RCC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逐渐深入,近些年相继报道了许多新的RCC类型,胞质嗜酸性是最常见的RCC组织学形态特点。乳头状RCC、ChRCC、管状囊性RCC、SDH RCC、小眼畸形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家族易位性RCC、FH缺陷型RCC、ESC RCC、ALK易位相关性RCC等均可表现为胞质嗜酸性[1-6]。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既往诊断的15例未分类嗜酸性RCC,通过完整的免疫组化套餐结合临床特点及组织学形态,最终9例(60%)被重新分类,显示出完整的免疫组化套餐对于诊断嗜酸性肾肿瘤的重要性。针对嗜酸性R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需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甚至分子遗传学检测才能实现。其最主要的鉴别诊断为肾脏嗜酸性细胞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PEComa)以及各种亚型。肾脏嗜酸性细胞瘤为一种良性上皮肿瘤,形态学特征为黏液样或透明变样间质内,肿瘤细胞呈小的实性巢状排列,CD117阳性,CK7及vimentin阴性,胶体铁染色阴性[7]。PEComa细胞呈上皮样,实性、巢状或腺泡样排列,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通常有深棕色的细颗粒状黑色素沉着,表达HMB-45等黑色素标记,TFE-3异位相关的PEComa表达TFE-3,PAX2或PAX8等肾源性标记阴性[8-9]。
高级别CCRCC至少局灶可见瘤细胞胞质透明,间质具有特征性的纤细血管网,vimentin和CA9染色呈弥漫阳性[10-11]。嗜酸型ChRCC至少局灶可见典型的组织学形态(显著的胞膜,网状、淡染的胞质,不规则皱缩的胞核和核周空晕),CD117和CK7均呈弥漫阳性,vimentin阴性[10,12]。SDH RCC患者通常较年轻,肿瘤细胞胞质内含有半透明的包涵体,低倍镜下呈空泡状改变,细胞核多为低级别,间质少伴不同程度水肿,可见较多肥大细胞,SDH呈缺失性表达[13-15]。FH缺陷型RCC组织学形态谱系宽泛,患者较年轻,具有包涵体样嗜酸性大核仁是其最特异的组织学改变,FH呈缺失性表达,而2SC阳性[16-17]。ESC RCC呈实性或囊性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其内可见特征性嗜碱性颗粒、小球及空泡,间质散布泡沫状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CK20不同程度阳性,仅少数阴性,CK7/CD117阴性[2,18]。MiTF家族易位性RCC组织学形态依据融合伴侣不同而异,TFE-3 RCC最常见的组织学形态是透明细胞与嗜酸性细胞构成乳头状结构,TFE-3呈弥漫细胞核阳性;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RCC最常见的组织学形态为肿瘤细胞呈双相分化,TFE-B呈弥漫胞核阳性,可表达黑色素标记;值得注意的是,TFE-3和TFE-B抗体在少数非MiTF家族易位性RCC中也可阳性,所以对TFE-3和TFE-B阳性病例建议行分子遗传学检测证实[1,4,19]。此外,ALK易位相关性RCC组织学具有高度多变性和异质性,可表现为混合性组织结构,ALK弥漫阳性[2,5,20]。
本文9例未分类RCC被重新分类的原因总结如下:首先,病理医师不熟悉常见肿瘤的少见组织学形态,对肿瘤缺乏全面观察。例如,5例嗜酸型ChRCC仅在局灶区域表现为典型组织学特征,CD117/CK7染色较弱,导致当时未诊断为ChRCC;对CCRCC的认识仅局限在典型的胞质透亮的细胞学形态,不知晓在高级别CCRCC中可具有胞质嗜酸性的肿瘤细胞,导致初始诊断时未考虑该类型,也未行CA9等免疫组化染色,故未能作出准确诊断。其次,对新近提出的RCC类型缺乏了解。例如:
ESC RCC是2016年由Trpkov等首次提出,且最近被描述的一种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的肾肿瘤,多发生于女性患者,伴或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 complex, TSC),其中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的患者普遍存在TSC1/TSC2基因体系突变,缺乏TSC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较为典型[2,18,21-22]。最后,缺乏对少见病的认识,例如:由于SDH RCC和FH缺陷型RCC较为少见,以至于在病理诊断中漏诊[13-17]。
由于RCC类型与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方案有关,对肿瘤进行精准的分类十分重要。在预后方面CCRCC主要与临床分期、WHO核级、坏死等有关,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CCRCC具有高级别核且常伴有坏死,预后较其他类型差[11]。ChRCC大多数预后较好,其预后与临床分期、血管侵犯、肉瘤转化、坏死等有关[23-24]。ESC RCC生物学行为通常为惰性,罕见复发及转移[2,18,21-22];大多数SDH RCC为低级别,长期预后较好,少数高级别肿瘤预后差,可发生转移[13-15];根据有限的随访记录报道,ALK易位相关性RCC患者多预后不佳,可发生转移及死亡[2,5,20,24];FH缺陷型RCC绝大多数为高度侵袭性肿瘤,预后差[16-17]。TFE-3 RCC及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RCC的预后,因不同的融合伴侣而不同[3]。TFE-3 RCC常表现为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RCC相对惰性,但TFE-B扩增的RCC常表现为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1,3,4,19]。在治疗上,尽管RCC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是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可以进行不同的靶向治疗,例如:CCRCC普遍存在VHL(von Hippel-Lindau)失活,针对其下游分子的改变,可以应用VEGFR抑制剂进行治疗[11,25];典型的低级别SDH RCC一般仅通过完全切除即可治愈,但如果出现高级别核、坏死或者肉瘤转化,则需要采取较为激进的治疗,有文献提出针对VEGF通路或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可以用于此类肿瘤的治疗[13,25-26];对FH缺陷型RCC的治疗原则为即便是小肿瘤也要进行手术切除,同时建议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选择针对mTOR或者HIF通路的靶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16,27]。
LOT和HOT未被收录在WHO(2016)分类中,属于未分类RCC的范畴。LOT的肿瘤细胞通常呈实性、致密的巢状或灶状腺管状生长,间质常见局灶水肿,细胞质呈均质的嗜酸性,核为低级别,核仁不明显,CD117阴性和CK7弥漫阳性[2, 28]。HOT的肿瘤细胞通常胞质嗜酸性,具有显著的胞质空泡化和高级别细胞核,CD117阳性、CK7阴性或局灶阳性,cathepsin K、CD10通常阳性[2, 29]。两者均无显著细胞异型性、多形性、有丝分裂活性或凝固性坏死,根据有限的病例随访结果,目前被认为是交界性肿瘤,尚无侵袭性病例的报道[2-3, 29]。
综上,由于RCC类型与患者的分子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相关,基于临床及组织学,同时进行完整的免疫组化套餐及必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是对嗜酸性RCC进行精确诊断的必要条件。此外,提高对常见肿瘤的少见形态以及新肿瘤类型的全面认识具有重要性,建议将本实验所用的CD117、CK7、CA9、vimentin、p504S、CK20、CD10、TFE-3、TFE-B、cathepsin K、ALK(5A4)、FH、SDHB、2SC、PAX8、CK等免疫组化套餐纳入嗜酸性肾肿瘤的常规诊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