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 食品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课程育人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环节,是推动课堂革命、促进教学相长、构建教师和学生“教学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大国工匠,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
课程育人是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主体,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实践要求。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课程育人目前还存在目标定位不准、育人模式生硬以及育人手段单一等不足。因此,笔者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食品发酵工程”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元素资源、教师团队资源、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育人平台资源“四资源”建设方面的思路,以及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的“三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实施方案,来提升课程内涵,以满足新形势下专业课融入思政教学的改革需求,推动课程育人改革,提高专业课程“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食品发酵工程”课程育人模式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不仅为高校课程育人模式探索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课程育人的改革增添了动力。在新形势下,食品发酵行业对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及综合性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的价值观、思想状态变得更加多元化[2];学生对课程传递的知识信息要求更高,对自身价值的塑造培养更加渴望。《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原则问题,为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3]。专业课育人模式的改革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专业课的主战场上,将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化,达到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成其专业技能学习与个人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食品发酵工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为培养在食品发酵、酿酒和生物等相关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以及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了解食品发酵的概念、发酵工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发酵类型,掌握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技术、发酵机制、发酵动力学、发酵条件及发酵过程控制等,熟悉发酵工程相关设备的使用;能较好地了解和掌握发酵工程中的基本原理、技术理论、特点及应用,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使发酵工程技术为生活服务;能自主思考并创新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饮料方面的应用,进而具备指导生产、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能养成务实创新的习惯,具有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食品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在课程育人模式上仍存在以下不足:1) 思政资源专业化不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分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课程老师认为思政教育是简单的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无关,没有充分意识到专业课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专业化不够,思政融入比较生硬,脱离了育人的本质[4]。2) 思政资源融合度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力度不够,导致教学中思政内容生硬,不能“润物无声”,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3) 课程教学团队创新力度不足。未针对讲授对象特征设计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思政教育效果欠佳。针对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笔者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等方面多层次强化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以满足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4) 实验教学育人模式重视力度不足。信阳农林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把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虽然实验教学是“食品发酵工程”课程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只安排8学时,以往传统的实验就是普通的菌种筛选、酸奶制作等,均属于验证性实验,操作简单,难度低,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素严重缺失。
改革以重塑“食品发酵工程”课程目标为导向,以重构专业能力为根本,以课程思政教学重建为基础,建设并利用“四资源”(“食品发酵工程”课程思政元素库资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资源、“食品发酵工程”教学资源和实践育人平台资源),实现思政元素在人才培养中的“三融合”(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构建“食品发酵工程”课程育人模式,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和效能。
2.1.1 建立“食品发酵工程”课程思政元素资源
结合食品类专业课的思政教学特点,从学生科学思维、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提炼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承载课程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资源库,由“知识-思政点”,形成“思政线”,拓展为“思政面”,使课程思政资源系统化。
2.1.2 建立“食品发酵工程”思政教学团队资源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离不开团队的培养与成员间的磨合,依托团队成员主持的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食品微生物学”、河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酿造酒工艺学”及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的建设,加强教师团队培训,强化教师思政意识,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能力;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团队经验交流,在尊重课程差异化前提下致力于价值与目标引领的合力效应。
2.1.3 建立“食品发酵工程”线下教学资源
构建科学的实验理论和合理的线下教学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从实际出发,根据食品发酵工程理论和实验的特点,打破原有课程的单一性,精心设计与组织实验项目和具体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社会热点、思政建设和毕业需求,重塑课程的线下教学资源。
2.1.4 建立“食品发酵工程”实践育人资源
与信阳市鸡公山酒业有限公司、湖北神农红葡萄酒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开展具有思政教育特色的课程实践,将课内外实践、校内外实践和学科竞赛等与思政内容巧妙结合,搭建并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施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价值引领、队伍建设、育人手段与方法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这些关键因素的有机融合还需要深入研究[5]。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同频共振,形成教师队伍、课程制度等同向同行的立德树人共同体,提升育人效果。
2.2.1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在各章节的教学要求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将专业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能力,秉承“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双创”精神和实践精神的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6],充分契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定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2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育人,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7]。比如“食品发酵工程”设置的一个实验项目为“发酵罐的使用”,该实验设置在企业完成,学生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去参观、实践,围绕“自己的问题是否解决”“中试放大的注意事项”“发酵罐的演变历史”等环节完成实验项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因而讨论十分激烈,在连续不断的理论强化和知识实践后,最终都上交了满意的答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倍增,对这门课更加感兴趣,对所学专业也更加认可。把育人目标统筹到实验教学目标中,把育人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工作全过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项目和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2.2.3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来实现,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堂导入、学习目标的制定、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话题讨论。通过每一环节的设定实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1) 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命感、责任感、时代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可选择合适、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2)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无形中将“食品发酵工程”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3) 结合当地优势资源,设计一定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8],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4)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利用BOPPPS教学模式、OBE教学理念等,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方面的优势作用。
表1 “食品发酵工程”课教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食品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课程,通过改革课程育人模式,合理设计实施教学过程,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在整个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团队努力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学习理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也为其他食品类专业课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