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模式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因素及其当代启示

2022-12-18 19:17
学习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民党瑞典民主

●余 玥 游 博

瑞典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之上,以高福利、追求普遍主义的公平正义、团结互助、人道主义等为主要特征,具有瑞典文化特色的政治模式。这一政治模式既具有民主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遍特征,又体现了瑞典独特的国情与文化,被视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

一、瑞典模式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其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就属于这些“继承下来的条件”,并且在这些条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考察瑞典模式的文化成因首先要分析十九世纪之前瑞典已经具有的文化底蕴,以及这些文化要素对社民党执政理念的形成及推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民族文化传统:瑞典模式形成的基础

第一,瑞典是统一的单民族国家,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一致且强烈。总体上看,历史上的瑞典是一个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国家,民众在语言表达、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具有高度同一性,民众之间认同度高、目标统一、凝聚力强,易形成相对平等和谐、团结一致的共同体意识,较少发生像部分多民族国家那样尖锐的地区性对立和内部冲突。此外,也正是因为瑞典民族成分单一,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度、整体的稳定程度非常高,从而使得整个国家比较倾向于政治的统一。良好的客观环境塑造了瑞典国民及社会民主党追求稳定平等、和谐统一的性格。

第二,瑞典国民“中庸”的性格有助于公平分配观念的培养和实践模式的形成。瑞典人常用“lagom”一词来描述自己的民族性格,“lagom”在瑞典语、英语中是“只要刚刚好”“中庸”“适当”的意思。这一词汇与瑞典历史上的谋生方式有关,维京时期的“海盗们在漫长的航海和征战途中养成平均饮酒的习惯,他们用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对掠夺来的财物进行‘依法’公平分配”,这种追求公平的理念建立起的分配机制不仅帮助早期瑞典人在航海过程中维持稳定的生存环境,而且在瑞典的民族文化历史上逐渐形成稳定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培养起了这一民族独特的性格,使他们对诸如“公平”“和谐”的原则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此外,瑞典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具备鲜明的折中特征。20 世纪初,一场广泛的农业合作经济运动在瑞典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这场运动以一种相对平稳的社会转型方式带领农村经济与农民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在不损害农民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情况下保留和延续了相对平均的农业传统。因此,瑞典社民党在探索和选择社会发展道路上更倾向于在传承和完善传统较公平的社会结构、社会理念和分配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和缓的改良式发展道路,这也是瑞典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第三,瑞典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瑞典模式的成因之一。地处北欧的瑞典靠近欧洲文化、宗教变革的中心区域,能够及时并充分地接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在很早就已经接触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经过长年积淀和转化,瑞典形成了尊重人性理想、妥协、合作等民族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瑞典的民族性格更倾向于平和,“对内尽量平息矛盾冲突,对外反对战争,奉行和平的外交策略……在人和人的相处之中,瑞典人形成了自己的集体主义、公共精神、和衷共济、创新求变观念等”,这些瑞典人的文化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下来,深刻地影响了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基因对社民党后来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为瑞典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瑞典模式形成的前提

作为一个基督教国家,宗教传统是瑞典模式形成的文化前提。在瑞典,基督教作为国教拥有极其长久的历史,瑞典至少有90%的人口将基督教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观念、传统道德等要素与维京时期瑞典的同心同德精神深刻交融,共同塑造了瑞典今天的民族精神。

宗教是瑞典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渗透在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变迁是瑞典宗教发展史的重要特征,多元文化观在瑞典社会中已经深入人心,而多元文化观与民主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多元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从而对民主社会主义在瑞典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挪威多神教是瑞典人最早的宗教信仰之一,进入中世纪以后,同大多数西欧国家一样,天主教成为瑞典最主要的宗教。在文艺复兴时期,地处北欧的瑞典由于毗邻宗教改革中心的德意志,受到改革宗的影响极大,充当了宗教改革的急先锋,成为最早一批以新教取代天主教作为国教的西欧国家之一。新教路德宗所推崇的“因信称义”“平信徒皆为祭司”等主张都具有鲜明的反对特权、重视平等地位的思想要素,瑞典国教的这种平等观渗透到瑞典民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中。而后,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瑞典的多元思想观进一步发展,多神信仰和天主教得以复兴,并在现代移民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一些其他宗教,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最终形成了诸多独立教会并存、共同阐释教义的局面。瑞典的宗教宽容精神充分发扬了其包容性的特征,这种包容精神深刻嵌入了瑞典人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接纳民主社会主义的良好思想土壤。

(三)瑞典模式形成的条件

瑞典具有深厚的民主传统,在调整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政治妥协和阶级合作为代表的政治文化特质。产生于13 世纪前半期的《韦斯特耶特兰法》就已明文规定,瑞典人可以承认一个国王,但也可以把他废黜,这是瑞典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主思想及实践,体现出早期瑞典就已经具备了民主基因,同时也为瑞典人接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观念种下政治文化的种子,为瑞典民主传统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霍克指出,“这种悠久的民主传统为瑞典各社会阶级阶层间妥协合作的处理方式奠定了基础”。在经过几百年的继续发展和沉淀之后,政治妥协和阶级合作的政治文化观念逐渐占据了这个民族社会传统的上风,也为之后的瑞典社民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道路,主张各阶级之间相互让步与合作、通过建立高福利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主张埋下了伏笔。

二、瑞典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瑞典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既与瑞典传统的宗教道德理念、妥协文化的延续有关,也与瑞典社民党所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及其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价值理念、执政风格有着紧密联系。

(一)瑞典模式发展的思想核心

瑞典社民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三个概念,即“自由”“平等”“团结”,这种价值理念是在改造了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瑞典本民族的特色。首先,瑞典社会民主党高度重视自由理念。社民党认为,只有民主社会才是实现瑞典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其所主张的“自由”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等在内。社民党还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单个人的事务,更是事关公众的事务,主张既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又要维护公众、团体的自由。其次,瑞典社民党所主张的平等在主体维度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阶级差别,争取各个阶级的一致平等;二是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性别不平等,排斥以性别作为权利、义务、工作分配的标准。在内容维度上,瑞典社民党所主张的平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在内容上较为全面的平等观。社民党这种追求自由和无差别的平等的价值选择是以抽象的人为基础的,其所设定的“团结”的价值观也是基于这种前提。按照这种思想,不同阶级、阶层、性别等特殊群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上不存在根本意义上的对立,应当力图消除对立,“暴力”“仇恨”“敌视”是不应当出现在任何群体之间的,正确的做法是维护团结,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睦。这种具有瑞典民族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推行的社会政策,贯穿于瑞典模式发展的全过程。

(二)瑞典模式发展的方向

瑞典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它的产生和完善离不开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的、稳定的执政理念和实践。社民党的改良主义以社会公正为目标,力图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主张通过社会互助来实现对“团结一致”的价值追求。基于此,社民党以争取全面就业和全民福利作为其政策的立足点,以就业与福利作为瑞典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国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政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高福利水平在当代仍然是瑞典社会的基本特征。除了经济上的考量,瑞典社会的高福利水平同时也是社民党实现政治妥协理念的手段和结果。议会道路、阶级合作和政治妥协是自布兰亭起就已经提出的政治策略,而后在其基础之上又发展出了“人民之家”“星期四俱乐部”“哈普森”等富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执政策略。瑞典社会的劳资之间既有过冲突与对抗,也有过团结与合作,瑞典社民党在执政之初就没有把劳资双方的任何一方看成是对手,而把他们看作争取整个社会进步的伙伴。瑞典的这种政治妥协和阶级合作逐渐被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不断完善,从而为瑞典的政治实践划定了一种稳定的模式。

三、文化因素在瑞典模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启示

民主社会主义奉行私有制和多党轮流执政,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其所追求的自由民主从根本上来讲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的自由民主。瑞典模式的形成是瑞典社会民主党基于瑞典历史文化传统将自身政策主张与民族特点、基本国情相结合并不断调整的产物。我国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我国特有的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一元论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是建立在混杂的多元思想之上,而是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重要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如何保障这一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发展的硬性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同时也是我国制度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坚持一元性指导和多样化发展的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原则的基础上充分促进文明交流、保持思想活力。

(二)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开放带来进步、封闭终将落后,国际竞争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剧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步伐以增进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建设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好文化的‘软化剂’、‘增进剂’作用”,实现国家实力在“软”“硬”维度上的高度统一。

文明交流互鉴也是提升我国在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瑞典模式的高福利制度曾一度使瑞典成为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对瑞典的国际声誉形成了良好的影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陆续向世界传达了自己的声音和主张,向世界推广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但我国要更加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还需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这就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猜你喜欢
社民党瑞典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瑞典没有“剩宴”
我愿意
古老的瑞典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