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彤 李莉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沿岸,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赫哲族人民在音乐艺术方面富有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热爱劳动的赫哲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等,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均源自于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属于赫哲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赫哲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民歌、舞蹈音乐、说唱音乐三种形式。民间歌曲的题材内容最为丰富,称之为“嫁令阔”,是赫哲族人渔猎活动时或抒发情感的悲欢时所唱歌曲的总称,是大众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代表作品有《乌苏里船歌》《我的家乡多美好》《打鱼歌》等。“哈康布勒”是赫哲族舞蹈音乐的泛称,舞蹈形式多以群众集体舞的形式出现,哈康布勒也被称之为“天鹅之舞”。《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歌舞音乐中最为著名,旋律上波动较大,能强烈激发听众的情绪。“伊玛堪”是赫哲族说唱音乐的别称,分为“大唱”和“小唱”,是以表演者进行说唱或徒口叙述,其中“大唱”主要是以说的形式,“小唱”以唱为主,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表演形式,唱词内容多与赫哲族人民的民俗活动相关。
赫哲族音乐形式丰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歌曲重视歌词的情感表达。赫哲族人民以渔猎为生,其音乐作品是赫哲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大部分的赫哲音乐都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不难发现,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部分,赫哲族音乐都还原了赫哲人民日常的生活,听众能够深切感受到赫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赫哲人民所具有的善良、勇敢的品质。赫哲民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这首作品就是在赫哲族音乐特征的基础上创作的。歌曲中的哲罗鱼、梅花鹿、白桦林、青山绿水等都是郭颂在与赫哲人民一起生活中的真实所见所闻,词里行间都透露着赫哲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让听众更加真实的体会到了赫哲人民幸福又安定的生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音乐教育方面更是极具影响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当今这个学术争鸣的时代能脱颖而出,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与特点,且是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法的,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真正具有音乐性,以至于在当下吸引了许多音乐大家和教育大家来研究其与我国传统音乐的融合交叉。在狭义的理解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仅仅是一种科学教学方法,但通过深入学习便可发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原则、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具备完整性,是一个从教材教法、教学设计、教师教学实践各方面都完整的教育体系,符合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而不仅仅是技能训练,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域、节奏、技巧等知识进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面,主要通过乐器演奏、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的辅助来抒发参与者内心的情感。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嗓音训练、动作训练、乐器训练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奥尔夫认为,嗓音训练内容分为节奏朗诵训练和歌唱活动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形象,并且在训练中有助于学生听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节奏训练的主要内容为词句、歌谣民谣、语气、声响、小品五大方面;歌唱活动常以轮唱、合唱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旨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除此之外,其歌唱教学方法也极具特色,吸收了科尔文手势语、柯达伊手势法、柯达伊节奏读谱等方法,便于学生精准把握节奏。奥尔夫动作训练是融合音乐、动作、舞蹈、语言为一体的动作节奏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指挥、声势练习、体态律动、戏剧和游戏等。奥尔夫器乐训练不同于传统器乐训练,其不盲目追求艺术性的技巧训练,主要以简单易上手的乐器为教学用具,鼓励学生自由创造旋律,强调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奥尔夫乐器与传统乐器类型也具有差异,一般分为非旋律性打击乐器、旋律性打击乐器、特殊音效乐器,种类丰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音乐课堂教学常以钢琴伴奏为主等乐器单一的缺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提出了“原本的音乐教育”理念,“原本的音乐教育”可理解为人们内心对事物理解过程产生的体验进而用音乐表达的过程。赫哲族音乐特点与奥尔夫提倡的原本性理念存在交叉,赫哲族音乐的创作过程是自由的,离不开赫哲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淳朴品质,表现了歌曲中的原生态和文化特点。奥尔夫认为音乐虽然仅仅由1234567 这七个简单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而成,但它却能创造出人世间最纯真并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情感。奥尔夫倡导的原本音乐不是技巧性的演奏,也不仅仅是单一的音乐表达,他强调的是动作、舞蹈、乐器、语言等丰富的艺术形式组合起来的,是强调学生亲身参与,获取直接经验的音乐。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参与者,是课堂的主人,都有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赫哲族音乐都重视“人”本身,反映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参与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节奏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音乐教育中首先进行节奏练习。奥尔夫音乐作品中很少有大型复杂的曲式结构,在音乐构成上有大量的固定音型与节奏型使用,主张用简单的音乐创作手法也可以创造出高品质的作品,例如奥尔夫创作的《布兰诗歌》。赫哲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相对简单,音乐的曲调和歌词朴实无华,好记、好学,学唱起来更容易。作品节拍多为4/4 拍和2/4 拍;在曲调上,以宫徵调式为主,曲式结构常采用一部曲式。在赫哲音乐伊玛堪音乐中,情节的不确定性和唱词内容多变灵活,不难发现其曲调中具有的随意性、可塑性和戏剧性等特征。奥尔夫音乐教学课堂没有那么多复杂要求,更具有随意性,因为它不追求固定的曲调与旋律,不追求复杂的曲式结构和节奏节拍,课堂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使赫哲民歌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赫哲民歌的学习热情。
奥尔夫音乐教育基础是节奏训练,那么二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相互渗透?首先是教学内容选择,常使用曲式结构难度较低、节奏感较强的赫哲族民歌;其次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新课学习之前学生应先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基础乐理知识;能够辨别2/4 拍、3/4 拍、4/4 拍等基本拍型;学习附点音符、空拍、小节与小节线的定义。以赫哲族民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谱例1)为例:
谱例1: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首先从单声部的节奏朗诵开始,让学生熟悉歌词,通过课前讲解的基础节奏型延伸至本节课学习该歌曲的节奏,难点在于清晰地辨别前十六、切分、四个十六、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掌握音乐节奏中的强弱规律。以谱例1 中第一句歌词为例:
该句节奏型较复杂,教学中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区分大小附点节奏型的区别,并学会打节拍。利用歌词进行有节奏的朗诵,同时在歌曲中要做到有韵律的朗诵,并注意呼吸点;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都用拍手、拍腿等方式分别展示节奏型,或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编配适合节奏型的声势,例如以奥尔夫声势(拍手跺脚捻手)等动作配合歌词朗诵,这是一种以身体进行节奏打击,以表示节奏强弱的方式。
学生掌握基本节奏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器乐进行节奏练习,在熟悉掌握歌曲节奏之后教师分配时间进行分组练习,随后小组进行展示。乐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奥尔夫独创了一系列应用效果显著的乐器,称为奥尔夫乐器,它不追求学生熟练掌握过硬的器乐演奏技巧,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到这个创作过程中,并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因此奥尔夫乐器的可塑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以歌曲《山水醉了咱赫哲人》为例,融入奥尔夫乐器:
让学生用奥尔夫乐器模仿流水的音色和鸟儿的叫声,延绵悠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并且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沉浸感,在有限的时间中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合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们探索乐器发声方法的好奇心。与以往枯燥死板的音乐课堂不同,奥尔夫音乐课堂更加随意灵活,加入了多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朗诵、乐器演奏,节奏设计多变,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下面以学习《乌苏里船歌》为例,体现赫哲族音乐与奥尔夫教育理念的融合,这首作品的序曲和尾声部分唱词加入了“嫁令阔”中的衬词“阿郎赫尼哪”的创作,运用了赫哲族传统音乐元素中常用的“划动节奏型”,节奏欢快、歌词大气,具有浓郁的赫哲族音乐特色。教师在备课时自身要熟练分析歌曲的音乐曲式结构,恰当处理歌曲情感与演唱技巧,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演唱的气息控制、速度力度、发音咬字、空腔共鸣等问题。在课堂教学前,学生首先要梳理歌曲创作背景,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理解演绎歌曲,然后学生进行自由编排与合作编排。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合唱以及二声部合唱形式进行展示,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学唱小部分由赫哲语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第二组学生则学习汉语演唱,进行合唱、轮唱表演,两个小组再进行交替学习。在进行歌曲演唱表演前,预留时间给学生自主编配与歌曲相符的动作,例如:摆手、全身摇晃等进行合唱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然后随时调整课堂计划。在奥尔夫歌唱教学中不过重要求声乐演唱能力技巧,主张声乐的学习不是静态的,重视体态律动的协调,比如演唱时结合一些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配合唱词,提高学生识别音高、准确打节奏、听辨歌曲的能力。
在音乐课堂上,加入动作练习也是一种富有趣味的形式,可以以场景表演、律动、舞蹈的形式进行。例如,以表演形式让学生模仿赫哲人民在山水之间驾驶轻舟进行渔猎活动的场景,边表演边歌唱,不仅加强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还对锻炼学生音乐表现力有一定帮助。通过节奏练习、器乐合作、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节奏,为后续学会表演唱《山水醉了赫哲人》这首赫哲族民歌奠定基础。一般在学习儿童歌曲时会加入简单的身势律动,而律动的动作编创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随意,必须有编排规律可循。赫哲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民风淳朴,这种质朴也反映在其舞蹈动作中,在观看赫哲族人民祭祀等节日的歌舞纪录片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了其浓郁的民族地域性。笔者以最著名的赫哲民歌《乌苏里船歌》的音乐为例,进行舞蹈的编排,并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需要注意的是,奥尔夫音乐课堂将创造性贯穿开始到结束,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律动动作框架,其中的律动组合内容是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建构的,在旋律不变的音乐中可以只用一种律动设计,而其他部分要进行多形式的创编组合,最终进行学习成果演示,学生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展示。
如下表所示: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脚步也不断加快,当下在东北地区的音乐课堂中也能发现其理念渗透。但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赫哲族音乐常被人们忽视,甚至作为赫哲族发源地黑龙江省地区的教师也常常忽略其音乐文化,加大了音乐教育的失衡现象,不利于赫哲族音乐的长久发展,普遍出现的现象就是部分音乐教师更注重将西方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入课堂,赫哲族音乐的发展不仅仅代表其自己,更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承担宣扬与继承民族音乐发展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加快奥尔夫教学体系与赫哲族等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从引进到渗透到整合的本土化融合进程,真正理解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内涵,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与内涵,思考如何更合理地融合中国传统音乐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促进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事业的发展和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