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12-18 23:30:54熊思语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2期
关键词:概论编导广播电视

熊思语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1 艺术概论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能够在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该课程以美学、艺术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艺术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理论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把握美学的特点和规律,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并为学生后期进行创作活动提供理论性指导。该课程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与该课程同时期开设的还有广播电视概论,后修课程包括摄影摄像基础、纪录片创作、剧本创作等。

高校通过开设该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广播电视编导基础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夯实艺术理论,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内涵,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艺术常识,提高艺术修养。该课程高度支撑西京学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六——“较为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低度支撑毕业要求七——“掌握国内外传媒行业现状与变化趋势,具备泛媒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熟悉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2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2.1 课程理论性较强

各高校为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审美思辨能力、开阔其艺术思维,都相应开展了艺术概论课程,以便为学生进入专业方向性学科学习作铺垫。

综合市面上常见的教材情况来看,各高校选取频率最高的教材有王宏建编著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彭吉象编著的《艺术学概论》、孙美兰编著的《艺术概论》等。彭吉象从“艺术总论”“艺术种类”“艺术系统”三大模块介绍了艺术的本质与起源、艺术的种类、艺术的创作过程等;王宏建从“艺术本质论”“艺术发展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接受论”6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孙美兰从“艺术形态”“艺术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功能”“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欣赏”7个方面综合介绍了艺术的发展与特性。三本教材设置的内容模块大致相同,都结合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三方面阐释了艺术的生产过程。将“文化学”与“艺术学”结合,在讲解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时,进一步讲解了“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现代主义”“先锋主义”等哲学思潮。在艺术创作论中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与“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灵感思维”相结合,探讨了艺术创作心理,通过不同哲学现象的产生梳理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流派及艺潮,并在艺术接受论的讲解中将艺术欣赏过程与“接受美学”的知识点相结合。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艺术类专业,学生高考分数线采用艺术类专线,录取成绩略低于普通文化课类考生,因此学生综合知识储备相对薄弱。而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晦涩难懂,涉及文化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并且艺术概论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型教学模式,使该课程与同时期开展的以实践为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相比略显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对知识点的掌握常常是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不佳。在期末考试过程中,学生以突击式学习为主,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因此,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考核的不合格率也偏高。

2.2 课程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趣味性较弱

艺术概论课程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常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了参加艺术类考试,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已经对本专业知识进行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期间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视听语言、影评写作、文学剧本写作、分镜头写作、摄影摄像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应对艺术类考试,而不是从学习基础艺术素养出发实现从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学习的逐步过渡。艺术概论课程涉及内容众多,囊括除影视类之外的其他门类,如美术、音乐、建筑、文学等。因此,对习惯了快速吸收“有用的专业技能”的学生而言,可能无法理解为何要学习看似和本专业不相关的其他艺术学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本课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趣味性较弱,学习兴趣不高。

3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已经从战略战术上进入了聚焦“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乃至“一流课堂”的深度。专业教育的质量成为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和高质量课堂教学建设之间最重要的转化环节[1]。传统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进行足够的实践思考和消化知识点,在学习中难以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从美学角度出发结合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在实践创作中缺少审美思辨能力,无法激发出创作灵感。因此,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最早提出,指的是围绕某一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可以得到的关键结果,清楚地聚焦、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类教育模式,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在被广泛应用到西方高等教育领域后,历经传统型、过渡型等发展阶段最终定型[2]。本文基于OBE理念,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探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

3.1 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

第一,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主要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艺术概论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案例。笔者在开展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时,会充分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知识点。例如,在讲解艺术起源的知识点时,笔者会将艺术的每种起源方式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理论简化,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短视频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深奥的知识点进行解构,便于学生理解。在讲解艺术起源于“模仿”的知识点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熟悉的电影《百鸟朝凤》为案例引导,通过展示电影里的中国唢呐名曲《百鸟朝凤》演奏片段,向学生设置思考问题“在此段音乐中能听出几种鸟类叫声?”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能从最直观的视听艺术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其次,所设置的问题“在此段音乐中能找听出几种鸟类叫声?”通俗有趣,代替了专业性较强的“什么是模仿说?”这样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在提问过程中出现因专业性较强学生害怕说错而拒绝互动的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导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单一、乏味的教学弊端。

第二,实施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传统“填鸭式”教学多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不强。艺术概论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意象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不到位,认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较低,也就谈不上获取优质的审美体验[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表演欲强烈的特点,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笔者在不同艺术种类的教学活动中,会将课堂一分为二,上半节课采用讲评的形式,对艺术种类的划分方式和审美特色进行讲解;下半节课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以3~4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课堂汇报。汇报内容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学生可以在课下提前准备幻灯片,以不同艺术种类中的代表性作品为主题,从艺术种类的审美特色角度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方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分析了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有的学生现场弹奏了古筝,分析了我国古典乐器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有的学生通过书法的形式展示了某个字词从甲骨文到行书、草书的演变过程,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造型性与直观性。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充满活力,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翻转课堂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应该提高对翻转课堂各教学环节的把控程度,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和延伸。

3.2 课程教学兼顾专业特色

第一,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较为典型的视听艺术案例。笔者在对西京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80%的学生对除电影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种类并不了解。电影艺术作为第七大艺术,历史仅百余年,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部分涉及艺术发展、艺术理论的教学案例多为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发展较为悠久的艺术种类。由于学生对其他种类艺术了解较少、兴趣较弱,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难以通过不熟悉的案例掌握各知识点。因此,可以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艺术理论内容教学中采用影视类案例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讲解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时,结合《我和我的祖国》《八佰》等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献礼片,分析了此类影片如何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审美的熏陶。又如,在讲解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时,笔者结合《寄生虫》《健听女孩》等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探讨了艺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映,顺势提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的观点[4]。再如,笔者还通过分析李安导演的生平经历及其艺术主张,讨论其“父亲三部曲”——《喜宴》《推手》《饮食男女》,从而引出知识点“艺术对道德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5]这种以学生熟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电影艺术为教学案例的方式,既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第二,涉及非影视类艺术种类的教学内容,仍可以结合影视类案例进行讲解。艺术概论课程涉及绘画、建筑、音乐、书法、文学、戏剧、电影等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学生往往对非影视类艺术种类的内容学习兴趣不足。因此,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对非影视类艺术种类的内容仍结合影视类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述绘画艺术的时候,可以结合涉及西方绘画元素的影片《至爱梵高》和涉及中国水墨画元素的影片《小蝌蚪找妈妈》《影》等作品分析中西方绘画的异同;结合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分析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又如,在讲述建筑艺术时,结合电影《下坠》《故宫》等作品分析影视艺术中的建筑美。此外,还可以《白鹿原》这类既涉及文学艺术又涉及电影艺术、戏剧艺术的作品为案例,从写作思维方式、场面调度、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文学、戏剧、电影艺术的异同。

第三,注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融合,发挥广播电视编导学科优势。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让“艺术概论”教学丰富起来。除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类活动,让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用身临其境的方式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根据工作人员对艺术作品历史、艺术家生平的介绍等,结合课堂理论知识更好地认识艺术。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中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其次,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优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操作专业性要求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与摄影摄像基础、广播电视概论等课程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初期设置教学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行选取本书中某一知识点,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查阅资料的形式消化知识点,自己设计脚本进行拍摄、剪辑,最终在学期末采用电视节目制作、小视频科普、微纪录片讲解等形式展示其作业。这种实践模式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以艺术理论为指导,以专业技能为功力支撑,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如何协调团队、找准创作目标、选择创作形式、在创作中融入思想情感等起到指导作用。

4 结语

本文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艺术概论课程为切入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在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艺术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较多、囊括艺术范围较广,导致该课程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实现由“填鸭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并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苦涩难懂和枯燥乏味的知识。

猜你喜欢
概论编导广播电视
青铜器辨伪概论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8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40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