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水
党校(行政学院)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队伍,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加大名师培养吸收力度,努力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和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1]。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党校还存在师资队伍力量发展不均衡、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本文尝试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对党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期冀有助于促进党校教师专业发展,并藉此提升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水平。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最早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提出。教育生态学是依据整体、平衡、动态的生态学原理,将教育与其周边生态环境视为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环境,研究其生态环境之间、生态环境与生态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理论[2]。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3]。对于党校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教科咨能力水平、热衷于党校教育事业,在与校内外各种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中保持专业能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具备教育转化能力,能够将自身知识、能力与素质体系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分解、重组、输出,转化为学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
教育生态学对于党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就在于两者都重点关注生态环境发展与教育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个体对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在党校教育生态环境下,党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生态个体,如果能善于熟悉和运用生态规律与原理,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还有利于保持党校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平衡。
生态位是指每个生物或者物种在生态世界中由于特定的时间或者空间而所处的位置表现出来的特征、扮演的角色等等。党校教师的生态位其实是在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下,对给予教育的人财物等所具备的情况,也是其利用的情况[4]。对于各地党校,由于层次级别地域不同,这样也就使得有些党校特别是西部边远地方党校等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处于边缘化,在生态位上是边缘位置,他们感受不到社会和组织赋予的职业身份所带来的成就感。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指在开展教科咨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它是教师开展教科咨活动的工作动力,是教师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对党校有归属感的体现。这种成就感可以激发教师释放内在潜力,形成工作自觉,促进其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一个需要信仰的视野,如果大家在没有信仰的情况下去教育,这无非就是个技术罢了[5]。党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既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政治理想,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当前,部分党校教师感觉被边缘化,职业成就感不高主要表现有:一是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周而复始的反复性,让教师感到身心疲倦,情绪衰退,丧失积极体验,工作处于应付状态;二是党校工作竞争不断加剧,随着近来人才引进的加快,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入党校团队,考核标准和门槛的逐步提升,岗位和薪酬的僧多粥少,不可避免存在内卷情况,导致部分竞争劣势的教师职业成就感偏低。这不仅会阻碍教师专业发展,也会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成效造成不利影响。
所谓花盆是指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环境下,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创造出的自然环境。对于这个小生态环境中的个体和群体,由于生态阈值的下降和生态幅度变窄,导致最后的生态价值也下跌,一旦离开小的生态环境,个体和群体将失去生存的能力范围[6]。
党校教师培训,大都采取集中式、封闭式和单一化的方式,主要围绕党校干部教育中的政治思想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科咨撰写技巧等,注重与上级党校和各兄弟党校的沟通,但缺乏与各高校间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交流,脱离于学科学术群体,无形中会导致校园生态系统失衡,导致教师在发展上的花盆效应。而且,部分党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专业学术交流和教科咨合作沟通,缺少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技能的学术研究群体和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党校教师入职后,面对工作岗位相对固化的实际情况,加上晋升的机会有限,考评制度也是整齐划一,资源也不能保证每位教师平均分配,出现培训和考评制度等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不相符,教师专业发展渠道不可避免受限。
泛学科的师资培训是党校培训的主要方式,培训立足于泛化式、统一式,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安排,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些党校把培训当作一个任务和工作来做,最终将培训沦为形式。所以说,教师的培训长期以来处于不和谐状态,生态失衡也就无法避免了。此外,对教师的晋升、任用、培养与管理等仍停留在操作层面上,缺少对教师成才途径的制度架构,缺少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人文关怀[7]。
面对当前发展困境,为有效促进党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生态实践角度探寻出一条变革之路。
从专业生态意识上来看,教学是教师同客体对话的实践,也是教师自身反思和与自己对话的实践,同时也是对这两种对话的一种反思和建构,是寻求出自我价值的过程[8]。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系统思维,主动融入党校事业改革发展大局,把握整个党校教育生态链条,明确自身职责定位,积极参与党校各项工作,并在其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在与党校共成长的过程中感悟自身价值,增强职业成就感。
1.找准生态位,感悟自我价值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要明晰自己的职责和角色,遵循党校教育生态链法则,找准生态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增强职业成就感,感悟自身价值。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幸福感受力。首先,形成属于教师个人“自我”的幸福尺度。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角色被上级和各种文件以及社会的规范性表述约束着,承担了诸多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一旦达到约定俗成的成功标准就被认为是幸福的,欠缺关注教师个体自我真正的幸福,导致教师内心幸福感降低。因此,教师在工作中,既要适应外部的幸福标准要求,更重要的是努力追求自身内在的幸福标准,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感受自在幸福。其次,努力塑造自我积极的人格心理,增强幸福感受力。
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要注重自身内在修为的提升,扎实的专业本领是增强自我效能的前提。其次,要学会积极的、正确的归因方法来看待成败得失。再次,寻求更多积极的外部支持,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9]。
2.强化专业培训,增强自我价值提升的保障
科学化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自我价值提升的保障。通过培训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并将之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效能,从而让教师在成绩面前充分体验到成就感。一是优化教师培训机制。要将组织集中培训与教师个性化培训统一起来,既体现党校总体要求,也兼顾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培训需求。二是综合多种培训模式。可以采取学历提升与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中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高层次培训相结合、自行组织培训与委托培训相结合,提升培训效益。三是保证培训持续完整。教师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应根据校院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校院学科规划和教科咨发展需求,制订系统化的培训方案,包含入职培训、在岗培训、晋升培训等环节,逐步落实,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保证培训的连贯性,确保专业培训效果。
党校教师在党校教育环境中有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可是,在同样环境下,教学科研咨政目标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岗位设置和优秀指标分配不均衡,不可避免带来生态位的竞争。生态位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助于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进步。但是,一旦竞争超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教育生态学所提倡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将教师的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相联系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内部提升,也有外界的引导和支援。从教育生态学的层面分析,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之间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必须打造优质的生态位环境,鼓励教师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其中一个科学的途径是创建学习共同体[10]。
学习共同体注重集体参与、团队协作、集体攻关。这种模式有助于消除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子,促进教师的群体性和共同发展。教师在共同体中可以加大和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教科咨经验,提高教科咨能力和水平。此外,教师在共同体中可以自由发表对工作的看法,缓解工作压力,释放负面情绪,消除工作疲倦,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自己。
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党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空间,让教师能够跳出窄小的花盆视野,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本领。
生态学边缘效应表明:一个组织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必须有合理的人才流动和交流,只有通过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形成边缘动态,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达到相互沟通、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和协同进化的目的[11]。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遵循教育生态开放性原则,加强交流互动,这也是促进教师与教育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动态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校内课堂交流互动。党校可以定期举行“精品课观摩或比赛”等活动,以优质课程为引领,树立精品标杆,引导教师向精品学习看齐。二是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加强交流互动,主题教研主要围绕党校工作中的教科咨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力求成效。三是对外开展校际交流。包括学术交流、教学交流、工作交流等,让广大教师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和智慧火花、启迪灵魂、感悟情怀,加强对教科咨的反思,促进个体专业发展。
党校教师如果要在专业上实现顺利的发展,就必须在制度上对其进行管理。对于党校来说,要发展出制度文化的生态,需要推进教师能够实现自主的发展,这样才能去激发教师不断创新的活力,向着创建和谐共生的具有发展意识的生存方式迈进。
1.加强政策支持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是社会、党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须有的共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骨干教师培养、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和实践锻炼、基层师资队伍建设、师资考核评价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也提出明确要求。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落实政策内容,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积极有利而又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
一是将各级党校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并随着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递增,为教师专业化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是在党校的机构设置中,专门设置师资培训中心,通过它来制订师资培训的近期、中期和远景规划,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师资开展既有普遍性又有个性化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三是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关于“制定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要求[12],结合各地情况,切实推进“名师工程”的开展,树立标杆,通过专业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党校教育名家和大家。
四是制定有助教师教科咨发展的休假措施。从最大限度上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自由,维护教师在工作上自主的发展,并给予教师宽松自由的教科咨研究环境,让教师在自由的氛围中去突破自我发展桎梏。借鉴我国高校现有政策,可以尝试给予党校教师学术假,这个假期可根据教师的学历不同,职称的不同和学科的不同而享受到的长度不同,这样就能让教师更有精力和动力去提高其在教科咨的水平和加深专业理论的知识[13]。
2.构建科学师资评价机制
对于在生态环境中的生物来说,很多有着不同的生长状态,很多生长情况也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会动态发展的,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14]。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动态、灵活、平衡的特点,必须在制度设计上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实现教师的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评价方式是党校教师发展的指挥棒,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党校组织部门和管理部门要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不再仅仅把教师的科咨成果和教学成果等当作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倡导多元评价,引导评价多样化和有针对性。首先要对评价主体多样化,要让教师、学员和管理者都参与到评价中,采用360评估法,这样不仅仅对于教师来说是客观上的评价,也有助于教师能够更加全面认识自己[15]。同时,要在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全过程分类评价体系。从学校自身目标定位出发,建立覆盖各通道的分类评价标准,包括岗位准入和基本考核标准,标准制定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引入动态竞争机制,以质量考核取代数量考核;遵循教科咨规律,教学注重过程激励,科咨注重结果激励;依据年度考核结果分配年终业绩,依据聘期考核结果实现岗位聘任调整[16]。二是采取均衡激励机制。探索教师职业发展多元通道和分类评价标准设计;开展多维课堂质量评价;推出校院、教师、学员质量目标一致性激励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