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体育融入西藏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12-18 21:47陶光华谭晨菊郭慧芳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藏族西藏传统

陶光华 谭晨菊 郭慧芳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进行阐述,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1]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2]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更艰巨,更应深入贯彻“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发展目标要求,保护、传承与创新西藏优秀传统文化。[3]本文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内涵和功能进行深度挖掘整理,使其积极融入到西藏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之中,最终实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藏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

一、藏族传统体育在西藏乡村文化活动中的实践现状及其作用

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这一论断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新时代“三农”工作中重要地位。为了使西藏传统体育在实施西藏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就要理清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及其功能。

(一)锅庄舞

“会走路就会跳舞”是形容藏族同胞与生俱来的舞蹈能力。锅庄舞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左右,是西藏民间三大舞蹈之一,又称为“歌庄”、“果卓”或“卓”等,以伴歌伴舞的圆圈舞蹈形式展现出来。在西藏乡村,通常是在茶余饭后、忙碌工作之余,男女老少围成圆形,按照顺时针方向,以统一步伐,节奏由慢到快,风格不一且娱乐性极强的一种集体舞蹈表现形式,实现消除身体和精神上的疲乏与劳累。锅庄舞也是藏族传统体育中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

锅庄舞步要求在跳的过程中参与者的步伐、手臂甚至舞动幅度、频率等都要高度一致,整齐划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锅庄舞间接的增加了西藏乡村群众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提升了群众凝聚力;通过跳锅庄舞可以扩大社交圈,进一步认识自我,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

(二)抱石头

抱石头藏语称为“朵加”,起源于吐蕃时期,是一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力量类运动,相传为古代军队训练的一种手段,现为西藏民间较为普遍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多在节日庆典和各种集会中举行。也有规模不一的专业抱石头比赛。通常是比赛者将100-150公斤的圆(椭圆)形的石头抱起、抱起移动、抱起向前或向后抛出,最终以抱起石头的重量、移动或抛出的距离作为评判标准定夺输赢。[4]

抱石头是一项彰显肌肉力量的运动,多受藏族男性喜爱。在抱石头的过程中,参与人的腿部、腰部、背部及上肢等部位都要发力并承受较大的重量,对肌肉发育及其身体力量的提高都有相当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缓解其消极情绪,增强人们的意志力及斗志。

(三)押加

押加,亦称“大象拔河”或“双人拔河”,起源于我国藏族民间,运动时类似大象爬拉动作,故称大象拔河,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一项古老又具有角力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押加的比赛规则类似于拔河,不同的则是使用一根两端打结的绳子或布带作为比赛器具,长度6米;参与者双方分别把绳子或布带套在各自的脖子上,并将绳子经过胸腹部从胯下穿过,参与者双方背对而向,双手俯身撑地,去蹬地发力拖拉,当将绳子终端的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

押加属于力量型运动,参与人凭借自身的颈部、腰部、腿部和手部力量等,向相反方向发力向前拖动对手,整个过程全身需协调用力,以战胜对手为最终目的,即使不敌对手被拖行也反抗到底,绝不轻言放弃,反映出不怕艰苦、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藏式摔跤

据考证,藏族摔跤活动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的西藏雅砻河谷一带,主要用于原始社会的徒手战争。摔跤双方相互交叉抓住或搂抱对方的腰带或腰部以上的衣服,用摔、拉、掀、提、拽等方式将对方摔倒,使对方背部着地为胜。

在摔跤过程中,双方会运用各种技战术,以智斗力、声东击西、虚实结合、攻守兼备、借力打力等,只为将对手摔倒在地,整个过程对参与摔跤的藏族同胞而言,对其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力量、灵敏和对战技巧等都要求较高,是以智斗勇、有勇有谋、为追求胜利敢打敢拼顽强精神的反映。

(五)射箭(工布响箭)

工布响箭是西藏地区独有的一种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据藏文史籍记载,弓箭在西藏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制造并开始使用,吐蕃时期藏族就有善射者。当时,弓箭既是藏族狩猎的重要工具,也是娱乐及御敌武器。“工布响箭”是把箭簇箭头加以改造,使其在发射过程中发出一种清脆的响声。作为武器,响箭可以鼓舞士气,传递信号;作为狩猎工具,响箭可以吓退猛兽;作为娱乐器具,射响箭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弓箭不再是一种生产(狩猎)工具,而将射箭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成为了一种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参与射响箭运动,不仅可以提升注意力、开阔视野、增强体格,还具有强化心理素质的作用。

二、藏族传统体育融入西藏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西藏全面实现脱贫,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内容的深度广度远比脱贫工作更丰富,乡村振兴的要求标准更高,任务更艰巨。[5]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藏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应有之义,但是实际推进藏族传统体育融入西藏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困境。

(一)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滞后的影响

当前,西藏城乡体育发展极不平衡。西藏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大多建在城市或条件较好的县,乡村尤其是农牧区仍然较为缺乏专门从事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难满足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西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专业体育指导人员较为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藏族传统体育的实践和推广。基于此,在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建设中,要优先构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藏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以满足农牧民群众对健身娱乐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

(二)传统传承方式式微影响

藏族传统体育由于开展区域及受众群体的制约性,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少数项目因无人继承,仅能在西藏的壁画、岩画、博物馆及史料中见到,如拉萨布达拉宫前的杂技表演;[7]还有部分项目如古朵(藏语,意为抛石绳或投石带)、赛马、赛牦牛等,由于项目开展特点等自身因素,无法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大规模开展;另外随着现代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等普及以及农田耕种的机械化,马匹和牦牛饲养,不再是为了满足生产工具的需要,其原生动力趋弱,赛马、赛牦牛等项目传承难度加大。其次,藏族传统体育中部分项目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传承人,但传承人大多为农牧民,靠口授形式传承居多,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此外,西藏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电脑、电视、智能手机等在乡村的不断普及,年轻人可以多渠道了解外面的世界,娱乐健身等途径与方式增多,藏族传统体育吸引力式微,传承的脆弱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年轻人的积极参与,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危机必将日益凸显。[8]

(三)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现代化进程加速,地处边疆地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的是人们内在的及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许变化。[9]弓箭上早已落满了灰尘,草原藏族汉子昔日的骏马也换成了摩托或汽车,能歌善舞的孩子大多也成了“电脑控”或“低头族”,原本节日、闲暇时的赛马、赛牦牛、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中也添加了足球、篮球、健身舞等现代元素。为进一步了解藏族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影响,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空闲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的占69.8%”,“串门聊天的占57.5%”,“参加传统体育活动占36.6%(其中跳锅庄比例较高,占82.4%)”。可见,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藏族传统体育存在的根基也随之发生了嬗变,藏族传统体育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的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当中。

(四)现代体育冲击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可以使一场体育比赛在同一时间轻松的传播到世界的任何角落。这种全球性共赏的现代体育(如世界杯等)潮流冲击着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实践,使藏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10]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西藏电网已覆盖74个县,基本实现家家通电联网,人人都能随时接触到网络生活,尤其年轻人对现代体育兴趣盎然,原本节庆假日、茶余饭后的锅庄、押加、古朵、藏棋等传统体育被现代体育项目(如:乒乓球、台球、篮球、足球等)所替代,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固有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三、藏族传统体育融入西藏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应切实从西藏农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藏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活动,不断提升西藏广大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与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结合

在西藏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放在重要的位置,凸显其应有文化价值,使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起到凝聚广大群众的精神动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引领乡村文明进步,提升农牧民的健康感和幸福感。[11]

(二)与全民健身战略结合

通过开展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更好的将散居的群众聚集起来,带给人们愉悦身心,增强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能够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素养,更好的促进藏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例如通过藏式摔跤的比赛,能够促使藏族群众树立起拼搏进取的精神;通过跳锅庄舞可以促进藏族群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品质,缓解不良情绪等,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而与全民健身战略结合需要设置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机构及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并对藏族传统体育进行创新性的改造,以提高其吸引力和适应能力。

(三)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

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行为,既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又能促进人与人交往,进行文化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及文化传承。[13]近些年,西藏乡村体育旅游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到旅游界和体育界人士的青睐,因此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乡村旅游也是当下乡村振兴的趋势之一。西藏广大农牧民对藏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持积极态度,而且认为是发展乡村振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以游客体验为主,合理规划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商贸、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区域,打造“一村一品”,争创乡村体育旅游品牌,突出乡村旅游与藏族传统体育融合的软实力。

(四)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场所。藏族传统体育要想更好的融入西藏乡村振兴,必须将藏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体育教育,并加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宣传力度。此外要开发藏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奠定其理论基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相关专家、传承人走进课堂讲授藏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及技能,以期让藏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本地化的传承。[14]最后,促使西藏高校承担起开展藏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任务,培养专业的传承人才,并通过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促进藏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发展。

(五)与加工制作业相结合

由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西藏地区部分传统加工制作业逐渐落寞,而相较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实用性而言,具有西藏特色的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发展空间。[15]西藏手工艺品是老一代藏族手艺人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乡村传统手工制作业的一个缩影。例如毕秀(工布响箭的箭头)的制作,需经过选材、初加工、分半、钻孔、粘合、打磨、缀色等步骤,以前纯手工制作效率很低,一天仅能做1-2个;现在手工与机器制作结合,一人一天能生产10多个,现已是林芝工布地区远近闻名的工艺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藏族传统体育工艺品重新进入大众眼帘,通过“线下+线上”销售方式,开辟新的销售路径,对加工制作业的生存和西藏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与非遗保护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加强了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舞蹈、格萨尔、民间手工艺、藏医藏药、民族体育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16]全区共有包括藏族传统体育的“拉萨风筝”、“当雄赛马会”等在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21项。还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待深入挖掘,需与非遗保护相结合,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其在西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结语

藏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相互促进的关系,藏族传统体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载体和实践支持,乡村振兴则为藏族传统体育提供广阔舞台和政策支持。两者融合发展才能真正的解决西藏乡村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以此来不断满足西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文化生活需要,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为西藏乡村振兴作出体育贡献。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传统
都是西藏的“错”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