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伟 贺成龙 韩 华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遵义 563100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羊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等,解剖后可发现病羊胸腔内出现大量淡黄色渗出物,肺部发生病变、心包积液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具有发病快、传播范围广、病情反复等特点,是养殖场内主要疫病之一。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高传染性疾病。该病原体抗理化因素能力弱,但对红霉素、四环素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不敏感,且繁殖能力较强。电镜下可观察到该病原体呈椭圆形、圆形或丝状,传染性强[1]。一旦有羊只发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经过呼吸道迅速传播给全群,致使全群暴发本病,甚至呈地方流行性。病羊通常表现体温升高,咳嗽等典型症状,病理变化为胸腔有大量积液,胸膜呈纤维素性炎症,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引发羊患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因素很多,如气候突变、饲养环境改变、饲养密度过大、营养元素缺乏、阴雨天气、潮湿寒冷等不良情况下,羊群体质变差,给外界病原体的感染打下基础,均可导致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和传播。通常情况下丝状支原体属于环境性病原体,在每个羊场都会广泛存在,在饲料搭配合理、营养成分含量充足且平衡、饲养管理精心、卫生条件良好、免疫接种到位等情况下,羊群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机会大大降低,这样的羊群体质健壮,生长和发育良好,外界病原体含量较少,很难对羊群造成威胁。如果羊场饲料资源缺乏、饲料品种单一、不能定时清理粪便和污水、环境卫生污浊、免疫程序不合理等,长期下来山羊体质就会变差,生长发育迟缓,再加上环境中丝状支原体存活数量多,羊群暴发传染性胸膜肺炎就会成为必然。
为了提高羊群生产性能,许多羊群均会从外界引进优良品种来饲养,这样在运输过程中,山羊摄入饲料和饮水数量减少,受到颠簸应激,甚至会受到大风和雨淋的影响,这样山羊处于饥饿状态,机体新陈代谢受到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各种应激情况,在到达羊场后,就容易暴发传染性胸膜肺炎,如果诊断或治疗不当,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高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多在秋冬及冬春交替季节发病,夏季发病率较低。任何品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且对6~12 月龄的羔羊致死率较高。一般情况下死亡率可达40%左右,如果羊群体质较差,防控措施不当,死亡率高达90%以上。该病症状与感冒极为相似,经常被误诊为感冒而耽误治疗,这也是引起病羊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鼻液、飞沫或直接接触病羊而传染。在羊群饲养密度过大、羊舍卫生条件差、天气寒冷、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近年来,由于饲养管理加强,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
虽然羔羊和成年羊群对支原体比较敏感,容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但是潜伏期和病程相对哺乳期奶羊要长,实践证明:在同样的羊群中,母羊的发病率与幼龄羊群要高一些,并且怀孕后的母羊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这些现象必须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加强对母羊群的管理,降低母羊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非常重要。
根据山羊发病后的病程和临床症状,可以分成以下3 种类型。
急性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体温升高至42 ℃以上、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食欲下降、鼻液增多、发出痛苦呻吟。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羊出现无法站立、身体颤抖、呼吸困难、目光呆滞、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窒息死亡现象,整个病程很短,有的在半天之内就会发生死亡羊只,一般病程为5 d。
急性型临床症状在实际生产中比较多见,病羊体温升高、咳嗽、流出大量的鼻液。随着病情发展,咳嗽更加厉害,鼻液变成黏性浓稠样,体温继续升高,食欲废绝、可视黏膜发绀、呻吟、按压胸部疼痛明显、眼睑肿胀、眼睛分泌物增多、头颈伸直、弓起腰背等症状。最后病羊极度衰弱、卧地不起。妊娠期母羊在患病后会出现流产、流产率高达80%,腹部丘疹、瘤胃臌气、腹泻等症状。该过程持续10 d 左右,后转为慢性型。
在临床方面慢性型通常发生在炎热夏季,病羊表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腹泻、咳嗽、流鼻涕、被毛粗乱、体温升高到40 ℃左右。如果饲养管理粗放,或者慢性病羊与急性型病羊发生接触,或者营养不良体质较差等,羊群就会加重病情出现混合感染而快速死亡。通常情况下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慢性型病羊的治愈率较大。
对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可通过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对病羊进行解剖,可发现胸、肺、淋巴结发生病变,胸腔出现黄色积液,肺脏出现炎症,胸膜粗糙与心包膜发生粘连,淋巴结肿大、切面出现出血点。另外,肝脏、脾脏出现肿大,胆囊充盈。通过剖检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
采集肺、淋巴结等组织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涂片、染色、镜检,可观察病原体形态。再将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挑取菌落进行镜检,观察病原体是否呈椭圆状、圆形或丝状。另外,可将样品进行DNA 核酸提取,然后使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丝状支原体。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采集病羊血液,进行全血凝集试验,判定病原体是否为丝状支原体[3]。
临床上可根据病原体的细胞结构和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环丙沙星、四环素、泰妙菌素等。对于患病严重的羊可进行扑杀、淘汰处理,对于病情较轻的羊,可采用肌肉注射0.1 mL/kg 环丙沙星和0.2 mL/kg 支原净,每天注射1 次,连续注射3 d。
养殖场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区引入羊群。对于新引入的羊群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才可混群饲养。注意饲养环境的清洁、干燥及通风,增强日常营养供给,满足羊生长所需,增强自身抵抗力。另外,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减少环境突变造成的抵抗力下降。
在每年冬、春季节可对健康羊进行疫苗免疫接种。选择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对于6月龄以下的羔羊,每头可注射3 mL;对于6 月龄以上的羊,每头注射5 mL。免疫之前需要选择优质疫苗,并且妥善保管和运输疫苗,避免疫苗效价受到影响,并且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来接种免疫疫苗,保证接种途径合理,有利于提高免疫接种效果,增强羊群抵御病原体的能力[4]。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高传播性疾病,养殖场需建立完善的疫情预警机制。加强养殖人员培训,了解掌握疫情的防治知识。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促使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对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工作,做好日常环境卫生消毒、免疫接种工作,给羊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合理搭配饲喂,提高羊群体质和抗病能力,降低羊群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几率。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养羊业中属于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疾病,因此广大养殖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该疫病。患病羊可表现为高热不退、精神状态萎靡、食欲下降,咳嗽、鼻腔分泌大量脓性液体、胸壁疼痛、呼吸困难、眼睑肿胀等症状,造成羊生长速度下降、机体消瘦、抵抗力降低、经济效益严重损失。日常饲养人员需加强防疫意识、增强饲养管理、了解疫病治疗诊断方式。一旦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进行正确的隔离处理,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减少养殖业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