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海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费县 273400
羊快疫是一种严重危害羊养殖业的传染性疾病,本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的腐败梭菌引起的、以真胃呈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早春和秋冬季[1]。当羊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当时就容易引发本病,尤其是当羊采食冰冻的饲料和饮水或者发生感冒时,就容易发病。本病发生后出现快速发病和迅速死亡等特征,如果来不及诊断和治疗,会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2021 年9 月11 日,山东省某羊养殖场3 只羊相继出现突然发病死亡的情况,发病死亡羊为5 个多月的羔羊,在死亡前1 d 还正常,未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后经兽医诊断,怀疑为羊快疫。
养殖场内5 月龄的羔羊精神正常,食欲良好,有个别羊出现精神沉郁,离群呆立,喜卧,不愿站立和行走的情况,对其进行驱赶,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失调的情况。而后发现病羊鼻镜干燥和反刍停止,有的病羊粪便还带有血液,体温略有升高,而后在夜间就突然出现2 只羊死亡,早上又有1 只羊死亡。病羊在死亡前可见有呼吸频率紊乱,后躯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四肢和身体主要部位均出现有僵硬的变化,最后鼻和嘴也变得僵硬,病羊出现类似于游泳的神经症状,直至出现死亡。在死亡时,可见病羊的口腔和鼻腔内有大量泡沫状的液体流出。
对病死羊进行病理剖检,病羊全身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出血,尤其是在颈部淋巴结部位表现非常严重。发现在羊的胸腔鸡心包内有明显的积液,呈淡黄色。将包膜刺穿,这些积液流出后很快凝集成块,将心脏剪开,可见在其内膜和外膜下均有明显的出血点,呈散在;肺脏肿大,外观呈现肉样变;肝脏出现肿大,外观呈熟肉样,质脆易碎;肾脏的表面和内部均有散在的点状出血;肠道黏膜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尤其是在空肠段出血较明显,甚至整个肠段均有出血病变。有的病羊可见在其肠系膜淋巴结上也有数量不等的出血和肿大;胃黏膜出现肿胀和潮红,特别是真胃的黏膜有大量的坏死灶和溃疡灶。1 只羊的瘤胃黏膜出现脱落,在瘤胃内容物的表面附着,瓣胃内的物质出现干硬,常会在瓣胃内镶嵌。
本病通过对病羊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再通过与具有类似症状的羊传染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从而确诊本病。在临床症状中,与本病症状较为类似的羊的传染性疾病通常有3 种,分别是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炭疽。
羊肠毒血症表现为体温不出现变化,病羊精神不振,离群呆立,常见于卧地不起,头抵在圈舍边,排出的粪便较稀,在粪便上还包裹有黄色的黏液。发病严重时四肢不断划动,而后出现四肢发凉,伴有不停地嘶叫,流出大量涎液,最后倒地抽搐死亡,病死羊常见于腹部有大量的气体,使得腹部出现膨大。
羊黑疫发病后,病羊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常可以达到甚至超过40 ℃,反刍次数减少,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而后出现病羊虚弱,无力站立,常卧地不起;还可见病羊的口角处有少量带有泡沫的涎液流出。濒临死亡的病羊,可见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而后出现昏睡直至死亡,病羊在死亡前通常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不挣扎,静静地死亡。病羊多是在前1 d 还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第2 天清晨就已经发现羊死亡,尸体出现僵硬。白天死亡的病羊,通过观察可见其卧地不起,逐渐死亡,在死亡前不表现出痛苦状,常在24 h 内就会死亡,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羊发生炭疽后根据其发病的快慢可以将临床症状分为3 种类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最急性型表现为体温上升和肌肉痉挛,而后迅速昏迷,倒地死亡。死亡的羊常出现角弓反张的情况,还会在口鼻内流出一些黑色的血液,血液不发生凝固。急性型的病羊表现为体温升高,严重时甚至可以高达42 ℃。在发病初期,病羊兴奋,不断嘶叫和跑撞,而后精神沉郁,体质虚弱,在病羊的胸腹部和颈部等位置出现明显的水肿情况,这样引起病羊的呼吸不畅。病羊排出的尿液和粪便中带有血液。处于妊娠期的母羊在感染炭疽后会导致急速流产,并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在临死前1~2 d 内,病羊的天然孔腔内不断向外流出血液。慢性型的病羊症状和急性型类似,只是病程较长,可以达到1 周左右,在皮肤、口腔和直肠等部位可见有炭疽痈。
将发病羊所在的羊舍内的羊全部进行隔离治疗。采用投放抗菌药物的方式治疗,对羔羊饲喂乙酰甲喹,拌入饲料中,5~10 mg/kg。同时给羊群肌肉注射青霉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通过这样的治疗方法,羊场再未发现有羊发病死亡。用药结束后1 周,给羊场内的所有羊群应用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四联苗进行免疫,提升对本病的抵抗力。
羊快疫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本病的预防。在山羊的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措施,才能够减少或避免本病的发生。本病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进行预防,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注重疫苗免疫,这是预防本病发生最有效的技术措施。通常大于6 个月的羊群需要注射疫苗的量为9 mL 左右,而不足6 个月的羊群注射时以7 mL 为宜。羊群的疫苗接种具有一定的规律,需要根据接种疫苗后羊群体内的抗体水平变化来制定下一次接种的时间,这样可以保持羊群体内的抗体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确保羊群对本病具有较高的免疫力。
对羊群采取科学放牧,放牧要避免在潮湿低洼的地带,应到高燥地区进行放牧[2],避免羊群到沟塘等地方饮水,应给羊群提供清洁的井水。羊群的放牧应根据季节气温变化进行调整,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可以在08:00~19:00 进行放牧,而在寒冷的冬季,放牧可以在10:00~17:00,这段时间气温相对较高。发生本病后,羊场的羊群应停止放牧,进行隔离处理。
病羊圈舍的墙壁、地面以及料槽和水槽都要进行严格消毒,消毒使用20%漂白粉、5%氢氧化钠溶液[3]。消毒需要每天进行2 次,分别是在09:00 和16:00。这样经过1 周的消毒,可以达到消灭环境中病原的效果。对圈舍内的粪便等污染物要全部清理,并通过堆积发酵的方式进行处理。对被病原所污染或可能会被污染的饲料和垫料等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
羊舍要具有保暖防寒的效果,确保在不同的季节,羊舍内均能够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避免羊群遭受到热和冷的刺激而产生应激。羊舍还要能够接受阳光的照射,以减少舍内的阴暗。良好的通风条件也是羊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如果通风不良,必然导致羊舍内的有害气体蓄积,从而使得羊群长期呼吸到这种有害气体而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羊场在养殖过程中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避免从场外进行引种,场外引种会导致巨大的风险。如果必须要进行引种,需要在引种地对所引羊进行严格的检疫,同时要了解羊的疫苗接种情况,只有二者结合没有异常才可以引种,在所引羊只进入养殖场后,要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待30 d 的观察没有发生任何疾病,才可以混群饲养。
在饲养过程中,应给羊群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尤其是饲料中应含有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便能够提升羊自身机体的免疫力。要注重对羊群所采食的饲料进行关注,在每年春末和秋后要严格控制羊群采食青嫩牧草的数量,还需要保证草料足够干燥。在饲养中,应在羊群饲料中加入一些营养性物质,这样能够确保羊群从中摄取到充足的营养性物质,满足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维持所需要的营养,提升羊群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对本病的预防,研究较多的是采取微生态制剂进行预防,常见的微生态制剂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其中益生菌为主,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这些益生菌可以在羊的瘤胃和肠道中进行繁殖,通过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在使用时要注意乳酸菌类的微生态制剂能够在肠道内定植,可以每周应用1~2 次。而芽孢类和酵母类益生菌不具有定植作用,因此需要每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