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红
天津市蓟州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蓟州 301900
猪伪狂犬病最初发现于美国,而后匈牙利的学者分离得到了这一病毒[1],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的发生,使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2011 年底,我国北方地区的猪群受到了伪狂犬病的危害,大批母猪发生流产现象,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料送往实验室进行监测,分离到一种新型的伪狂犬病毒,这种病毒与以前的伪狂犬病毒相比,病猪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毒株等都有明显区别。大部分育肥期猪群发病率较高,怀孕母猪发病率次之,而仔猪和保育猪发病率则较低。近几年,猪伪狂犬病还是困扰养猪管理者的重大疾病,必须做好本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才能给猪群健康生长提供有效保障。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疾病,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α-疱疹病毒属的成员之一,为Ⅰ型疱疹病毒。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为150~180 nm,主要组成部分有囊膜、衣壳以及核心,核心的基因组是线性双链DNA,核衣壳将核酸包裹起来,囊膜主要由病毒和细胞蛋白构成,有突出于表面的放射状纤突。按照病毒基因组的不同可以将疱疹病毒分为A、B、C、D、E、F 六类,伪狂犬病毒为D 类。这一病毒的易感宿主较多,包括猪、牛、羊、犬、猫、狐、水貂、浣熊等,有时也可以感染除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猪作为唯一一个能够潜伏携带该病毒的动物,也是这一病毒的贮存宿主。近年来,我国范围内流行的猪伪狂犬病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抗原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已经不属于传统强毒株的某一分支[2]。这一病毒可以在潮湿且pH值为4~9 时稳定存在,但对强酸、强碱、乙醚、氯仿等消毒药品较为敏感,对紫外线敏感度也比较强。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选择敏感药物来对猪群生活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有利于减少或杀灭环境中存活的伪狂犬病毒,降低猪群感染伪狂犬病的机会。
伪狂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分布较为广泛,该病自然发生时可侵害多种动物,但猪是伪狂犬病的唯一贮存宿主,该病毒能够引起猪的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猪伪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这些动物可以通过排泄物、分泌物等将病毒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饲料、垫料、环境等,健康生猪在直接接触到患病猪、带毒猪、带毒鼠类或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后发病,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空气传播,其次是间接传播。该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寒冷的冬季较易发病,但随着流行毒株毒力的不断变化和抗原性的不断变异,季节性不太显著,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然而,猪群在饲养环境变化较大、卫生状况不良、发生应激等情况下,非常容易继发感染伪狂犬病。
不同年龄的患病猪表现出的发病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异,此外,感染的毒株毒力越强,临床症状越显著。猪群发病后死亡率也会随着增加,给猪群带来的损失也越严重。下面将新生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群的发病症状分别介绍一下。
新生仔猪患病后潜伏期较短,一般仅有2~4 d,在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多发生厌食和发热,而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表现为唾液分泌增多,运动障碍,身体震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角弓反张,也有的突发癫痫或后肢麻痹呈犬坐状,有部分患病猪会转圈、趴卧、四肢呈划水状,出现神经症状的猪通常在1~2 d 内死亡,该病感染新生仔猪后死亡率可高达100%。
保育猪患病后症状较新生仔猪轻微,仅有少数患病猪有神经系统症状,较小的仔猪(3~4 周龄)患病后死亡率约为50%,年龄较大的仔猪在感染3~6 d后逐渐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热,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体重减轻,如果不出现神经症状通常可以经过5~10 d 逐渐恢复,存活的猪可能会有持续性的头部倾斜,5~9 周龄的保育猪患病后死亡率约为10%。
该病感染育肥猪时,发病率可高达100%,但死亡率不高,为1%~3%[3]。症状为轻微的肌肉震颤或强烈的抽搐,没有热性反应,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有明显的呼吸症状,最开始是打喷嚏,后发展为鼻炎,最后发展为肺炎,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病程6~10 d,经良好的饲养管理,食欲恢复后可康复。
公猪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与育肥猪类似。怀孕母猪患病后表现为流产,如果是在怀孕母猪妊娠前3 个月感染本病,胚胎会被母体吸收,出现返情,3 个月后感染本病则出现繁殖障碍,表现为流产或死胎,如果是在分娩前发病则产下弱胎。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可供治疗,所以在生猪养殖环节中应当以预防为主。目前,可用于预防猪伪狂犬病的疫苗可分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这些疫苗都能够很好地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其中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好,便于运输和保存,但需要注射免疫,免疫期也比较短,需要加强免疫,进行多次注射。弱毒疫苗的免疫剂量小,免疫期比较长,但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反毒的现象,有潜在的感染风险。基因缺失疫苗既保留了很好的免疫原性,又能够形成可靠的免疫力,免疫期也相对较长,且注射基因缺失疫苗后的生猪不能产生针对该病的蛋白抗体,所以在诊断过程中可以区分出免疫猪和自然感染猪,适合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在免疫过程中不提倡采用皮下接种和气雾免疫的方法,应采用肌肉注射,可以净化环境中的野毒,这样能够制止野毒入侵,限制野毒复制,也可以采用滴鼻免疫的方法,这样能够直接诱导鸡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这2 种免疫方法一个属于体液免疫,一个属于黏膜免疫,建议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免疫效果更好,能够促使猪群产生更好的保护力。
近几年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建议养猪场必须进行接种疫苗,有利于提高猪群的自身免疫力,抵抗外界野毒的入侵,减少猪群暴发伪狂犬病的机会。规模化养猪场需要建立实验室,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且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根据猪群抗体水平来调整免疫接种时间,或者确定猪群是否进行紧急接种,确保猪群抗体水平处于较高状态[3]。
正常情况下,建议免疫程序如下:正常种猪群需要每年定期接种3~4 次,检测阳性的猪群需要免疫4 次,检测阴性的猪群接种免疫3 次即可,每次接种剂量为2 头份。后备种猪性成熟前接种免疫2次,每次免疫必须与上次免疫间隔1 个月时间,每次接种剂量为1~2 头份。仔猪刚出生2 d 进行喷鼻免疫1 次,生长到1.5 个月肌肉注射免疫1 次,使用剂量均为1 头份,生长到3 个月时肌肉注射1 次,接种剂量为2 头份。
一些管理人员认为育肥期的猪群个体逐渐强壮,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较强,所以就会忽视对3 个月的育肥猪接种免疫疫苗,这样猪群生长到3~4 月龄时,机体内抗体水平明显降低,无法抵抗外界野毒的入侵,容易感染新型的伪狂犬病毒,造成本病在猪群暴发。
规模化养猪场需要对管理中的猪群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建议每年定期监测3~4 次,尤其在免疫接种伪狂犬病疫苗前后,需要及时监测猪群抗体水平,通过对比来分析疫苗效价和是否达到免疫效果,以便进行补充免疫来避免免疫失败现象的发生。对于种公猪群需要逐个监测,因为种公猪肩负配种任务,能够与大群种母猪进行接触,如果发生疾病后,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对其他猪群可以选择超出5%的猪只进行抗体监测,饲养数量较少的猪群最少抽测30 头,如果发现gE 抗体,说明猪群已经受到伪狂犬野毒的感染,但是3 月龄以下的猪出现gE 抗体阳性,不一定受到伪狂犬病毒感染,有可能监测到的是母源抗体。当猪群gB 抗体阳性率高于85%时,说明猪群处于保护力较强的状况。如果猪群gB 抗体阳性率低于70%时,需要认真查找猪群免疫力低下的具体原因,并且紧急接种免疫疫苗来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建议猪场根据抗体的消减规律来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另外后备母猪在转群前需要进行抗体监测,一旦发现有阳性猪只,就不能作为种用,避免发生伪狂犬病[4]。
种猪场需要对猪群进行全面监测,一旦发现阳性猪只应立即进行淘汰,促使种猪场成为净化场,避免疾病发生扩散和传播。
猪群感染疾病后,自身体质和免疫力明显降低,对外界伪狂犬病毒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本病,而且还会加重病情和治疗难度。另外猪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后,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免疫能力下降,会导致伪狂犬病疫苗免疫失败,给猪群感染伪狂犬病埋下隐患。因此,必须做好其他病毒或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免疫接种,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群体质健康。
为了减少本病传播几率,建议养猪场采取自繁自养方式,母猪配种前进行免疫接种,仔猪可以通过吸吮母乳来获取充足的母源抗体,降低仔猪发生本病的机会。同时实施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在猪群出栏后,可以进行全面消毒,因为伪狂犬病毒对消毒药物比较敏感,能够彻底消灭环境中遗留的病毒。对猪群使用的饲喂器具定期清洗和消毒,减少猪群摄入伪狂犬病毒的风险。定期杀灭猪群中存活的老鼠,因为老鼠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铲除猪场杂草和垃圾,消除老鼠存活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切断疾病传播途径[5]。
总而言之,随着养猪规模化发展,猪群经常受到伪狂犬病毒的侵入,近几年出现一种新型伪狂犬病毒毒株,使用常规的基因疫苗已经无法产生理想的保护力,养猪场需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适宜疫苗进行接种,逐步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和净化猪群,防控猪群发生混合感染,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和抗体水平,降低伪狂犬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