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 温 文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小江动植物疫病防控站,江西 信丰 3416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牛、羊等的红细胞或血浆引起的疾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此病呈世界范围内流行,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交配以及胎盘垂直传播,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夏秋季节发生率较高,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生猪都可感染本病。病猪的临床症状为发热、黄疸性贫血、孕猪流产,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养殖户要积极防治此病,加强饲养管理,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附红细胞体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该病原又被称为猪嗜血性支原体,当前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其与血巴通氏体的相似性较强,因此认为该病原属于支原体属。猪附红细胞体的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环形、半月形、球形、圆盘形以及杆形等形态,一面凹陷,另一面突出,无鞭毛和细胞壁存在,直径为0.3~2.5 μm,虫体可单个存在,也可成簇吸附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每个猪红细胞上可吸附多个附红细胞体,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可导致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附红体细胞经革兰氏染色后呈阴性,经吉姆萨染色后呈淡紫色,猪附红体细胞不可以通过无细胞培养,只能依附在红细胞上进行生长繁殖。该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敏感,高温及干燥的环境均不利于其生存,消毒常用的酒精、新洁尔灭或者过氧乙酸等均可令其失活,但该病原体对酸的抵抗力较强。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流行速度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危害严重的疫病,此病的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但是幼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在蚊虫活动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冬季的发病率较低。传染源为病猪、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使用器械,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也可以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此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另外,猪只相互啃咬、打架时若皮肤出现损伤也可能造成本病的传播,工作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时不注意消毒或者未及时更换针头,也可造成本病的传播。
发病机理主要有2 个:1)猪附红细胞体侵害猪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红细胞在流经网状内皮组织时会被当做异物从而被吞噬。血液的红细胞比例降低,血液的功能减弱,其新陈代谢出现障碍,导致其抵抗力降低,从而继发感染毒血症,最终会因心力衰竭发生死亡。2)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的刺激,猪的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出现凝血因子破坏、血球出现溶血、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尿等早期的出血症状。随着病情的严重,其体内红细胞结构被破坏,开始出现血液颜色淡、稀薄,皮肤和可视黏膜出现黄染等症状。由于血球的数量严重减少,血液的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全身的器官功能障碍[1]。
此病的潜伏期为7 d 左右,病猪前期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高热,体温可达41 ℃左右;体表皮肤呈粉红色,伴有针尖大的出血点,四肢走路摇晃,喜欢趴卧;呼吸出现困难,心跳速度加快,病程后期会出现黄疸性贫血,其体表皮肤出现黄白色,病情严重的猪可视黏膜、生殖道黏膜也会出现黄染;严重的病猪会出现四肢皮肤溃烂,一般耐过的仔猪都会因为发育受阻变成僵猪。怀孕母猪患有此病会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弱胎等现象。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黄疸和贫血,病猪全身皮肤和可视黏膜呈苍白色或黄白色,血液呈淡红色,较稀薄,心外膜的脂肪发生黄染;纵膈、颌下、肺门淋巴结颜色变为土黄色,肿大;肝脏呈棕黄色,发生肿大,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脾脏变为灰蓝色,肺脏红肿,肾脏出现大理石样病变;腹腔和胸腔出现积液。
可以根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2],最常用的可以采用镜检法、血清学试验以及免疫学诊断等方法。
无菌条件下对病猪的耳静脉进行采血,涂片,可以直接观察,也可以进行美兰染色后观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血浆中或红细胞的表面有星芒状、球状的病原体,即可确诊。
无菌采集患猪的病料,然后对其进行附红细胞体特异基因片段的扩增,通过荧光化学物质对PCR的产物进行跟踪检测,若可以检测到扩增产物,则可诊断为附红细胞体感染。这种检测方法敏感性强、检测速度较快,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适用于针对养殖场内大规模的筛查检测,可以有效检测出隐性感染的猪只。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是当前实验室通过免疫学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病原微生物的抗体与酶的复合物相结合后出现显色反应进而判断是否感染相应的病原体。这种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准确性也较高。
最为常用且灵敏度高、方便的为间接血凝试验,还可以采用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相比,患猪的体温均出现明显升高,可达40 ℃以上。但不同的是,猪瘟一年四季的发生几率无明显差异,患猪也没有贫血、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败血性病变为主,患猪的全身以及多处的器官、组织等可见明显的出血症状,剖检后可见脾脏的边缘处有出血性的梗死现象。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蓝耳病相比,都能够导致妊娠期的母猪出现食欲下降、流产、死胎或者产弱胎、木乃伊胎等情况。不同之处是患有猪蓝耳病的病猪耳尖、耳部边缘可见蓝紫色变化,有的患猪还可能出现焦躁不安、鼻盘擦地等情况。患病仔猪多出现呼吸困难、耳部发紫等情况,大多数仔猪会发生死亡,剖检后可见患猪肺部的病变较为明显,但蓝耳病的患猪无贫血和黄疸等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肺疫均可导致患猪体温升高至41~42 ℃,耳、胸部的皮肤出现紫红色,并且患猪气喘严重,还会出现犬坐姿等情况。不同之处在于,猪肺疫的患猪喉部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处有明显的出血性浆液浸润,其肺部主要出现纤维素性的病变,切面呈大理石样。
猪患有附红细胞体病与弓形虫病都有发热现象,体温可达40~42 ℃,患猪食欲不振,甚至废绝,精神沉郁,有的患猪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耳部及腹下皮肤处可见紫红色斑块。但猪患弓形虫病主要表现流水样鼻液,还会出现癫痫、抽搐以及后肢麻痹等神经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焦虫病均可导致患猪体温升高至40 ℃以上,患猪出现食欲下降、黄疸、气喘等病症,另外,剖检患猪的血液会出现凝固不良。不同之处在于,听诊患有猪焦虫病的病猪有口哨音,并且全身肌肉可见明显的出血症,严重的会出现肌肉糜烂。
二者均可导致患猪出现贫血和黄疸症状,但猪附红细胞体病为传染性疾病,而仔猪缺铁性贫血为营养性疾病,多发病于8~9 日龄的仔猪,并且随着日龄的增加仔猪贫血症状会逐渐加重,患病仔猪可视黏膜苍白、消瘦,血液稀薄,颜色浅淡,凝固不良。实验室检测主要是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仅为50~70 mg/mL,病情严重的患猪血红蛋白含量仅为20~40 mg/mL。
猪附红细胞体病应早发现、早治疗,把握最好的治疗时机,否则随着病情的加重,会造成猪机体机能减弱,脏器发生衰竭,还会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增加治疗难度[3]。使用注射用三氮脒进行肌肉注射,3 mg/kg,1 次/d,连续使用3 d,临用前将其配成5%溶液,妊娠母猪禁止使用,防止其流产;使用注射用盐酸四环素进行静脉注射,5~10 mg/kg,2 次/d,连续使用2~3 d;使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0.2~0.4 mL/kg,1 次/d,连续使用2~3 d;也可采用中药疗法,100 g 常山、100 g 当归、70 g 地榆、70 g 苦参、60 g 黄芪、60 g 青蒿、30 g 川穹、30 g 天花粉,将上述药品研成粉末,按照每头猪50~100 g进行饲喂,1 次/d,连续饲喂5 d 左右。
养殖户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案,加强饲养管理。每天清扫猪舍的粪尿,定期对墙壁、地面、饲槽、水槽和使用器具进行消毒,注意不要长期选用同一类型的消毒剂,以免产生抗药性。要控制好饲料配比,保证营养的全面,可在饲粮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电解多维、中草药提取物以及矿物质等,有助于提高猪群的免疫能力,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冬季做好保温工作,夏季做好防暑工作,做好通风工作,保持猪舍的干燥、空气的清新。控制好饲养密度,可以避免发生追咬受伤。尽量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降低猪群的易感性。
此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蚊虫叮咬,做好灭蚊灭蝇的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定期对猪舍进行灭蚊灭蝇工作,将猪舍清扫干净,进行封闭后使用高效低毒灭蚊剂进行扑杀。猪粪需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进行生物发酵,同时消灭卵蛆,可以减少其繁殖。进行免疫接种或药物治疗时,要做到一猪一针,避免通过针头进行传播。在使用一些其他手术器械时也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的情况。可以采用一些广谱的驱虫药,如阿维菌素等对其进行防治,但应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及使用次数,减少毒副作用,尤其是妊娠期的母猪要谨慎使用驱虫药。养殖户要每年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对于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或者淘汰,确保猪群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