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娱,张晓彤
(1.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2.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要义之一,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又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是生产力的解放问题,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解放生产力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这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贯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是广大人民普遍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标志。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精彩论述。进入新时代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开拓创新。概括来说,从邓小平理论的最初创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呈现出以下5个方面的历史逻辑。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华大地经历了无数灾难,国民经济屡次陷入停滞瘫痪,人民群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极端困苦的恶劣境况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2)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消除贫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日益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中国人民要实现小康。后来,他又明确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3)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于世纪之交进入小康社会。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4)详见习近平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在此基础上,党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解决温饱到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再从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全社会刮起了“共产风”。然而,人民公社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问题,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民群众始终生活在温饱线上。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此,他设计了国民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他说:“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完全验证了邓小平的伟大构想,在我国沿海地区,通过人们的努力奋斗,部分地区实现了“先富”,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收入节节攀升,不但率先实现了小康,而且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也毫不逊色。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整个中国社会出现了较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形成了发展鸿沟。对于这种情况,邓小平早有预料,“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6)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对此他提出“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7)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敏锐地察觉到,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9)详见习近平著《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1/t20210111_147076.shtml,2021年1月11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详见习近平著《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1/t20210111_147076.shtml,2021年1月11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武装夺取政权到执政建设经济社会。然而,我们党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却相对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经济规律。尤其是在1958 年—1960 年间,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赶英超美”等不切实际的口号,最终造成了对经济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清醒地看到,“现在在世界上我们算贫困的国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属于比较不发达的那部分”(11)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为改变这种局面,他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认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2)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基于此,邓小平反对仅从主观愿望出发领导经济建设,认为应兼顾需要与可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项长期任务,需经较长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更是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13)详见习近平著《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1/t20210111_147076.shtml,2021年1月11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14)详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9/content_5583559.htm,2021年1月29日。。
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的农业国,国民经济体系极不健全。为了建设新中国,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但由于急于求成,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执行中,片面强调了“多快好省”中的“快”,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特别是在高指标中又突出强调钢铁指标和粮食指标,推进粗放式发展,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谈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时,他指出,“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5)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版,第157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更是深刻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我们党的历任总书记都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如江泽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到了新时代,习近平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保护,强调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6)详见《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609/c64094-32126854.html,2021年6月9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参考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整个社会生产和经营管理统一听从由上至下的计划指令,各个生产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从事的生产活动缺乏表达意见的权利。尤其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整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强调“一大二公”,主要财产全部归公社所有,收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和分配,“一平二调”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之风盛行,严重忽视了公社之间、公社内部各高级社之间、社员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使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缺失。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城市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活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7)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发家致富,直接提升了真真切切的幸福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8)详见习近平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载于《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从忽视人民群众意愿、感受和参与到尊重人民群众意愿、首创精神、民主参与和获得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辩证认识和实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