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

2022-06-13 06:19张建武李伟只张艺馨钟晓凤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思政

张建武,李伟只,张艺馨,钟晓凤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510420;2.广东开放大学,广东 广州510091;3.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523830;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545)

“课程思政”源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探索,目的是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专业精湛、信念坚定、思想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详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原载于《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这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之融入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进行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首先,课程思政是对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德育弱化趋势的纠正,研究生教育须改变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德育的现状,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归教育本质;其次,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较大,易被西方意识形态所影响,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程思政能改变学生主观意识深处可能存在的盲目崇洋媚外和非理性全盘推崇西方价值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研究生(2)本文所指研究生均为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为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并探索实践路径,以期为做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由“课程”和“思政”两方面组成,“思政”是目的,“课程”是手段和形式。“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过程中提出的如“政治工作”等概念不断演变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详见陈万柏、张耀灿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关于“课程”的理论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广义上说,课程是所有为达到学校教育目标而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涵盖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狭义上说,课程仅指某一具体的教学科目。从“课”的角度来看,重视对课程内容的构建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即重视对知识、原理、技能的选择,重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可;从“程”的角度来看,重视对课程的整体和分阶段规划,即重视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学界对于“课程”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看法,研究角度也各有不同,但可以认为课程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标进行设计和规划,采用多元学习方式,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体系。施良方指出:“现在众多的课程定义,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而且都隐含着作者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4)详见施良方著《课程定义辨析》,原载于《教育评论》1994年第3期,第47页。从这个意义来说,课程是具有内在教育功能的,因此“课程”可作为一种手段或形式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育人载体,教师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详见高燕著《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3期,第11页。,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出德育元素,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的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解了课程思政的含义,就厘清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具有显性教育的特点,直接发挥着价值导向、行为引领的作用,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极为重要。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是在讲解专业理论、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柔性融合思政元素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课程思政要求课程团队中的每一位任课教师实践好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具备专业科研及实践能力,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德育干预,摒弃在专业课教学中重成绩、轻德行的短视做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健康发展,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改进

在本科教育阶段,辅导员对学生的干预比较全面,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比较成熟,师资较为充足。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科研技能的掌握,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更加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掌握,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价值目标塑造的问题。

2015 年12 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在2016年7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阐释,他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6)详见《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原载于《人民日报》2016年7月9日第1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学”应更加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设计课程目标,突出价值引领。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政治经济学”课程目标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课程目标与以往相比更加突出德育目标。其一,改进后的课程知识与理论目标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全面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历程以及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较之前完善了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二,改进后的课程能力目标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分析中国国情,并且具有比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能力,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其三,改进前的课程目标忽视了价值塑造,改进后增加了价值塑造目标,对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理想信念、爱国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可以说,改进后的课程目标是对原有课程目标的完善和升华,详见表1。

表1 “政治经济学”课程目标改进前后对比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把控教材,严防渗透

教材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直接进入人的思想,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找到能够进入人的思想的可靠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动输入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接纳相结合”(7)详见刘新庚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教材内容直观呈现的是专业知识与理论,但其背后折射的是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政治经济学”课程团队要集体研判,深度分析,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在教材选择上严格把关。

其一,政治经济学教材不只是某一本教材,而是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一系列教材,对于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研究生来说,其教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书目。在教材选用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学生的整体认知,筑牢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防线,达到一门课的“全教材育人”。

其二,优先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引导学生讲政治、有思想、懂学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三,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互评互荐好书活动,让学生互相推荐既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书目,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恪守正确的价值观。要采取客观公正审慎的态度严格筛选,坚决杜绝恶意渗透西方价值观的读物。

(二)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政治经济学”课程除传统的课堂思政方式外,还可积极探索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和实践环节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1.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许多高校均通过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进行线上授课,从而使课程思政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无限延伸,海量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素材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融入资源,线上平台的强大功能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新形势下,可对“政治经济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课前阶段,课程团队可将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如设置“为什么在危机、垄断和失业理论等方面现代学院派经济学要向马克思‘学习’?”等引导性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强大魅力,将课堂前移。学生需要根据课程团队布置的任务清单搜集资料、统计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线上共享,将分析结果发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学情再设计课中授课环节。课中阶段,教师应结合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并可建立专属讨论区进行实时互动,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热情。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坚持基本立场和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交流、交融、交锋等多种方式,对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异样”“异质”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潮进行辩证分析与批判。这样的授课方式带给学生的内化接受效果远胜于正面讲授。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随时回看本次授课全过程,课程团队可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目及资源,让学生深刻体会、巩固所学,使课程思政真正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2.实践环节课程思政。“政治经济学”课程实践分为课内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3 类,其课程思政也可通过这3类途径实现。

其一,课内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课内实践环节以案例教学、讨论辩论为主要内容,案例教学是研究生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一大特色。课程思政可对原有案例进行重新梳理和筛选,结合中国国情,深挖思政元素与案例的结合点,通过系列典型案例进行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完成案例分析,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植入中国优势、中国模式等思政元素。比如在讲贫富分化时,可引入共同富裕的案例。由于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因而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剖析。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可从中国共产党对区域发展的探索角度来阐述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所进行的道路选择;产业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可通过梳理我国产业发展历程,解读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产业政策;劳动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可通过研究我国人口变化趋势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之,通过多角度的案例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其二,科研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科研实践活动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计算机模拟建模与统计,另一种是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科研课题。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长期影响下,以往我国高校的科研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对中国情境的关切。因此,今后“政治经济学”课程团队要更加重视全领域育人,在实践环节要求责任教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科研论坛与学术会议,深刻体会科学研究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意义;还可通过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相关课题研究时,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的必要性。此外,还可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主动坚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主动加强自身道德建设。

其三,社会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研究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还要帮助学生面向社会熟悉并把握国情。“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政。以深圳地区高校为例,可组织学生参观“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展览”,实地感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并提交报告或论文,还可通过一系列社会调查项目,让学生畅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光辉前景。将“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可引导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投身国家建设的志向。

(三)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研究生而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不仅要根据最新的前沿动态有针对性地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堂,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诉求,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达到课程的育人效果。

1.通过案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政治经济学”课程团队如果只是通过强行说教灌输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将案例思政化,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总结,主动增强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如在讲授“货币本质与职能”这一专题时,改进前的案例为“西方货币思想对比研究”,学生对比研究的都是西方的货币思想,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到货币自然观、重商主义,再到古典与新古典的货币理论,最后到货币经济观以及货币理论的新发展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认为西方理论是发达的。对该案例进行思政化设计后可使其变为“中西方货币思想对比研究”,通过查找资料、专读研判,学生们会发现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是最早提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学者,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今至小之邑,常平之蓄不减万缗,使流转于天下,何患钱之不多也。”(8)详见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8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可见早在北宋时期沈括就曾提出过解决“钱荒”问题的办法,即通过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来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的不足。这一观点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提出的货币流通职能还要早600年。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在货币研究方面曾经取得过不凡的成就,学生由此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2.通过讨论教学实现课程思政。“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可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助于实现师生多层次、有广度的思考与互动,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例如,对于“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这一讨论主题,可结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背景下世界各国对疫情防控的举措及成效,将其思政化为“通过各国疫情防控政策及效果,探讨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结合理论研究,采用事实分析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们很容易发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把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了首位,同时也是唯一在疫情期间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大国,中国做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做到的事情,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学生们再通过对比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在疫情期间所能发挥的作用,就会深刻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通过课堂演讲实现课程思政。对于研究生而言,课堂演讲不是简单的即兴发挥,而是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系统展示、课后查漏补缺的系统任务。具体来说,课前学生需要根据演讲主题学习理论、查找资料,课堂上运用PPT 或者报告进行全方位演讲展示,再针对教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课后进行改进。这种教学模式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需注意以下3 点:一是设计演讲主题,融入思政元素。如“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解读党的报告和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再如“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阐释近代中国的衰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只设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自定演讲题目,这种任务驱动型模式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热情,是一种将专业与思政有效结合的方式,同时演讲的准备过程也是深化学生对国情认知的过程。二是教师在学生演讲过程中应善于捕捉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思想,保证学生不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三是在“政治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赋予课堂演讲一定的权重,使其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四)构建多层次课程考核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教学实践中,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全面考查研究生的学业水平和德育水平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的课程考核较为注重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测评,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最后一环是通过构建多层次课程考核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具体建议如表2所示。

表2 “政治经济学”多层次课程考核体系

续表2

四、结语

研究生教育应紧跟时代要求,嵌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政治经济学”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和观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学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研究生“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研究,进一步凸显“政治经济学”的育人效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思政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