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地区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2022-12-18 19:11
学习与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逻辑挑战人类

乔 榛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一、问题的提出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与更大范围的发展趋势相契合,才能取得相对优势和较大成效。在人类社会演进所呈现的重大发展趋势中,凡能抓住其中孕育机会的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同样的,在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凡能抓住国家发展大势所含机遇的地区都获得了发展优势,处于国家发展格局中的领先地位。从国家的角度看,抓住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地区的角度看,抓住国家发展的大势,是地区优先关注的目标。

当今全球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气候变化。(1)世界银行早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即称,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http://news.sohu.com/20121119/n358033657.shtml。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为此,自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第一次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国际社会以及许多国家都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分歧较大到达成共识,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如此大范围地就一个议题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2016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78个缔约方在巴黎签署了一个气候变化协定,确立了控制全球平均气温的长期目标,即将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较前工业化时期的2摄氏度以内,理想水平是1.5摄氏度以内。(2)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18/05-01/8503499.shtml。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性的因素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减排,并最终实现碳中和。对此,国际社会早有行动,1997年,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签署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表达了世界各国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决心。当然,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这样的协定很难得到有效实施。事实上,在《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的不长时间,一些国家退出了《京都议定书》,碳减排目标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推进。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关注,采取碳减排以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决心不断增强,控制气温升高的统一行动日益强化。中国一直都是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积极缔约方,不仅参与了联合国框架公约推动的一系列控制气温的协定达成和实施,而且是牺牲了一定增长速度来为实现控制气温升高目标而积极行动。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第75次大会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为兑现这一庄严承诺,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其中,碳中和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也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唯一出路。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零排放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二氧化碳“排减相抵”的一种状态。早在1997年,碳中和这个概念就被提出,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碳中和也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讨论并进入决策层的视野。在这一基本共识的前提下,碳中和的研究价值日益凸显,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观点。

在研究取向上,主要集中在碳中和的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两个方面。技术手段主要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如何实现碳汇;经济手段主要是建立激励制度来调动国家和企业进行碳减排和碳汇的积极性。就技术手段及技术路径来看,有学者提出,可采用负排放技术来达到碳减排的目标,具体技术包括农林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以及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2]。也有学者提出,提升能源效率是碳排放主要部门——工业部门低碳转型最主要的减排来源,在更多工业部门推广和应用CCS技术来减少碳排放,并预测,2030年后,仅在钢铁和水泥行业推广和应用CCS技术,可贡献22%的减排量[3]。就经济手段及政策措施来看,有学者主张运用税收政策,开征碳税以调节高排放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量,并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启动推出降低碳排放的税收立法,先选择一些高排放行业开征碳税[4]。也有学者主张发展碳交易市场,即用市场的手段达到碳减排目的,助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这一手段虽不能直接减少碳排放量,但能形成一种激励,可引导企业为减碳而积极探索[5]。还有学者提出引入金融手段,完善相关投融资体系,如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健全气候投融资机制安排、推动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强化气候投融资风险管理、完善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6]24-25。

以上研究从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多是基于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提出的,有一定的启发和应用价值。不过,在涉及更深层次的碳中和引发的经济发展逻辑变化的研究比较少,对碳中和目标下将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涉及的也少,而这些问题又比较重要。因此,只有找到碳减排、碳中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根据,才能使碳减排和碳中和变成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动选择。而这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更深层的根据。

二、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发展新逻辑

(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逻辑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一个基本逻辑,即以人为出发点或以人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下,人们为了获得自己生存或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界获得更多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发展逻辑,首先源于人的生存特性。马克思曾就人与动物的区别提出过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指出:“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6]25人们的这种生存特性,使人变成了一个不单单是个人肉体的存在,而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存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7]201-202。因此,决定人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其劳动。劳动是获得生活资料和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正因为人从事劳动来获得生活资料,才赋予人的活动以经济的属性,由人的劳动推动的经济活动便呈现出一个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逻辑。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7]204人类选择这样的发展逻辑,其呈现出的趋势自然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或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从屈服于自然的关系逐步转变到可以控制自然的关系。

如此,人类的经济活动便围绕着如何从自然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更多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生活资料而展开。在这样的经济发展逻辑下,人们首要的追求是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所采取的是以人为出发点或中心的劳动生产力提高方式。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主动的和积极的因素;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对象是劳动要达到的对象物,包括未经人加工的天然物和有劳动赋予其上的加工物,也就是原料。把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并提高三者结合的效率便成为生产力的基本逻辑。

在生产力构成三要素中,劳动或劳动者是主动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被动的要素,也就是说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被人利用的外在物,劳动对象被利用的越多,劳动者获得的就越多,这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劳动资料尽管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8],但它也是增强人类利用和改造劳动对象能力的工具。因此,人类采取的劳动资料越先进,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打破自然平衡的可能性越大。这里便产生一个问题:当在自然平衡的阈值范围内,传统经济发展的逻辑具有无限演绎的可能性;但当自然平衡的阈值被打破,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现了自己的尽头,进一步的发展便是人类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甚至会走向灭亡。在后一种情况下,传统的经济发展逻辑难以继续演绎,建立一种新经济发展逻辑成为人类发展的新目标。这种新发展逻辑的核心仍然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需要确立的是一种全新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逻辑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经济发展逻辑,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中心地位以及与自然相对立的核心内容。这样的逻辑是人类的生存选择导致的结果,它使得人类走上一条不断发展之路,积累起强大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这种惯性发展方式遇到了自然平衡阈值的“天花板”,要求人类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不过,这也遇到一些难题,主要来自人们难以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难以形成新的共同体思维。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以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获得更多物质财富为目标,因此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就人类的共同体思维来说,在人类早期形成过一种共同体,其基础是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单独的个人无法独立生存,只有在一个共同体内借助集体力量才能活下来。这个共同体是把自然界排除在外的,其生存方式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上,并谋求最大程度地从自然获得生存资料。在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中,这种共同体被打破,演绎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对立并从自然获得更多物质资料的发展逻辑。要对这种发展逻辑加以调整,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共同体发展模式,即将自然也纳入共同体之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体,并演绎出新的经济发展逻辑。

在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识越来越强烈,但难以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来达到此目标。碳中和的目标不仅抓住了解决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破坏问题的关键,而且也提供了一条修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逻辑的正确道路。

目前表现出来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集中表现在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人类在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增强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带来的一个结果便是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便形成了一种温室效应,导致人类生存家园的地球气温上升。当地球的气温上升超过了一定温度,会引起地球生态系统运行紊乱,产生一系列极端气候,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何使人类摆脱这样的命运?出路只有解决温室效应问题,核心便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达到一种碳中和的状态。尽管在碳减排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国家之间的博弈,但气候变化的前景使各国变得越来越清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在这样的共识下,接下来的关键问题便是转变已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逻辑,而使这一经济发展逻辑得以实施,首先需要改变过去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人从自然分离的基础上。人独立于自然并面对自然时,便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不过,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经历了一个从敬畏到征服的漫长转变过程。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达到可以打破自然平衡的程度,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时,重新调整与自然的关系便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唯一的出路,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却是一个难题。很显然,人类不可能回到原初的状态,但对人类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试图通过不断升级的技术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必须探索一条新路,达到一个更高层次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在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要明确自然不只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富源之地,而且规定了人类生存的极限。在没有达到该极限的情况下,人类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并不断地去开发自然,还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是,在人类有能力打破自然的平衡并将超越自然提供给人类生存的极限状态时,必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维持自然的平衡来达到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达此目标的关键在于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起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逻辑。这种新的经济发展逻辑要求把人类的经济活动限定在自然平衡的阈值内,也就是把经济发展加入碳中和目标的限制,建立一种碳中和的经济发展逻辑。

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发展逻辑是以碳减排和碳捕获为具体目标并由相关技术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经济发展逻辑并不是要停止发展,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使发展带来的碳排放与通过碳捕获等手段减少的二氧化碳达到一种平衡。这种新的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制度创新,还需要治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碳减排和碳捕获的主要途径。碳减排不是要减少产能,而是采取新能源技术,在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这样的科技探索成为目前科技创新一大主流,从各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来看,新能源技术都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因为本文探讨的是经济发展方式,故不作具体的技术分析。制度创新是调节因实现碳中和引起的利益关系而需要建立的制度。从目前的碳减排和碳中和行动中可以看到,之所以各国和各地区达不成一致的行动,多因在利益关系上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碳减排和发展权的争论,就影响着世界各国在碳减排目标上达成更多的一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制度方面实现一些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从国际层面来看,各国发展不平衡自然会影响到碳减排的统一行动,为此,发达国家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作出更多努力,除完成本国的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外,还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愿望得以实施,关键是技术和资金支持,对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发展中国家也应该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碳减排的行动中寻找切合自己国家实际的有效措施,去达成碳减排目标下的发展。为此,国际社会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引导各国把只追求本国经济增长目标调整到也关注碳减排这一共同目标上来。这种新的制度安排需要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制度的利益激励功能调整到对利益关系的有效调整上来。从国内层面来看,各国内部的不同地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时也难以达成统一的行动,为此,制度创新也是引导各地区努力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必要条件。治理创新是达成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一致行动方案。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也需要各国内部各地区的一致行动,这对治理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全球治理结构以及各国内部的治理结构还难以满足碳减排和碳中和达成一致行动的要求。为此,在国际层面,要创新全球治理结构,建立更加平等的商讨、协调机制,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全球治理机制形成的思想基础。在国内层面,主要是调整现有的治理机制,为更加有效地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而达成统一的行动。

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发展新逻辑建立在人与自然新的关系基础之上,需要有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来演绎该逻辑。这一方面给人类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另一方面考验着人类的智慧,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如果把这种机会和挑战聚焦到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也存在着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挑战问题,并可以形成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三、碳中和目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机会

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因此也须遵循经济发展的新逻辑。如果按照该逻辑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那么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选择这样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间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背景下,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大势密切相关。实现碳中和目标将会演变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各地区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得到发展?地区间的不平衡问题能否在这种新趋势下得以缓解?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此,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碳中和目标给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势带来哪些机会。

抓住经济发展大势蕴含的机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演绎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从而使不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大势下,东北地区借助自身优势抓住国家经济发展大势的机会,站在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不仅使自身得到较快发展,而且也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下,不同地区因获得的“趋势红利”不同呈现出发展的不同态势。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比较好的东北地区尽管在改革开放后也取得经济高增长,但相对速度慢了下来,而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化改革道路并迅速开启对外开放进程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且走在全国的前面,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地区差距因此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演化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即在推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走出一条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说来,就是在实现“双碳目标”下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一新的转型或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一定孕育着新的发展机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是如此,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在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发展将会呈现出与之前的经济发展完全不同的新态势,推动这种新态势演进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要求,自然包含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地区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碳减排和碳中和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经济增长一方面是一个由要素推动和需求拉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基于一定增长空间的拓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的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由自然平衡决定的发展界限,从而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天花板效应”,必须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原有的经济增长空间接近极限,必须开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即在碳减排的过程中构筑一个新的增长空间。目前,碳排放和碳减排成为并行的两个增长空间。碳排放是传统的增长空间,碳减排是新的增长空间。尽管传统的增长空间仍然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但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新的增长空间虽未完全展开,但随着碳减排和碳中和技术不断成熟将开辟出一个越来越大的增长空间。如果我们还过度留恋在传统的增长空间中发展而不去开辟新的增长空间,那么未来路会越走越窄。因此,我国虽然还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坚决地提出“双碳目标”,就是要为我国未来开辟更大的增长空间。开辟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增长空间,关键在于发展相应的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碳捕获及固碳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巨大需求,因此包含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各地区为获得更大的未来增长空间,必须在这些技术开发和运用上下功夫。由于这种新的增长空间与传统的增长空间不同,不再是一个直接可以利用的空间,而是一个需要创造的空间,因此,把握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下新的经济发展趋势蕴含的机会,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制度创新为地区间平衡发展提供了新机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并存的背景下,实现由后一种发展方式向前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政府的干预,也就是必须有新的制度安排来调整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碳汇交易及碳金融就是协调碳排放权而设计的一种制度。最早开展的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分配而创设的一种虚拟交易。该制度是为了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而设计的。发达国家多属碳排放大国,但又难以通过技术降低碳排放量,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指标,为此,发达国家采取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增加碳汇,抵消自己的碳排放,故称其为碳汇交易。随着碳减排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实现碳减排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在碳汇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碳金融,也被称为碳融资和碳物质交易,包括为开发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直接投融资提供的服务、碳排放权交易等金融活动。碳汇交易及碳金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的空间巨大,一方面碳汇交易及碳金融可以为发达地区拓展因碳排放约束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为相对落后地区发挥其优势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供了较大空间。如果国家在碳排放权的安排上向相对落后地区倾斜,那么是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这也为国家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第三,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治理创新给地区发展带来新机遇。无论是碳减排,还是碳中和,都必须有国家发挥强有力的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对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是必要的。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建立的治理结构,目的是在碳减排和碳中和行动中达成一致,并推动传统的经济发展逻辑向碳中和目标下新的经济发展逻辑转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国优势十分明显。如此形成的治理结构有利于促成碳减排和碳中和的一致行动,也有利于在达成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时加入国家的意志。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追求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然而,这在传统的经济发展逻辑下,实现该目标面临较大困难和不少难题。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逻辑,给地区发展特别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如在碳排放权的安排上可以加入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运用国家强而有力的调控能力,使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任何经济发展大势的形成都孕育着许多机会。碳中和目标下新的经济发展逻辑或发展方式自然包含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聚焦地区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逻辑中具有的机会,可以发现,它不仅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会,也给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带来新机会。当然,任何经济发展大势的形成也一定会带来许多新挑战。碳中和目标下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带来许多新挑战。聚焦地区发展和地区间发展差距,其要面对的挑战更多、更大。

四、碳中和目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挑战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对人类社会都会构成一种新挑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逻辑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生产力水平跃迁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生产关系及经济制度的演进中为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而需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赋予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依然是在人的中心地位前提下来探索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改变经济制度及体制。然而,在碳中和目标下的新经济发展逻辑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维持自然平衡阈值不被突破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发展新路径。两相比较,后者的难度更大、困难更多,因此面临的挑战也巨大。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特别是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不仅要为此作出许多努力,而且还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的情况下去完成碳中和的目标,这样的承诺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但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过,面对气候变化的现实,世界没有别的选择,我国也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去迎接由此带来的各种挑战,并义无反顾地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努力。在我国面对的诸多挑战中,地区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挑战是必须要关注的,因为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问题是未来我国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弄清楚实现碳中和目标带给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的挑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前提问题。

实现碳中和需要的技术创新在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包含了很大的挑战。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有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碳减排技术和碳捕获及固碳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开发会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会,也会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首先,碳减排技术创新不仅遵循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体现出技术升级的态势,而且还要对传统能源技术加以替代。这种替代并不是基于经济效率的原因,而是为了减少碳排放,由此可能引起一定的效率损失。这样的一种技术创新路径,需要付出双重代价,一个是技术创新本身需要付出的成本,另一个是替代传统技术引起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推动碳减排技术创新时,各个地区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发达地区虽然有碳减排技术创新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传统能源技术被替代引起较大经济损失的问题,因此形成了比较大的转型成本,也可以说是一种转型的挑战。而不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技术创新相对压力比较小,不愿为此加大投入,但又不愿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因而面临着陷入转型困境的挑战。其次,碳中和目标实现必需的技术创新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碳中和目标下新的经济发展逻辑给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但从技术的层面讲,挑战大于机会,因为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技术需要发达的经济基础,这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要处于劣势,因此,在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有可能使地区间的差距扩大,不利于地区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制度创新,需要以此调节各方利益关系,当然也包括地区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对地区经济发展会产生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后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挑战。其实,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进行的利益调整很大,发达地区在已有技术的增长空间尚存的情况下是不愿自动地推进碳减排和碳中和的,推动发达地区采取碳减排和碳中和的行动必须有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引导。不发达地区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甚至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更是着眼于抓住眼前的发展机会,尽量使本地区经济实现最快的增长,碳减排和碳中和比较难进入其决策的视野,因此也必须由国家战略和政策来推动。面对如此局面,国家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以调节好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首先是对国家战略层面的一种挑战,其次也带来对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在逐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培养起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地位和责任,从而形成了各地区间竞争的经济发展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对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因此形成了地区间相对分割的发展格局。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整体推进,必须实现地区间协调的行动。这对于过去地区间相对分割的发展格局是一种考验,也是一个挑战。碳中和既然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那么必须持续地去推进,并且需要制度创新来解决目前各地区间的这种分割发展问题,因此形成的挑战是巨大的,必须富有智慧地去处理。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治理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形成统一的行动,这是治理创新的出发点。由此出发去构建适应碳中和目标的治理结构,会遇到各地区与国家,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博弈问题。如实现碳中和目标,要实现碳达峰,进一步再实现碳中和。按照“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到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是我国的整体目标,各地区为达成此目标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可能引发地区间的博弈。各地区都想在碳达峰之前获得更多碳排放收益,而将碳减排任务尽量让其他地区去完成。如此很容易陷入所谓的“公地的悲剧”,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的唯一方法是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国家在这种治理中会考虑到整体发展格局,但也会关注到地区平衡发展,因此制定的碳达峰政策会影响到各地区的利益,或对各地区利益进行调整。这给各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机会,也会形成一定的挑战。主要挑战在于:各地区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战略安排,必须调整自己已有的发展路径,当然也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甚至会导致一定的转型阵痛。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应该承担更大碳减排任务,并需要对相对落后地区予以支持;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碳减排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然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最终一定要实现,各地区为协调短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面临的挑战也很多,需要胸怀国家整体利益的格局和协调利益冲突的智慧去解决。

五、结论

碳中和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避免的选择。形成这一选择尽管艰难,但在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普通人都认识到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统一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宣布了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我国也安排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重要举措,关乎世界和人类前途,也关乎我国的发展,特别是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机会,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首先,碳中和目标应该建立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逻辑转变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逻辑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对立并努力去战胜自然和从自然获得更多资源的关系基础上。在传统的经济发展逻辑下,人类实现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但也对自然造成越来越大的破坏,现在已经到了接近自然平衡的阈值,再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将会严重破坏自然系统及其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灾难的后果。因此,必须转变这种经济发展逻辑,构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也就是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各国都应该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并达到更多共识,应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去指导处理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的关系。当聚焦到这种新的经济发展逻辑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既有机会,也面临挑战。

其次,碳中和目标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这种机会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给各地区自身经济发展带来机会;另一个是给地区经济发展平衡带来新的机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这意味着传统发展方式的经济增长空间在缩小,而碳中和目标建立的新的发展方式,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凡能够顺利并尽早地进入这一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便会获得先机,取得更快的增长速度。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制度创新的推动,也需要治理创新的保证,在创新制度和治理中国家一定会关注地区发展的平衡问题,从而制定一些有利于地区发展平衡的政策,为实现地区发展达到新平衡提供机会。

最后,碳中和目标也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在地区发展和地区发展平衡方面主要表现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面临技术上的挑战,无论是碳减排技术,还是碳捕获和固碳技术,都还有一些没有克服的难题。要在这些技术上实现创新并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行性,需要配置更多的资源,从而要面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挑战。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制度和治理创新方面的需求也会给地区发展带来挑战,由于在碳减排方面各地区的利益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首先是对国家的协调能力提出挑战,其次也对各地区处理短期和长期利益、地方与国家利益关系带来挑战。

我国的碳中和目标已经确定,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在国家巨大决心引导下,各地区积极配合下,充分认识碳中和下的经济发展规律,把握机会、迎接挑战,一定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借此也可以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增长的前景。

猜你喜欢
逻辑挑战人类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创新的逻辑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