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景 治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前景光明辽阔,但前路不会平坦。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各民族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坚持各民族当家作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一体多元的民族关系格局,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信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坚决捍卫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全面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民族是由文化的、政治的和心理的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复杂现象”,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传统和长久、稳定政治关联的社会群体[2]312。文化上,这一社会群体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习俗。社会群体内部,通常保持着文化的一致性,而社会群体之间则表现出差异性。文化差异是区分和界定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也造就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政治上,“民族是一群把他们自己当成是一个自然政治共同体的人们”[2]312,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理念。例如,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大一统国家观和中央集权,不搞联邦制,反对民族分裂。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作为国家得以延续发展的政治基础。民族是划分为阶级的,不同阶级及其作为代理人的统治集团具有不同的政治理念,政治统治集团往往引领民族的政治理念,主导民族的政治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族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政治观念。心理上,这一社会群体自我认同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并忠于和竭力维护其合法权益。
民族与国家密切关联,不可分割。人类最初的社会是原始社会,其组织形态是氏族,还没有发展为民族。随着家庭、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出现,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地方就产生了国家。“我国的原始氏族社会经历若干万年的发展,终于分裂为阶级,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及王权的早期形式。”[3]国家最初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对内,国家是政治统治的工具,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利益,负责建立健全军队和行政机关,管理经济和社会活动;“‘国家’有时候指政府机构或权力机器,有时候又指归这种政府或权力所支配的整个社会体系”[4]18。对外,国家负责维护主权独立、安全、处理与他国的关系,即行使“领土权”[4]19。不言而喻,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国家行使权力都会涉及领土上的各个民族,从根本上捍卫各民族的利益和合法权益。当然,国家行使权力,实现生存、发展,也依赖于各民族的支持。国家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较于国家政权更迭、王朝兴衰变化,民族的生存、发展则相对稳定。国家与民族关联模式多样,有的是民族创建国家,有的是国家促成民族,这就形成了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有的是一个民族只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生存活动,有的是多民族聚集生活在一个国家,有的是一个民族在相邻的几个国家生存活动,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相关国家和民族都应尊重这种结果,彼此和平相处、共谋发展。人为地搞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甚至成立跨国家的民族联盟组织以恢复历史上的民族和国家,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如不坚决加以制止,必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和相关国家的安全。
就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而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来理解和界定民族。狭义上的民族,即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习俗,以及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而广义的民族是指,领土内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共同体,即和国家兴衰与共、难以分割的民族。广义的民族,是与国家概念紧密相连的民族,或者说是一个国家范围内各民族的共同体,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法兰西民族”等[5]。狭义的民族是广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社会群体。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民族共同体的责任,维护民族共同体的团结统一也是各民族的义务和神圣职责。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建立在56个民族之上的多民族共同体。与传统的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文化传统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将汉语作为统一的“官方”语言,大力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同时又充分尊重和支持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保留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种多样一体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性、包容性。中华民族在宗教上也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主张各民族都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和外部势力利用宗教干预中国内政。只有这样,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才能得到可靠保障,各宗教组织都能依法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差别,各民族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但也难免发生冲突乃至战争。随着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以及疆域的稳定,民族间局部战争逐步消除,中华民族在曲折的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一过程始终坚守单一制国家传承和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融合中,各民族有分有合,但民族主体没有变,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文化传统没有变。融合中,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疆域虽然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领土相对固定。相对固定的领土又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融合形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载体。
中华民族曾数次建立强大的统一国家,出现了汉唐文明、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创造并发扬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缔造了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到公元13世纪,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相继问世,造福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迟缓,国家力量日益衰弱,中国逐步丧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和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中国本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并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长期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和东西方贸易的中心。随着国力衰退、西方列强威胁加剧,其后的清王朝不得不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840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西方列强的宰割。八国联军攻破京城、火烧圆明园,使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从而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感,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激发了志士仁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孙中山在1894年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领导了辛亥革命[6]。但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华民族意识和精神是伴随着国家危亡而觉醒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险恶的处境使中华民族的危亡意识空前强烈,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各民族高举抗日、民族解放的大旗,团结起来,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更重要的是,在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第一次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唤醒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意识,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历史丰碑,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根本条件。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空前高涨,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志无比坚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发展达到和超越历史上的最好状态、最高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的、纵向的、自我比较的概念,即中华民族恢复到自身发展曾达到的最好状态、最高水平。复兴也是一个横向的、与同一历史时期其他国家、民族相比较的概念,即中华民族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同其他国家、民族相比较,达到历史上的最好状态、最高水平。复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全面的超越,即无论从历史的纵向相比,还是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达到和超越中华民族发展曾经达到的最好状态、最高水平。复兴不是单一的指标,而是综合标准,是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达到和超越历史最好状态、最高水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总体标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概括起来,就是做到民富国强。当前,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许多重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茅,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贸易特别是制造业大国;中国科技创新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中国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充裕的物质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们经济总量较大,但质量还有待提高,高质量发展仍是重中之重。科技创新总体领先,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高精尖产品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一些重要领域还存在被“卡脖子”现象。高端芯片、先进软件、各类发动机的研发还有待加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尽快从经济大国、制造业大国、科技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制造业强国和科技强国,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7]6-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8]。这些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的充裕的物质基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9。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名列世界第二,但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人均方面有所突破,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7]6-7。可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以及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国民素质、健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既包括物质文化生活更加美好,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状况不断改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大都聚集于边远、贫困地区。那里,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经济欠发展,生活艰苦,文化教育滞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既要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平衡发展,也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各民族的共同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正在走向强起来。强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义,也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必要条件。强起来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力量,只有建设起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力量,才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国防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把强军与富国结合起来,把国防建设与发展经济、加强综合国力统一起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因积贫积弱而遭受帝国主义入侵、任人宰割,其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和腐朽没落的官僚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严重削弱了中华民族的生机活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1]但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新老军阀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却干着分裂国家和民族的勾当,造成军阀割据、国家一盘散沙。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坚持反共、反民主和独裁专制,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民主主义革命以新的生命和内涵,创新了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道路,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制度”[9]14。遵循这一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政治基础和根本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削弱这一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失去了保证和根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权利,确保国家治理体现人民的意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通过民主程序产生、任免相关官员,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必须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每个城乡社区依法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健全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倡导和实行广大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广大群众对基层组织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社会各界力量、各民主党派。这就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产生的,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最终形成,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动员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力量,保证新中国的顺利建立,而新中国的成立又把这一制度纳入国家制度体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和发展与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共产党调动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治国理政的根本政策。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专门组织机构,是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作用,提高各级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建言资政。
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任务和阶级阶层关系,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重要经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统战方向和格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照顾同盟者的合理利益和诉求,充分调动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宗教依法、健康、有序、向善发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正确处理国家与少数民族关系、保证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一制度为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一制度也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既要不断加强具体规范,强化防止分裂主义的制度和法律,还要坚决防止把民族问题简化为一般性政策问题。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某个民族的复兴,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实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要促进每个民族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国家与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国家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相辅相成,处理好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也是国家的责任。国家需要建立健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方针政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1]。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生存发展,克服大自然带来的困难,共同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共同建立和发展了不朽的中华文明;共同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捍卫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中央政权;共同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赢得世界各民族的赞扬和尊重。中华民族也曾经历苦难和衰败,陷入四分五裂,被外部势力侵凌,但最终通过艰苦奋斗,获得解放,从站起来 、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11]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为了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如果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相互敌对,那么经济就难以发展,人民生活就难以改善,最终遭受苦难的还是各族人民群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和抵御各种分裂主义的思想武装,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中华民族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伟大复兴。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相互认同、相互帮助、紧密团结的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形成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兴盛的可靠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各民族都创造了自身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度凝聚。为此,各民族既要坚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尊重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一体多元的民族关系格局。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唯一的共同体,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尊重各民族的合法地位,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国各民族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差异性体现了各民族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财富,而不是彼此隔离的导因,更不是搞民族分裂的理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大力弘扬各民族的共同性,又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并从差异性文明中吸收有益的成果,促进和丰富共同性文明,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民族都与国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就是中国的民族。同样,民族因素也与区域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多都生活在边远地区,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区域发展和民族繁荣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不断加强彼此交流交融,牢固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不少的阻力和困难。民族分裂势力和各种敌对势力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某些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威胁、对其霸权主义的挑战,他们必然处心积虑对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造障碍。除了传统的安全威胁外,某些西方国家还会利用民族、宗教、民主、人权、主权等问题妖魔化中国。他们造谣污蔑、无中生有、黑白颠倒,肆无忌惮地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他们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随意无理制裁中国,以遏制、阻止中国的发展。他们把中国政府支持新疆发展经济、进行人员培训,污蔑为搞种族灭绝,并根据这种莫须有的罪名禁止进口新疆的棉花等产品,并对新疆的党政干部进行制裁。他们恶毒攻击中国政府依法管理香港,按照国家安全法维护香港社会治安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的举措,无理进行制裁,其目的就是搞乱香港、煽动香港的独立,以便利用香港问题遏制中国、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们侍机干预台湾事务,直接或间接支持“台独”势力和“台独”行径,以破坏两岸统一大业。他们采取内外勾结的办法,支持中国内部分裂分子,包括疆独分子、藏独分子、港独分子、台独分子,搞分裂活动,制造社会混乱,力图在国际上孤立中国。为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8]。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是维护民族团结、防止民族分裂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坚持平等相待是建立和谐共生民族关系的可靠保证。相互支持、友好合作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石。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针政策,推动各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合作、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必须坚决反对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图谋分裂国家和民族,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坚决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扫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切障碍。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新疆的发展、繁荣、稳定、安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新疆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多民族共同生活一个地区的现象,也存在一个民族生活在几个地区乃至几个国家的现象。国内外分裂势力就是利用这种现象,制造民族分裂理论,策划民族分裂活动,建立和发展跨国分裂组织。与此相联系的宗教极端势力、各种恐怖主义活动,一度十分猖狂,严重影响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全、人民安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治疆工作总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全稳定,文化繁荣兴旺,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多年没有出现,分离国家的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1]台湾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产生的,是由于某些西方大国支持勾结台独势力千方百计阻挠而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统一问题。“‘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严重隐患。”[1]某些西方大国一直把台湾问题当作遏制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筹码。而“台独”势力一直把美国和西方大国当作谋独的靠山,“台独”分裂势力“倚美谋独”,美国“以台制华”,是当前台湾问题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危机,这就决定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台湾问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靠保证,而台湾问题的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将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是有耐心的,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12]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装和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确保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稳步、高质量实现。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光辉大道。辛亥革命曾提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未能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弘扬十月革命精神,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党建军思想,并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革命胜利,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针,建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立并不断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民生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这条光辉大道,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确保中华民族最终实现全面复兴。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8]。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先锋队,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和生机活力,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远大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密切联系群众,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因此,党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产党具有严密的组织、铁的纪律,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党是一支有组织的坚强部队,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廉政勤政,执政为民,坚决反对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干部培养制度,通过这套制度,不断加强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促使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才,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