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视域下喜剧电影致笑机制研究
——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为例

2022-12-18 15:32:02袁思宇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互文黑帮互文性

袁思宇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由魏翔、马丽、陈明昊等主演的喜剧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2022年春节里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笑果”。喜剧往往是要引人发笑的,无论是周星驰的电影还是“开心麻花”系列喜剧片,都能让观众暂时忘掉生活的烦恼笑着走出影院,还能让观众笑过之后更深切地感到滑稽背后潜藏的痛苦,带着沉思走出影院。即使人们难以用简洁的语言定义究竟什么是喜剧,但归根结底从技巧上讲,可以寻找到如何才能引起观众一瞬间致笑的相似规律[1]。《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的笑点充斥着很多令人感到熟悉的元素,观众从影片中能够寻找到一些与回忆相关的内容,使这部电影与观影者本身的经历可以产生一些情感共鸣,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电影的互文性。

最初,互文性是隶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批评理论范畴中,而互文性学说则是形成在西方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中的一种文本性学说,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综合了巴赫金的对话分析和索绪尔的符号学说之后于1960年首次提出。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内容或思想精神的吸收与转化”。在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文本都可以被认定为一个互文。因此,不难发现的是在每一个人们所接触的新文本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

后现代主义思潮红极一时,由此产生大量的影片戏仿和拼贴现象,使影片互文性表达成为创作者与市场之间的新潮流。首先,《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除了片名与1994年吕克·贝松导演的经典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互文,其互文性质主要体现在对经典电影片段的模仿或刻意嘲弄,最为关键是叙事线索上与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黑帮喜剧故事《魔幻时刻》的互文。其次,《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出现了多个致敬式镜头,如轿车内的场景同《教父》互文、魏翔雨中独舞同《雨中曲》互文等,这些对于经典电影存在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场景中的多重元素的挪用,显而易见地为《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带来了非常浓郁的迷影魅力。

1 结构的翻拍——多重信息错位

就影片类型与故事架构而言,由日本导演三谷幸喜创作完成的经典黑帮喜剧电影《魔幻时刻》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改编式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2008年《魔幻时刻》在日本上映,诙谐轻快又戏谑荒诞的剧情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魔幻时刻》主要讲述的是女主角麻理小姐身为黑帮老大的情人,却与黑帮成员备后有染,黑帮老大发现后想除掉两人。为了逃跑,备后谎称自己认识黑帮老大畏惧的“影子杀手”德拉富坚,受到拍摄电影的剧组启发,决定找龙套演员村田大树假扮杀手德拉富坚。在备后的骗局里,扮演杀手的龙套演员村田大树倾情投入演出,以为自己参与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史诗级电影创作,而在备后的周旋下黑帮势力被巧妙地蒙在鼓里。整个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谎言相互制衡,并通过这种信息的错位来营造影片中的紧张气氛以及濒临穿帮又有惊无险的喜剧笑点[2]。

同样也是有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在改编后的中国版电影中,人物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大明星米兰和她的导演弟弟米勒拍的电影赔了,投资方黑帮老大哈维倾心于米兰,以巨额的损失威胁米兰嫁给他,米兰抵死反抗之际,决定利用令哈维闻风丧胆的杀手卡尔打破死局。一个以演艺为毕生最高追求的九流龙套魏成功被米勒雇佣并扮演杀手卡尔拍摄黑帮片,从而欺骗真正的黑帮老大,成为故事中喜剧性矛盾的主要建构手法。在中国版的故事里,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依靠三重错位:第一重,龙套演员魏成功认为自己终于遇见了演艺生涯里的伯乐,扮演一个名叫卡尔的杀手从而进行着夸张的表演,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一场戏中戏中,面对的就是真正的黑帮大佬,玩弄的都是真枪实弹;第二重,黑帮大佬与部下相信了魏成功是真正的杀手卡尔,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小心将其招揽;第三重,拥有着导演身份的米勒,周旋在前面两重的谎言中,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将破未破的骗局。在这三重错位中,米勒通过亲切地称呼魏成功假扮的杀手卡尔为“卡”在几方势力中周旋,一旦局面出现危机,有败露的风险,米勒就会以导演的身份喊“咔”(指代英文的cut,表暂停的意思,常用在电影拍摄中导演要求暂停拍摄或是这一小节拍摄完成时),让魏成功扮演的杀手卡尔停止下一步动作,自己出面周旋两边欺骗。在黑帮成员来看,“咔”是导演米勒给杀手卡尔取的昵称“卡”,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假杀手卡尔与导演米勒关系十分亲昵。而“卡”和“咔”这两个词在拍摄电影的语境下,也产生了指涉趣味。

从叙述结构和某些喜剧元素上来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笑点最核心的结构要素——多重信息错位完全借鉴自《魔幻时刻》,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在结构上《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与《魔幻时刻》产生了有趣的互文。而在处理具体人物关系和故事开展的动因与结局时,《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完全做到了改编的本土化,是一个符合中国观众故事审美和思维逻辑的再创作,在一些语境下融入的喜剧梗是属于创作者和中国观众所能接受的共同语言情境,而没有生硬照搬独属于三谷幸喜强烈个人风格的文化符号。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成功地完成了跨国界的文本变奏。

2 情节的引用——拼贴、戏仿与致敬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有关互文性的相关论述,对影视理论研究家、英国学者帕特里克·富尔赖在有关影视互文性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3]。电影互文性关系在帕特里克·富尔赖的研究中被明确划分为4种表现形式,拼凑形式就是其中之一,是指创作者处于某种目的将组成电影的某些部分和其具有某种程度相关性的可能元素混合。而观众在欣赏电影,完成导演创作意图解码的过程中,为了赋予影片某种含义,观众可能会选择寻找有相似性的内容电影(同类型片)或者是影片导演的其他作品等文本来帮助理解或者完成观影中对于影片完整意义的构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影视文本创作中应用此种互文手法,有时是对经典桥段中的多重经典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或者是直接将某些经典段落植入新的电影创作中,来达到互文叙事的“笑果”。“迷影”电影是最为大众所熟知,将互文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影片,整个影片体现了创作者对经典作品和导演的致敬。创作者会选择对自己喜爱的传统作品进行解构,因此观众在此类电影中可以看见大量经典电影的符号。通过互文,新影片形成了与前文本的对话关系,而审美主体在观赏过程里发出笑声,亦是参与了新文本与前文本的互动。因此,在喜剧创作中,戏仿与拼贴也属于制造笑点的互文手法。在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观众能看到很多由“致敬梗”产生的笑点。

影片中,魏成功在车内旁若无人的表演,其中一句台词内容、语音语调、装扮以及抱了一只白猫则致敬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年执导的电影《教父》里的教父维托·柯里昂。这个情节互文的原文本《教父》是一个经典电影,教父柯里昂充满威严,他的严肃感与崇高性已经深深烙印在大众的心里。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通过魏成功摘掉假发昏昏欲睡等戏谑且与装扮不协调的动作,瞬间改变了教父扮相赋予他此时此刻的神圣性,急速心理落差给观众带来了难以名状的刺激与快感。经典的扮相和语音语调,使观众很容易唤起对原文的回忆,而接下来魏成功搞怪的举动则又与原文柯里昂教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仿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滑稽与可笑的效果。

影片中魏成功和米兰共舞时,两人之间的距离和氛围显得十分暧昧,这一幕则是在致敬《喜剧之王》中周星驰和张柏芝的经典片段。两人拥抱着旋转,与《喜剧之王》的情节形成互文,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误导的逻辑,以为米兰突然被魏成功的演技与气质所吸引),下一个镜头是米兰的面部近景镜头中表情突然变成了嫌弃和无语。这是一个对于米兰内心真实想法的镜头刻画,展现了她对于魏成功夸张演技中油腻感的嫌弃,以及此时此刻陪他“演戏”的不耐烦。蒙太奇的剪切让观众感到剧情的走向和所期待的毫不相干,于是期待突然消失。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4],通俗而言,人们可能觉得喜剧性产生于某种中断和落差中,这是由于人的心里原本处在紧张状态所引起的后果。而通常情况下,当观众处在第一条逻辑线上(依靠《喜剧之王》原有情节中柳飘飘和尹天仇的感情发展所产生的推断)无法前进时,便产生了期待,而喜剧通常又会在这里给出新的元素,从而使得第二条线索的逻辑被打通,而这种刹那间顿悟的感觉能够逗笑观者。

这些经典电影中人物形象或者人物动作的复现,让受众获得解码的快感,也通过对原文中多重元素“反常”或“僵化”式戏仿来制造笑点。从以上分析来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通过使经典影片元素复制到新的影片中来进行二次创造,运用了大量调侃、戏拟及刻意嘲弄等解构手段,完成了对原文严肃与幽默界限的消解,为观众开辟了全新的娱乐思维途径。

3 形象的“丑化”——基于原文的落差感

在这个电影井喷式产出的时代,以市场营销为核心的宣发工作似乎比电影内容生产本身还值得引起创作团队的重视。片名则是影片如何能够杀出重围的重要一环,也是观众首先关心的电影要素,一个好的片名往往会激起观众强烈的观影欲。因此,近些年出现了一种“蹭”大IP的电影片名创作现象。例如,由迪丽热巴与张云龙主演的电影《傲娇与偏见》无疑会让人联想到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这样的互文会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有助于影片从一众电影中脱颖而出。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很明显也采用了这种市场营销手法,在片名上形成了对于《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互文。

《这个杀手不太冷》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片名的戏仿对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观众其实是进行了一个观影前(购票时)心理预期上的交代。更有趣的是,创作团队甚至借用“迷影”对于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杀手莱昂的文化认知,完成了对于本片杀手“卡尔”一部分的人物塑造。影片在开场就设计了真正的杀手卡尔头盔太小、抬手举枪衣服裂开等出糗的情节,与观众原有印象中专业、冷酷的杀手莱昂形成巨大反差,使卡尔举动显得更加滑稽,奠定全片的喜剧风格。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中,由魏成功扮演的假杀手卡尔,更是彻底颠覆了杀手这一形象。

男主角人物性格具有小丑和天才的两面性。就像电影中男主角首次出场时演绎那样,魏成功看起来既没天分也不聪明,当他擅自加戏、遭人羞辱却还不自知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一个小丑。编剧往往会通过对人物角色的设定,让观众时刻处于一种观看一些不如自己优越的人的体验中。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从人物设定上分析不难看出,男主角属于“丑角”,性格固执、天真、不切实际,身为演员却演技浮夸,人物本身有着许多缺陷,所以普通观众在观影时,很轻易就能通过他因为对于演戏过分执着造成的出丑或窘态形成优越感而发笑。

4 喜剧创作的互文性发展趋势

在创作喜剧作品的过程中,戏仿往往是创作者常用到的艺术手法,以此来达到夸张和讽刺效果的目的,因此戏仿也成为喜剧创作重要的互文手法之一[5]。近年来,在中国的影视创作中,最经典的戏仿作品莫过于周星驰导演的《大话西游》系列,该片直接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选取出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等角色,颠覆了西天取经备受磨难的原著精神和清心寡欲模式下的人物关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无厘头爱情喜剧[6]。值得注意的是,互文手法的运用应同电影故事剧情高度结合,而不是对影片语言的生搬硬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也步入了激烈竞争的新时代,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包括电影叙事。通常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流水线上拷贝出来的工业电影。近几年,在互文性趋势下好莱坞诞生了许多相关电影,如《冰雪奇缘》《美国队长》。同时,互文性也让皮克斯动画影片的大量生产和再生产有了可能性,为全球市场和广大观众留下了许多赞誉度很高的动画电影,如《寻梦环游记》《飞屋环游记》《青春变形记》。这些影片无一不是追寻与成长的主题类型,市场与观众都百看不厌。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成功是互文性趋势下国产电影创作的体现。文本互文性运作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互文的应用很大程度可以实现迎合观众、实现商业上的成功的目的,因此这越来越成为喜剧创作的大趋势。电影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唯有不断探求精神与框架并存,并赋予它不依赖任何以往成功影片的独特含义,方可更有效地阻止影片创作成为简单的符号拼贴[7]。欣赏电影就是观者和电影文本之间的对话,互文性的真正产生是在观众与电影文本对话的一瞬间。这种电影创作的互文性应用,尤其是喜剧电影中“梗”的设计,既需要符合定位受众的生活感知逻辑,也要确保特定文化背景浸润下观者能够顺利解码,如此才能不断地涌现出符合目标受众和市场需求的影片。

猜你喜欢
互文黑帮互文性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 08:40:34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柏林公布黑帮报告
环球时报(2020-12-25)2020-12-25 04:17:09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马警方:当地华人黑帮最多
环球时报(2018-03-12)2018-03-12 05:13:32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当代修辞学(2011年3期)2011-01-23 06: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