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悟强 卿力东 于晓明
(1.南昌市新建区中医院内科,江西 南昌 330100;2.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南昌 330006)
言语障碍是临床上常见且治疗困难的一类症状,经常见于中风急性期和后遗症期[1-3],也可见于痿病、虚劳等多种疾病的终末期。构音障碍和失语是言语障碍的常见形式,二者症状类似,但病机和治疗有区别。笔者在查阅中医古代文献对言语障碍的论述的基础上[4-7],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言语的内容形成于心脑,言语的表达则需在心脑神明的调控之下,由肺、舌、齿、唇、鼻、喉等发音器官及相关肌肉协作完成,其病机与五脏相关,现介绍如下。
古代医家对言语障碍的病名并不统一,一般称为“失喑”“舌喑”“语言謇涩”等[8-10]。如《备急千金要方》[11]记载:“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医碥》[12]曰:“一曰舌喑,乃舌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咙声音如故也”。《冯氏锦囊秘录》[13]曰:“舌喑者,中风而舌不转运,舌强不能言是也”。纵观历代文献,我们发现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中风可以导致语言障碍,但并不区分构音障碍与失语,一般都认为二者是同一症状,因此在病机认识及治疗上也并未将二者区别开来。
脑为神明之府,人的所闻、所见、所想最终均汇聚于脑,而将所思的内容表达出来就需要语言,言为心声,语言需经过神思而发出。因此语言的内容最先形成于心脑。《灵枢·忧恚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物理之性,中空则成气柱,气振则能鸣,管器乐具,即是如此,人同此理,肺脏中空有窍,内充清气,气机上迫于喉则发出声音,其中又有鼻旁窦的发音共鸣,会厌的开合,舌的运动调节,唇齿的协助以及相关肌肉的配合等,从而形成不同声音,由此可见,脑、心、肺、舌、咽喉、肌肉任何一部分出现损害均可出现言语障碍。
言语形成于心脑,人体声音的发出需以阳气为动力,心脑神明能驭气,肺为气之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肝能梳理气机,故声音的和调流畅需五脏密切配合。
3.1 言语与心脑神明 言语的表达交流,需神思调控而发出。神有元神和识神之分,《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中提出:“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脑藏元神,心主识神,神驭气机,散动觉之气于筋骨肌肉,使发音器官运动,方能形成言语。然婴儿幼龄,却只能嘤嘤哭啼,牙牙学语,不能言语交流,何故?两精相搏之元神虽具,而识神尚浅故也。人至壮年,言语有度,哲思风趣,则是思虑日深,识神任物渐趋丰富故也。心主通明,心神以清明为要,不容邪侵。脑为诸阳之首,元神之所居,清灵之脏,位高气清,不容邪犯。邪扰神明,心不能任物,则形成昏迷谵语、失读失写,不能理解言语和命名事物等失语症状,元神受扰,神失驭气,不能散动觉之气于筋骨肌肉,则形成语言謇塞、构音障碍。另外,心与舌的经络相连,心经的病变可以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备急千金要方·风懿》曰:“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神明被扰导致的言语障碍,临床论治仍旧从心论治,如解语丹中配伍远志、石菖蒲入心之药启利心窍以治疗中风后遗症之语言謇塞,又如安宫牛黄丸治疗热闭心包之神昏谵语,配以辛温开心窍之麝香以醒神回苏,虽然论治皆是从心,但分析病变在心在脑的不同,对构建中医脑藏论治体系仍具有重要意义。
3.2 言语与肺 肺中清气上迫于喉则能鸣,宣发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肺气之清肃宣降与发声强弱有密切关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4]曰:“肺气入心则能言”。肺病导致发声异常可以包括2种情况,一种是“金实不鸣”,当外邪袭肺导致肺失宣肃,或肺内蕴热、痰塞肺窍均可导致咽喉发音异常。《灵枢·忧恚无言》曰:“寒风客于厌,则厌不能发……故无音”。另一种是“金破不鸣”,当肺病日久,肺气受损,或者火刑肺金均可导致金破不鸣。
3.3 言语与肝 肝主疏泄气机,肝气调和,言语才能清晰流利,不急不慢、肝气疏泄不及,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则易少语不言,甚则错语、语言颠倒、肝气郁结日久,或疏泄太过,以致亢逆化火,则易言语失度,快言快语,不能潜意涵藏。此外,肝与舌的灵活运动相关,舌体能够灵活与经筋的功能正常相关。筋司于肝,肝的经筋也直接连于舌本,因此肝经的病变则可引起舌体运动异常。当肝肾阴虚导致肝风内动时可以导致舌体活动异常,或为舌颤或为舌强,均可导致语言不清。当肝内精血不足时引起经筋失养,也可导致舌萎而不用。《灵枢·经脉》曰:“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
3.4 言语与脾 肺脏中空而鸣,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土能生金,中气十足,声音才能洪亮有力,肺气之虚损,临床多采用培土生金治法,中气之变,亦可引起声音之变,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再者,脾主肌肉。舌、咽喉等发音器官均由肌肉组成,因此当脾胃病变引起气血生化乏源,可以导致包括舌肌在内的发音器官肌肉失去濡养,进而出现萎软无力,也可导致发音异常。《四圣心源·舌病》[15]曰:“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另外,脾的经络也与舌相连,《灵枢·经脉》记载脾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如痰湿困脾,痰湿阻滞脾的经络也可导致舌体无力。
3.5 言语与肾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肾气虚损,则声音便会偏于浮浅无力。《仁斋直指方论·声音》[16]曰:“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户,肾为声音之根”。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气,另外肾脉也与舌相连,《灵枢·经脉》中记载肾脉“循喉咙,挟舌本”,因此肾精亏虚可以导致舌萎不能言。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7]中曰:“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主张用地黄饮子治疗肾虚引起的语言不出、足废不用。
3.6 五脏与五声 中医学认为,五脏与五音、五声相对应,呼声长而属肝,笑声燥而属心,歌声浊而属脾,哭声响而属肺,呻声清而属肾。五脏有疾,五声随之而变,肝病则呼声急,心病则笑声壮,脾病则歌声慢,肺病则苦声悲伤,肾病则呻吟低沉。声的不同韵律组合则成为音,五音之中,角音属肝,由舌尖内缩发出,和缓而调畅,徵音属心,由舌点唇发出,抑扬咏越,宫音属脾,从喉中发出,沉浊浑厚,商音属金,张腭从口中发出,铿锵清肃,羽音属肾,撮口从唇发出,柔细尖利。五脏有病,五音亦会随之改变,肾阳虚损,形寒战栗,言语声音偏于羽音,肺病喘息,言语声音偏于商音,脾病泄泻,气虚乏力,发音则偏于宫音,心病神昏舌强,发音则偏于徵音,肝风内动,舌卷蜷缩,发音则多偏于角音。
构音障碍是指可以在脑内形成正常的语言,但因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或肌肉不协调,导致语言发音不清或声音断续。构音障碍多见于中风,部分痿病患者后期也可出现。构音障碍的病位在于肌肉与经筋,病变的脏腑与脾、肝、肾相关。脾胃亏虚可引起气血不足,舌肌和咽喉等部位肌肉失于濡养可以导致舌萎不用。舌的经筋司于肝,肝风内动或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舌强不语或舌萎不用。肾精亏虚,先天不足也可导致舌萎不用。治疗构音障碍因根据病机的不同采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柔肝息风等法。
失语是指患者的发音器官正常,但因脑损害导致语言内容形成和理解出现异常,常表现为言语断续不流利、命名不能、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等。失语一般只见于中风,病机为痰浊和瘀血阻滞脑络,神机受损,导致语言不能形成或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失语的病位在脑,与心相关。治疗失语应予醒脑开窍、宁心安神配合化痰通络等治疗原则,可选用脑心清等药物。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言语的形成和表达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构音障碍和失语是2种常见的言语障碍,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病位和病机上的不同。临床上对于构音障碍和失语应仔细鉴别,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