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芸吉 郑傲
近年来,国内优秀现实题材电影“爆款”迭出,无论是社会热点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还是关注校园问题的《少年的你》,以及小人物逆袭人生创造奇迹的《奇迹·笨小孩》,都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与好评。电影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肩负着更高的期待。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电影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现实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策引领电影事业发展,2021年国家陆续出台电影领域相关政策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等文件为电影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努力实现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的电影的发展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发展经历了跨传统媒体、全媒体,进入融媒体时代。“融”指媒体融合与媒介融合,既指增数提质的多资源平台,也指多功能一体化的质性变迁。[2]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众正处于高度信息化、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与便捷的环境中,人们习惯通过融媒体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融媒体时代,面对新技术、新观众,现实题材电影如何凝聚力量、挖掘潜力,实现现实主义精神表达,与观众共情共鸣成为亟待解决的新命题。本文从现实题材电影的定义及发展史方面进行阐述,采用案例和文献分析方法研究融媒体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新拓展并引出思考,以期为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提供参考。
现实题材电影、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这几个概念比较难以区分,常常容易混淆。现实题材电影在学术上尚未有明确的界定,现实题材电影不等同于现实主义电影,现实题材电影是以题材划分的电影类型,从创作题材的角度出发,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展示生活原本面貌和揭示生活为目的,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文本,在此基础上对故事进行改编或深化。“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精神的观照与表达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并不局限于电影的题材和类型等内容,以现实题材电影为主,同时也存在于其他题材电影。皇甫宜川认为:《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是现实题材影片,这些影片一定是有现实主义态度的,但却不一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3]在不同学者对具体电影的读解与分析中,往往会在“现实主义”前面加入不同的特定定语与修饰语。比如,温暖现实主义、积极现实主义(饶曙光)、参与式现实主义(李道新)等等。
现实题材电影作为记录时代更迭与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始终贯穿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系。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受电影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现实题材电影在内容真实性上大打折扣。21世纪以来,现实题材电影重新关注生活的细节并逐渐类型化与商业化。现实题材电影在经历多年的市场冷落后,在2018年、2019年迎来创作高峰并赢得市场认可与观众口碑,现实题材电影又重回了大众视野。《奇迹·笨小孩》作为中宣部国家电影总局2021年重点电影项目和2021年重点建党百年献礼片,于2022年2月在院线上映,票房突破13亿元。作为一部讲述小人物逆袭人生创造奇迹与幸福的电影,歌颂了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不畏艰难、追求幸福的普通人。融媒体时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方向逐渐立足于观众的需求,打破固有电影创作思维模式,在电影创作中融入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采用多主题、非线性等叙事方式,故事片段化、碎片化等思考方式,让现实题材电影冲出了票房困境,逐渐迎来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呈“加速跑”和“年轻态”趋势并不断提质增效。
从近年来电影市场中出现的一批优秀现实题材影片中可以看到,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大多数影片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融媒体时代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创作类型方面具有新变化。创作理念面向大众化、商业化与娱乐化;创作手法趋向人物塑造群像化、叙事方式创新性;创作类型在于题材创新,创作方式“类型化”发展。浅析融媒时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有助于为现实电影题材创作之路提供依据、推动我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融媒体时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理念面向“大众化”,现实题材电影融入娱乐化与商业化的元素,同时注重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呈现出新的面貌。首先在内容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电影在创作时取材于普通民众最朴素的生活状态,立足于现实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现实题材电影正逐渐向大众靠近,主体表达上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体现在贴近大众生活的普通小人物命运的书写上。如影片《少年的你》《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奇迹·笨小孩》等。《奇迹·笨小孩》用小人物叙事的逻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群像,以小见大,关注小人物在时代前进过程中的悲欢离合,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小人物群像。他们借助深圳这座沸腾的城市,凭着奋斗和不服输的精神冲破人生的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融媒体时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创作理念上更加注重融合商业化元素。同时网络资本进入电影行业参与创作出现了网络电影这种新形式。如阿里巴巴影业投资的《我不是药神》,腾讯影业投资的《无名之辈》等。在角色挑选方面优先考虑“明星效应”,同时依靠口碑传播,通过线上线下全媒体传播等形式进行宣发。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在拍摄期间就开通了官方微博上传拍摄片花;宣发期间,制片方与音乐媒体合作推出《药神之歌》等歌曲,同时组织电影观众互动,在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与网民交流;发行期间,制片方联合淘票票、时光网等APP开展电影票预售打折等营销活动。《奇迹·笨小孩》主角由当红小生易烊千玺担任主演,这让影片一开始就自带流量与关注度。在电影放映期间,通过融媒体平台传播关于电影的热点话题,制造话题占据微博热搜、抖音热搜,引起观众更多的讨论,让话题热度不断上升,提高影响力使电影持续被观众关注。
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上具有娱乐化创作理念,将娱乐与写实融合,幽默风趣地反应社会真实。如影片《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立足于现实,其娱乐功能让现实题材变得更加灵动。《我不是药神》中徐峥塑造出的程勇具有幽默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心一笑,感受到人物与情节的真实,拉近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无名之辈》的悍匪因性格而形成的幽默感,塑造了更贴近于生活化的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魅力,最终也达到娱乐功能的体现。《奇迹·笨小孩》中喜剧演员许君聪所饰演的工人张超,这一人物形象承载着社会现实中某一特殊群体的幽默化的功能。
中国现实题材电影试图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现实题材的内核是现实主义态度与精神,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于处理好电影的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现实题材在不脱离“本”的情况下,改变表达形式,减少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创作,注重构建符合大众心理的影片,主题选择上能引起共鸣,触及社会痛点,使电影结局引发观众不断思考,提高了电影的艺术性。《奇迹·笨小孩》记录了21世纪以来以景浩为代表的普通人在大城市中沉浮,尽显人世间的温暖,通过艰苦奋斗追求幸福从而创造奇迹的创业历程。影片既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更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主义商业化、类型化的美学创新。
融媒体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于底层人物的塑造上群像化趋势比较明显,通过对群像人物的不同呈现,体现出“这一类”人物的表现特征。一方面是电影故事的主体不只局限于一个人,而是由多人共同发力,增加叙事张力,扩大叙事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反映群像人物的现实困顿,群像代表了“某类群体”或者说边缘群体,以此群体反映出社会中的根本问题与症结所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中,通常也是围绕主要人物进行“圆形人物”式的多维的、立体的创作,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奇迹·笨小孩》以圆形人物为主来呈现边缘人物,即使是配角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和时代特征,展现出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形象,奇迹小分队中每一个人具有的强烈的反抗命运精神表现出多面形象:听觉障碍的单亲妈妈汪春梅勤劳朴实、善良;会修表的残疾老兵钟伯乐观、善良;曾是网瘾青年的刘恒志、张超知情达理、幽默风趣等,给观众带来震撼心灵的观影感受。
受融媒体时代的影响,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更加重视电影口碑、用户需求与电影体验,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叙事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常采用碎片式、将不同故事衔接到一起的片段化叙事结构,以及采用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主角与彼此配角的去中心化的叙事结构,将多线索叙事广泛地应用在现实题材电影里,通过多条线索交叉结构来增加故事的叙事性,让观众的思维跟随影片剧情起伏跳跃,使电影的戏剧性增加。《奇迹·笨小孩》中现实生活经验的传奇叙事也呈现了去中心化、主体个人化的特征:作为主角景浩的身边人,“奇迹小队”从不同方面对景浩形象的典型性起到烘托作用:妹妹景彤心疼和关心兄长;梁永诚热情厚道;汪春梅身残志坚;赵振昌讲求实际;队长马越在粗犷、豪气;助理李平胆小怕事、鼠目寸光等等。影片将叙事焦点落在底层人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上。影片通过搭建标准叙事结构与融合多元类型元素来增加影片的戏剧张力,提升观影感受。[4]
现实题材电影尝试与类型化融合,寻求其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在题材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实题材电影的题材也更加丰富,近几年关注社会严峻现实问题的校园霸凌题材、打拐题材、空难等新题材影片不断涌现。如《悲伤逆流成河》和《少年的你》都聚焦校园霸凌事件,《中国机长》也作为21世纪后唯一一部空难题材电影呈现。电影《奇迹·笨小孩》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巧妙地选择在时代的新旧转变之间寻找埋藏在高楼大厦之下更接近平民的小人物故事。影片聚焦高速发展的深圳,这里不仅生活着上流社会的都市精英,更有着无数在冰冷的钢筋水泥夹缝下求生存的普通人。影片时长106分钟,通过九个时段形成以一连串危机及其化解为核心的传奇式叙事构造,让主人公逐一展示其化解危机的卓越能力和超凡的英雄品格。
融媒体语境下现实题材电影与类型电影的巧妙融合,既立足于现实,又能结合类型电影的创作方式,实现创作方式的“类型化”发展,反映出其以独特的方式隐喻地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满足受众娱乐与精神的享受,赢得其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如影片《少年的你》《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奇迹·笨小孩》等影片,这些现实题材电影结合了类型电影的创作方式,实现创作方式的“类型化”。《奇迹·笨小孩》这部充满幸福感的现实题材,除了创业传记片的底色,也更能够充分感受出喜剧元素、奇观元素以及其他多种类型元素融合的美学特点。通过以易烊千玺与陈哈琳饰演的景氏兄妹为首的一群普通人,面对生活的艰辛却从未放弃,始终努力追求幸福、逆转人生的故事,向观众展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奇迹小队”不屈从生活,风雨并肩共逐幸福的精神,造就了他们自己与城市的奇迹,也映照出中国人骨子里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温暖人性,致敬为幸福生活努力打拼的每一位奋斗者。
近年来,在大众强烈呼声下,一批“叫好又叫座”优秀现实题材电影频频出现。融媒体时代电影作品在宣传、发行、放映等方面快速多元化发展,也给电影创作的内在带来新思路与新拓展。当下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虽然充满活力,但是背后依然存在一些迷茫与困惑,如现实题材电影的取材与表达等内在创作问题和外在创作环境压力。所谓取材是现实电影题材中的故事“真实”以及故事意义指向,表达则是创作者通过影片表达出对现实的关切所使用的创作手法。因此,导演要有独到的审美,选择具有潜力的题材,快速捕捉社会热点问题,深刻挖掘现实问题。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无论现实题材电影如何取材,我们更需要现实题材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表达,创作理念多元化。在中国现实题材电影运用多种视听手段表达故事时,还要注重艺术手法的使用也要恰到好处,做到深入浅出地表达现实主义态度,同时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电影创作环境。[5]
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期望寻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与典型性的故事题材,创作者也希望可以一眼窥尽社会问题的本质,深刻表达社会核心问题,使作品达到一个高维度。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影片在现实的故事选择上显得突兀,脱离了现实电影题材真实的定义。因此,现实题材电影必然要体现现实主义精神。正如在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从一开始为了挣钱倒卖印度药,到后来的降价卖药,再到最终的亏欠卖药,从为了自己、到关心他人,到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整个人物转变的三个过程中尽显人性的真实。
融媒体时代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拥有一个良好的电影创作环境非常重要。挑战则是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在内在上受到传统的现实题材创作思维的固化,在外在上又受到国外现实题材电影的冲击以及国内创作环境的影响,但同时又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融媒体时代观众对于优秀现实题材电影的回归报以最为热烈的期待,也给予了现实题材更为包容的多元化的创作空间,因此广大的电影创作者应当不断拓宽视野、锤炼思想、提升自身艺术高度顺势而为,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加打动内心更加顺遂时代的现实题材作品。
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带来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文化娱乐内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现实题材电影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融媒体内容生产与表达形式不断发展丰富、结合的背景下,现实题材电影必然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创作类型等方面不断有新的拓展,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作为不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融媒体结合水准、回应当下社会热点、具有网络思维的现实题材电影,如何在艺术美学、创作技巧与商业需求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影视界值得关注与重视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