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峰,魏芝玲
(1.河南省夏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夏邑 476400;2.河南省柘城县畜牧局,河南柘城 476200)
目前,我国养殖业已从散养和小规模养殖转变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在资金、技术、质量管理方面提高了生猪养殖水平。但是大规模和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在实际养殖中极易导致生猪疫病传染蔓延继而爆发,是生猪养殖行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消毒措施的优势,全面保障生猪的生长安全,将疫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生猪养殖经济效益。
为了充分提高消毒工作在猪疫病防治中的效果和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要不断增强养殖人员对消毒工作的认识,提高养殖人员对消毒工作重要性的意识,结合以往和现有的疫病防治要求,强化消毒效果,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疫病防治就会得到相应的抑制。病原体是疫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素,包括细菌和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是病原体毒株传播和上呼吸道感染传播。养殖人员通过消毒可消灭场所中大部分的病原体,能有效地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对防止大规模疫病暴发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消毒是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的有效方法,养殖中使用的用具和设备也会携带病原体,因此,消毒要有针对性选择合适药物,使其在较短时间发挥较强消毒能力。对猪舍内部、设备、用具及周边环境的消毒建议使用比较稳定,不易失去作用对病原体较敏感药物,如石灰乳、高锰酸钾、漂白粉等,在消灭传播源的基础上,同时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从根本上防止健康猪感染疫病。
给生猪注射疫苗是控制疫病的重要途径,随着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其免疫效果和注意事项也备受养殖行业的关注,同时由于猪体患病病因复杂,病毒多元化,更增加了疫苗防治难度。在实施注射疫苗防治过程中,一种疫苗只能做到对一种疾病进行预防,无法做到某一种疫苗预防多种疫病的情况,因此不采取多元的预防措施,会造成生猪感染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对养殖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病毒在生猪体内会发生变异的情况,如果接种非特定疫苗,不仅阻止不了病毒的发展,还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后果。综上所述,在疫苗防治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缺陷问题,疫苗的功效不是万能的,因此,科学正确的消毒措施很大程度能降低疫苗防治的不足,在防疫过程中充分发挥消毒本身的优势作用,同时做好饲养管理、规范引种、消毒等多种工作手段,降低猪群打过疫苗之后还爆发此病的发病率。可采取广谱抗菌药物有效抑制病毒传播扩散,彻底消灭病原体,为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健康的发展。
药物消毒在实际的操作中不会导致生猪出现强烈应激反应,很大程度降了多种病原体的交叉感染,防止了疫病的进一步扩散。消毒措施的过程非常简单,防治的效果却非常明显,选择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能有效提高免疫效果。使用化学消毒药物时,选择对猪体无毒副作用的药剂,能保障猪体不受药物危害,避免药物残留造成的影响,有效保障猪肉产品的质量,还能保障整体的消毒效果[1]。
药物消毒是疫病防治的重要方法,其优势非常明显,他能短时间内阻止疫病的快速传播,其残留和危害极小,随时间的推移药剂残留会代谢出体外,对生猪机体无毒副作用,消毒对生猪的生长和生猪产品都无太大影响,安全指数较高。通过科学的消毒能消灭大部分病原体,还能彻底消除猪群病原菌发生和流行,保障健康猪群不被感染,从而提高养殖业发展,消毒的过程虽简单,但必须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具体的消毒方法有药物喷洒和紫外线照射等,两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强简单易学,疫病防治效果非常明显[2]。
综上所述,科学消毒在生猪疫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养殖企业应搞好猪场内的环境卫生,通过科学严谨的消毒工作,全面降低疫病的发生,为生猪提供安全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生猪疾病的发生,保障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消毒是生猪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消毒过程中要科学、规范,是药物能有效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观察掌握生猪疫病特征,为日常疫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也为生猪养殖创造优良环境。目前猪疫病的发生率较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近些年,我国养猪业不断发展,其规模化和范围逐年扩大,养殖的密度越来越高,发病率程逐年上升趋势,病毒复杂多样化。随着疫病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防疫成本逐年提高,养猪效益下滑,企业生存受到影响。目前在具体防疫中,没有准确、针对性地对病毒进行分类,盲目进行防疫的现象普遍,导致防疫药物无效,病毒迅速扩散,对后续防疫工作造成严重后果。另外,病毒在生物体内不断变异,使得猪疫病呈现出混合感染的趋势,多种病原体形成多元化的疫病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已成养猪行业的发展趋势,加上流通渠道逐年增多,混合感染以及疫病发生的现状明显增加,例如,2018 年非洲猪瘟事件,由于入境时工作人员对生猪检验经验不足,或者工作麻痹疏忽,导致在我国多地出现非洲猪瘟,并迅速大面积传播流行,这也是有史以来生猪在运输和流通环节被感染最严重、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3]。
当前多数养殖场在生猪消毒工作中都存在严重不规范的问题。在饲养过程中,对饲养管理人员消毒工作培训不到位,多数人对消毒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清楚消毒环节对疫病防治的重要性,在执行消毒任务的过程中,思想和态度不端正,导致消毒效果不全面彻底。一些养殖场在病毒消杀工作中,没有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引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病毒防治方法,使得当前疫病形式更严重,造成病毒防治效果的趋于弱势。另外部分养殖场在日常养殖消毒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只重视带畜消毒,忽略了其他环节消毒,例如:养殖环境、用具、设备的消毒。
有些养殖户甚至只考虑价格,不考虑成本和效果,只图眼前一时便宜,不图日后得利。更有一些养殖户忽略参考消毒剂说明书,不考虑优点缺点,不能正确的把握使用其消毒剂,缺乏对消毒剂的认识,从而要么产生抗药性,要么造成消毒效果下降,也有一些养殖人员以经验操作,不参照说明书规定的消毒计划和步骤,消毒态度敷衍,最重导致消毒的区域消毒遗漏或消毒重复消毒,一定程度降低了消毒成效。其次,在目前消毒工作中存在过度依赖疫苗的问题,多数养殖场存在严重思想错误,片面地认为只要注射了疫苗,就等于做好了防疫,忽视了日常消毒的重要性,导致外界病原依然存在,畜禽一旦感染就会快速蔓延,疫病防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才意识到消毒预防作用的重要性[4]。
4.1.1 化学消毒
为了全面提高消毒工作的消毒成效,充分发挥消毒工作在疫病防治当中的关键作用,在消毒之前,相关防疫工作人员要根据消毒目的、消毒条件、消毒环境以及当前防疫形式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从而增强消毒的效果,为疫病防控奠定基础。常见的消毒方式主要有:传统化学消毒模式;现代消毒模式;现代消毒模式加传统消毒模式相结合。
在日常消毒中,养殖户要针对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药剂进行消毒,达到全方位消毒的作用,提升整体消毒水平。例如,在消毒猪栏和水槽时,可选择烧碱进行消毒,能达到较好的消毒成效。对养殖区木质的物件进行消毒时,选择活性毒剂浓度较高的新洁尔药剂,虽然可以有效的杀灭周边环境中的病毒。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不要将碱性物质混合到药剂中,否则将引起酸碱中和削弱药剂对病原体的预防效果。
4.1.2 物理消毒
物理消毒是一种新型消毒方法,就是利用光、热、辐射、蒸汽、压力等物理作用对消毒对象进行消毒的,它能降低病菌自身的活性,大幅降低病菌的传播速度。物理消毒中常用的方法为日光消毒,它利用日光中紫外线或灯光的照射作用进行消毒,在日常养殖中,需定期对水槽、水槽进行特定区域光照消毒,也可利用太阳光直接进行照射消毒,其消毒效果也较好。光能和热能的消毒方法相对于专业的消毒设备来说,其消毒的效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次方法只适合日常消毒用[5]。
4.1.3 生物消毒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的生物消毒方式在养殖行业引用而生,次方法对垃圾废弃物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养殖场产生的生猪粪便、污水、变质饲料使用生物消毒方法效果明显。在疫情发生的阶段,生猪粪便、水、土壤、猪体表以及垫料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养殖户可以利用生物消毒技术杀灭去除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及细菌,做到彻底全面消毒效果。生猪粪便在搜集和再利用时,采用密封发酵或者堆肥制作成农家肥,都是利用了生物消毒原理进行的,它能将粪便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全面杀灭。同时还能更好的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实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使得养猪场消毒水平和资源可持续发展都得到全面提高。
消毒是生猪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怎样搞好生猪养殖经济发展,做好疫病消毒防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避免因人为操作流程造成的不良后果。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通常先对生猪个体进行消毒,为避免对生猪造成伤害,选用无毒、无害、无刺激性的消毒剂,如甲硝唑、氯酸钠、碘制剂类、醛制剂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剂虽杀菌、灭菌、灭病毒,但是具有较强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当中避免使用强碱性和强酸性的消毒剂,例如醋酸和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和石灰等,避免因消毒对生猪产生不良影响。在消毒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导致猪对药物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影响生猪生长。因此,在消毒时要特别注意,防治消毒过程对生猪造成伤害。
对猪体进行消毒时,选择喷雾式消毒方法较为科学,在疫病大流行时,消毒次数要达到1~2次/d,非流行期间3~5 d 消毒1 次。根据猪舍密度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消毒药物的用量,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消毒[6]。
对饮水消毒选择二氧化氯和过氧乙酸较为理想,消毒前要清除舍圈杂物、粪尿、饲料残渣、痰液、鼠类动物及环境中存在的所有污物,清除完毕再用水冲洗做好场所清洁,然后因地制宜,根据疫病形势结合消毒要求进行全方位消毒,如夏季消毒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消毒前要根据范围、密度、消毒对象选择适宜消毒剂。为防止耐药性,要时常更换不同类型消毒剂。
根据疫苗接种要求,接种3 d 内禁止消毒,在消毒时候保持猪舍通风干燥。另外,猪转群后要即刻对猪舍杂物清理,然后地面清理,等地面干燥之后要全方位进行消毒,可喷洒喷洒3%~5%的烧碱,相隔10~12 d 之后再次冲洗地面,做到彻底消灭病菌。对保育猪舍和产房消毒时,可采取药物熏蒸的方法消毒,其优点是省事省力,能均匀浸透舍圈各个角落,常用的药物是福尔马林,为防止时间短效果差,一般一次消毒时间要超过12 h[7~9]。
对养殖场所的消毒,养殖户要制定消毒计划,定期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对圈舍、道路、环境、外来车辆、外来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清洗消毒,避免车辆和人携带病原体进入养殖场所,另外,运输活禽和运输动物粪便必须进入养殖场内的车辆,要全方位消毒之后方可进入,以防病毒带入厂区。
养殖场内部消毒要做到更加细致和全面,不能有任何死角。突出消毒重点。对所有生猪每月进行定期消毒,消毒次数控制在每月5~8 次,交叉使用不同的消毒方案,做好全面清理工作。隔离期间使用的猪圈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消毒之后的物品因考虑成本问题,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方可进行器具焚烧,或高温沸煮进行消毒杀菌,以此降低消毒成本。
在疫病防疫中消毒起着关键性作用,养殖户应高度重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养殖场应加强养殖人员的消毒意识和思想,培训饲养人员消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结合具体疫病的防治要点,正确选择消毒药剂,熟练掌握消毒药剂的使用方法,重视消毒细节性问题,全面提高消毒成效,为生猪疫病防治工作提供坚实基础,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