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思考
——以陕西省为例

2022-12-18 04:25宏伟
西部财会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微数字化产品

李 璐 汪 宏伟 张 怡

(1、陕西省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2、陕西省财政科学政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00 3、陕西省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一、担保数字化转型定义及必要性

担保数字化是在传统担保业务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快担保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推动“线上线下”业务有机融合的过程,它是以技术驱动业务变革、业务融合技术创新的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担保数字化转型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能更好发挥担保在金融链条上的媒介作用,是提升小微三农担保能力的必然选择。一是谋求担保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较慢,过度依赖银行数据进行获客和风险控制。随着金融科技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数据积累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担保在银行信贷体系中的地位会越来越弱化,“去担保化”将导致担保行业丧失生存空间,数字化转型才可重塑担保机构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效,促进长远发展。二是提升担保服务能力的需要。担保数字化转型将发挥担保错位优势和数据优势,补齐普惠金融信息拼图,不仅有利于增大小微企业获贷概率,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而且能够重塑担保服务及审批流程,为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担保产品。三是提升担保风控能力的需要。担保机构亟需自主开展“数字化”风控,由以人工经验判断风险的传统模式向“数据”风控模式转变,用数据模型为风险排查、信贷反欺诈、预警监测等功能提供支持保障,及时预警防范代偿风险。

二、担保数字化转型的模式与尝试

(一)数字化银担产品

一是国担基金与银行合作的“总对总”产品。如工行“工担快贷”、建行“善担贷”等产品,充分利用银行的技术、网点和风控优势,基于企业销售收入、资产负债、交易结算、纳税社保等大数据信息,融合数字化、线上化信贷业务模式,对接商户贷、结算贷、税务贷等多业务场景,以银行审批为准,担保机构“见贷即保”批量化操作,大幅提高了担保服务效率,也降低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该业务模式依赖银行数据和风控模式,担保机构不再重复尽调和评审,业务自主性较低。二是担保机构与互联网银行合作的数字化担保产品。担保机构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合作,利用其海量的用户交易信息和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联合推出“网商保”数字化担保产品,实现企业申请、审核、担保、放款业务全流程线上化、业务风控数据化、运行自主化。该业务模式下,互联网银行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优势,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担保主要发挥风险兜底作用。

(二)数字化担保产品

担保机构通过自主研发或外部购买方式建立自身数据模型和风控模型,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步对客户进行审核,并与金融机构进行数据交叉验证,最终出具审核结果的业务合作模式。如,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浙里担”担保产品。以政银担业务融合、流程再造为牵引,对接银行系统和政府第三方数据源,构建面向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资金、贷款、担保”相融合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大场景”,巧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农,发挥杠杆效应,最大化农业发展活力,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再如,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大数据风控、全线上操作的科技担保模式,自主研发了“核心信贷业务系统”“风控决策引擎”“融数大数据平台”“贷后催收系统”等一系列数字化基础设施,以科技赋能促进风控体系重塑,提升核心风控能力,实现入口场景化、运营数据化、风控智能化,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赋能担保”增信模式,探索行业发展新路径。

三、陕西省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短板和问题

与发达省份开展担保数字化的实践相比,陕西省担保信息化水平低,数字化建设严重滞后,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担保机构信息化程度低。陕西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中,只有不到10家担保机构有单机版的担保业务系统,大多数担保机构的尽调报告、风控审核、保函出具及保后管理都是在线下通过人工完成,相关业务数据多是通过纸质文档形式流转保管,数据信息散落在各个业务环节,有时还可能会发生丢失,这既不利于业务留痕和规范化管理,又不利于数据信息的积累沉淀和管理分析。二是担保数字化建设尚未起步。担保机构不仅需要推进担保业务信息的积累共享,而且要拓展更多、更有价值的数据源,以满足自身业务管理、模式重塑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需求,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有限,在数字化产品研发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数字化尝试尚未迈出实质步伐。三是担保体系数字化平台尚未搭建。目前,担保机构仅通过国担基金再担保业务系统报备担保业务,体系中的有效数据收集十分有限,无法发挥数据聚合优势。担保机构业务信息渠道单一,主要从银行获得企业征信和纳税经营信息,整个担保体系尚无一家机构接入人行、百行征信系统,更没有接入地方政府大数据平台,难以对小微企业的情况做出准确判断,时常发生一家企业多家担保机构承保的现象,无形中放大了担保风险。

四、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担保数字化转型是担保机构乃至担保行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整合成为现实,海量数据的交互碰撞,其规模效应更加显现。陕西省担保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是:陕西省再担保公司依托国家融担基金数字化系统,牵头担保体系构建担保数字化管理系统“一个”平台,为业务数字化创新提供高效数据及一体化服务支撑。联通担保业务系统和开发担保产品应用系统“两个”系统,建立数据中心、业务中心、风控中心“三个”中心。基于互联网平台,打造在线数字化担保产品,深化银担合作,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应用效能,重塑担保服务生态,加强组织建设、安全管理、技术升级、政策宣传“四项”基础管理工作,为担保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搭建陕西省担保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省再担保公司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银行和数据公司的数据交互,强化省市县协同,突出政银担合作,促进数据的深度交融,实现“三个”对接,构建担保大数据生态圈。一是对接政府公共信息。应支持财政云、发改委“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平台)以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为担保体系留有接口或提供便利,尽快接入工商登记、纳税经营、社保缴费、财政补贴、涉案涉诉等数据库,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系统直连。二是对接银行管理信息。应积极推进担保体系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百行征信系统,协调“西安人行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担保体系高效对接,深化与银行合作和业务金融数据交互。三是对接互联网数据。深化与互联网数据公司合作,合法获取第三方数据,扩展数据的维度,提升数据的延展性。通过综合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北斗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接政府、银行和第三方数据源,打造担保体系数字化“中枢”。

(二)构建担保业务和产品应用“两个”系统,加快担保数字化创新步伐

1.构建担保业务系统,夯实数字化基础。由省再担保公司牵头,在体系内推广使用国担基金担保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担保体系信息化水平,为担保体系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担保流程线上化。通过使用担保业务系统,实现担保尽调、审核、担保、保后管理等流程的全线上操作,不仅有利于业务留痕和健全内控机制,而且有利于促进业务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非融和增值服务,通过添加服务内容模块增容拓展,将标准化要求和个性化需求有机结合。二是风控审核模型化。构建担保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为一体的数据库,对担保客户基本信息、经营能力、发展前景、履约能力及偿债能力、保前反欺诈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担保客户主体信用评价模型进行业务审核及额度测算,将经验性风险防控向大数据模型风控转变,提高审核效率和精准度。三是保后监控自动化。通过大数据风险预警、舆情监测模型,及时掌握在保客户风险信息及重大变动信息,跟踪检测客户风险变化情况。对在保项目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提前预判项目风险,早识别、早评估、早处置,为及时掌握风险并妥善处理和化解风险提供重要支撑。四是担保数据集成化。通过担保业务系统,不仅可以整合全省担保信息,实现陕西省担保体系信息互联互通;而且也可以对接全国担保信息,实现跨省、跨区域数据跟踪监控。通过采集、挖掘、沉淀、整合、运营数据资产,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2.开发担保产品应用系统,创设担保数字化产品。省再担保公司可结合陕西省实际,依托国担基金数字化平台和担保业务系统,开发担保产品应用系统和银担合作线上产品,满足陕西省小微企业多层次、差异化的融资需求。一是银担产品线上化。小微企业可以通过陕西省担保APP端口、银行APP端口或点击政府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链接进入产品界面,为小微企业随时提供“小额度、广覆盖、免抵押”的担保贷款,实现7×24小时在线申请、业务受理、评级授信、担保放款“一键触达”,银行担保审核“一条龙”完成,及时满足企业经营周转需要。二是菜单选择智能化。对接担保体系线上银担合作产品,链接现有银行“总对总”批量化线上产品,建立银担产品“超市”,通过智能选择引导功能,自动为小微企业匹配最为合适的银担合作产品,一站式完成担保申贷。三是担保场景多样化。对接创业担保贷款、秦创原创新驱动、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平台,围绕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双创企业,延伸开发供应链担保、科技金融贷线上产品、电子票据担保产品、电子保函业务,强化业务场景数据建模,实现精准营销和价值延展,增强客户粘度和忠诚度。四是风控审核精准化。担保APP产品构建风控模型,建立担保标签体系,对客户进行分群和精准画像,实现银担数据实时共享和交叉验证,解决担保机构审核虚化、无法开展数字化审核的问题。实现担保贷款精准投放。五是业务流程便捷化。加快研发担保电子合同、电子签章功能,从准入审查、贷款合同签署到电子保函出具全部实行“线上化”,简化办理手续,提升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

(三)建设“三个”中心,彰显担保数字化应用效能

一是建设数据中心,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建立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体系,加强数据标准化、元数据和主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智能化、标准化处理,通过智能算法形成决策性判断,定期评估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确保数据应用的有效性。二是建设业务中心,提升数字化创新能力。整合担保业务系统和担保产品应用系统,从传统的以产品和业务流程为核心,变为以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全业务流程数字化为基础。以担保为抓手,通过场景数字化、用户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促进担保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优化,加快推进金融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实现担保化服务升级,开展投保联动、流动性支持、资产管理等业务模式,探索平台化、集成化、场景化增值服务。三是建设风控中心,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运用大数据构建风控模型,对小微企业担保贷款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提示。通过对海量数据处理计算能力的提升,大幅度提高担保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担保机构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四)夯实“四项”管理基础,为担保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担保数字化是一项涉及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要素的系统性工程,省再担保公司要牵头各担保机构结合实际、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将数字化内化、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培育数字化理念,引导员工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转变,推动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组织与管理变革。二是加强安全管理。使用安全可靠的设备设施、工具软件、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建设漏洞库、病毒库、威胁信息库等网络安全基础资源库,加强安全资源储备,强化安全检测评估。三是加强技术升级。加强数据互通,不断优化数据标准规范,持续优化迭代业务管理系统和平台管理系统,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与云计算结合,推进陕西担保信用码应用推广,根据小微企业综合信息生成信用码,构建“码”上贷款新模式。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在平台上开辟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专栏,广泛宣传政府性融资担保有关政策和产品,通过网站宣传推广,提高产品的关注度和可接受度,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猜你喜欢
小微数字化产品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