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儒,曹一诺,钟蕴仪,丁宇航,郑咏仪,邓 飞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随着学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类国际期刊成了汉语本族语学者(下文称中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下文称外国学者)交流最新学术成果的重要途径。而摘要作为帮助阅读论文的学者和审稿人快速抓住论文主要内容的工具,以及学者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学术成果的载体,摘要中语言的准确性以及所表达的人际意义在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Lakoff(1972)首次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情弄的模模糊糊的词语”。根据Prince(1940)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程度变动语(Adaptor),范围变动语(Rounder),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和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四类,而情态动词正属于程度变动语的一种。根据Halliday(2004)对于情态动词的量值分类法,情态动词可以分为高值、中值和低值三类。
情态动词的功能是表达人际意义,帮助说话人准确地表达观点(童召香2021)。同时,说话人通过情态动词表达了自己对于所表达的命题或事件是否为真的态度(蒋婷2006)。在期刊论文中,作为论文作者的学者所持的态度与其所承担的作者责任紧密相关。因此,通过了解外国农业科技学者在摘要写作中使用情态动词的习惯,可以让中国农业科技学者更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在英语摘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恰当的人际意义,在保持表达严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自己承担的作者责任,让学术讨论更加纯粹,也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基于国内对于农业科技论文英语摘要中情态动词使用对比分析较少的现状,本文将通过建立语料库的方式,探讨中外学者在英语摘要写作中使用情态动词的异同,并且分析情态动词在农业科技论文中承担的语用功能,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学者更好地使用情态动词进行论文英语摘要写作与投稿。
(1)中外农业科技论文英语摘要中的情态动词使用数量情况有何差异?
(2)中外农业科技论文英语摘要中不同类型的情态动词使用情况有何差异?
(3)中外农业科技论文英语摘要中情态动词承担着怎样语用功能?
考虑到语料的代表性与时效性,本研究选取了Aquaculture,Poultry Science和Scientia Horticulturae三个国际核心期刊中的论文英语摘要进行研究。代表性体现在三个期刊均来源于JCR分区的Q1;时效性体现在所有研究材料的时间限制在近十七年内。同时,出于对研究材料的准确性与权威性的考量,在初步筛查阶段,本研究对论文的背景信息进行了详细地筛选,确保论文的作者均为英语本族语学者或汉语本族语学者,分别建立外国学者语料库和中国学者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从每个期刊择取225篇汉语本族语学者发表的论文摘要,即三个期刊共择取675篇,共计167381词;以此类推,在建立英语本族语学者发布的论文摘要语料库时,同样从三个期刊中各择取220篇,共计660篇,共计173836词。
根据Halliday对于情态动词的量值分类法,将情态动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can、could、may和might等表允许的低值类;第二类是should、will、shall和would等表建议的中值类;以及第三类是need、must和ought to等表要求的高值类。本研究结合AntConc3.5.9.0语料库检索工具,对以上三类情态动词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中外农业科技学者在论文英语摘要中情态动词使用的异同,并且结合具体表达,分析情态动词在英语摘要中所发挥的语用作用。
通过AntConc 3.5.9.0语料库检索工具对三类情态动词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
从比例上来看,中外学者在使用情态动词进行英语摘要写作的时候,使用最少的是高值情态动词,使用最多的是低值情态动词,中值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居于二者之间。如表2的数据所示,中国学者在农业科技论文的英语摘要中,使用高值情态动词、中值情态动词和低值情态动词的比例分别为1.73%、12.98%和85.29%;外国学者在农业科技论文的英语摘要中,使用高值情态动词、中值情态动词和低值情态动词的比例分别为5.67%、22.48%和71.86%。由此可见,若情态动词的情态值越高,则其出现的频率越低;若其情态值越低,则其出现的频率越高,也就是说,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与其情态值呈现负相关关系。
出现这一相同点的原因在于论文摘要特殊的文体要求以及各量值的情态动词自身的语用特征有关。首先,从论文摘要特殊的文体要求来看,在论文摘要部分,作者会浓缩自己文章精华,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研究收获,同时尽可能让自己的表达科学与严谨。而情态动词作为模糊限制语中程度变动语的一部分,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能够让表达更加严谨,达到论文摘要的文体要求。其次,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有着不同的语用特征,而这些特征也直接影响到了它们的使用比例。例如高值的情态动词,如must等,在语用上有表示命令、责任以及绝对的肯定性等意义,但是在论文摘要中,表达过分绝对并不符合客观与严谨的要求,同时,过分绝对还会让作者在自己的发现被挑战时陷入窘境,因此,出于作者出于保护自己的考量,在进行论文摘要写作时较少使用高值情态动词。而中值情态动词,如should、would等,在语用上有表示建议与较强的肯定性等意义,与高值情态动词相比,中值情态动词所表达等预期更加缓和,能够更好地达到保护作者以及让表达更加严谨的目的,因此,中外学者使用中值情态动词的比例都高于高值情态动词。但是,就中值情态动词本身来说,因为其表达了较强的肯定性,所以依然会让作者承担较多的作者责任,因此其使用频率并不是最高的。对于使用频率最高的低值情态动词来说,如can、may等,它们在语用上有表可能与推测等意义,与高值情态动词与低值情态动词相比,低值情态动词表示肯定性的语气最弱,因此,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让作者承担的责任减到最少的同时,也让读者觉得语气非常缓和,易于接受。较弱的肯定性也让表达不过分绝对,显得更加严谨,因此,低值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它的语用特点契合论文摘要的文体要求。
因此,中外学者充分考量论文摘要文体的特殊要求以及各量值情态动词的特殊情态含义之后,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低值情态动词、中值情态动词、高值情态动词。
通过观察表1与表2可以发现,在使用情态动词进行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的过程中,中外学者在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和中值情态动词时具有一定的差异。外国学者在使用情态动词进行英语论文摘要写作时,使用中值和高值的情态动词比例高于中国学者。同时,表3的数据表明,中外学者在使用低值情态动词时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些表现的背后是中外学者表达习惯与思维的不同。
如表1和表2所示,外国学者使用高值情态动词,must和need的词频数为1.15与1.50,而中国学者则为0.06与0.66,外国学者使用高值情态动词的比例为5.67%,而中国学者的比例为1.73%;除去中外学者出于表达严谨科学,均不使用第一人称使用的shall之外,在使用中值情态动词方面,外国学者使用should、would和will的词频分别为3.39、2.70和4.03,而中国学者使用的词频分别为1.49、1.55与2.33。也就是说,外国学者在使用中值情态动词和高值情态动词的各个具体情态动词时,词频均高于中国学者。这些差异背后揭示了语言使用的不同习惯,结合具体的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此处以高值情态动词must和中值情态动词should为例。
表1 中外学者情态动词的词频(每万词)情况(中国学者/外国学者)
表2 三个国际期刊的英语摘要中不同类型情态动词的使用比例百分比(中国学者/外国学者)
通过检索中外学者使用高值情态动词must所处语境,可以发现中国学者主要在介绍研究背景时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如: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climatic zoning,more than 90% Vitis vinifera are distributed in areas where the vines must be buried under a layer of soil during winter(vine burial)to protect them from severe winter chill(Li et al.,2006;Wang et al.,2018).作者通过高值情态动词,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冬天保护葡萄所使用的普遍方法,介绍了研究背景的同时,突出了自己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介绍背景时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和在介绍自己研究发现时使用高值情态动词相比,因为背景往往是学界公认的研究重要性等情况,所以并不会让自己承担过多的作者责任。而在外国学者使用高值情态动词must的语境中,不仅有在介绍研究背景的语境下使用的情况,例如,Live foods used in a marine fish hatchery must provide the nutrients needed for the rapidly developing larvae.介绍了在海鱼孵化场所使用的饲料有什么样的要求,通过使用高值情态动词,突出了自己的研究背景,暗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外国学者还会在总结自己的研究发现时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如Overall,the developed model and observations allow concluding that the combined temperature-O2-CO2 dynamics monitoring must be considered to achieve maximum production rates.作者通过高值情态动词must,点明自己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就是要关注在不同温度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从而让生产活动的效率达到最大值。通过使用高值情态动词,表达自己对于研究方向的坚定信心。
然后是中值情态情态动词should上,检索发现,中国学者主要在摘要的总结部分使用should,在收集到的语料中,中国学者所使用的should有88%分布在摘要最后两句话,而外国学者所使用的should有78%分布在摘要最后两句话。中国学者在摘要总结部分,例如Different mud or soil proportions should be applied for different food ingredients in diets of the sea cucumber A.japonicus.此处作者在揭示自己发现在饲养海参时应该注意不同的海参饲料应该在不同比例的泥土中生长这一发现时,使用should来缓和自己的语气,同时用较强的肯定语气来说明自己的发现。外国学者也会在摘要总结部分使用 should,例如 This should facilitat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se factors for aquaculture production.外国学者借助should点明自己的研究将会给水产业生产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外国学者还会在介绍背景时使用should,例如:Aquaculture effluents should be monitored and managed,to avoid or reduce any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外国学者利用should表达了处理水产业生产出现的废水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在介绍背景时,使得语气更加缓和,而中国学者在介绍背景时使用should的情况较少,在介绍背景时往往希望突出其重要性,使用中值情态动词的情况较少。
最后,是低值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表3的数据显示,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在使用低值情态动词时,使用might的频率比较接近,而中国学者使用could的词频为12.67,远高于外国学者的6.62,而外国学者使用may和can的频率分别为10.12和14.32,高于中国学者的8.60和11.23。而could和can相比,could在语用上所表达的人际意义更加礼貌与客气,而这正与中国人在书面表达中强调礼貌的习惯相吻合,而can和may的表达相对于could来说,在兼顾语言表达研究性的同时,显得更加直接,更符合外国人直接的表达习惯。
表3 中外学者情态动词的具体词频(每万词)情况(中国学者/外国学者)
通过对比中外学者使用高值情态动词must和中值情态动词should的不同语境以及在低值情态动词中不同的用词习惯,中国学者在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和中值情态动词时,更多的还是在考虑如何减少作者责任,并且给读者尽可能留下多的空间,不让自己的表达过于绝对。同时,中国学者偏好于更多地使用could而不是may和can的选择也体现了中国人在表达时倾向于通过委婉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的习惯,中国人不习惯于自己强调与突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希望读者能够自己发现与决定自己的研究是否重要,因此,更多情况下,只是强调研究背景的情况,而不直接点明自己研究的重要性。而对外国学者来说,他们在介绍研究背景时,会恰当地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和中值情态动词来强调与介绍研究的背景,在摘要的结论部分,也会适当地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强调自己研究新的关注点,突出自己的贡献,直接的表达与强调自己的贡献,这体现了外国学者习惯于相对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衡量读者责任后,依然会在自己觉得恰当的地方突出自己的研究发现这一表达习惯。
通过建立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的方式,本研究对中外农业科技学者在英语摘要写作过程中使用情态动词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外学者在使用情态动词的相同点是中国学者在使用三种不同量值情态动词的比例上与外国学者相同,使用最少的是高值情态动词,然后是中值情态动词,使用最多的是低值情态动词。出现相同点的原因是农业科技论文英语摘要对于表达严谨的要求以及作者保护自己的需求。而不同点在于和中国学者相比,外国学者使用中值情态动词和高值情态动词的数量会更多,同时中外学者在使用低值情态动词时有着不同的用词偏好。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中国学者的表达会更加委婉,而外国学者相对来说会更直接一些。
基于相同点和不同点,本研究提出的建议如下。第一,在保持使用低值情态动词、中值情态动词以及高值情态动词的比例依次递减的同时,在充分衡量表达严谨性后,可以在介绍研究发现以及研究背景时使用一定的中值和高值情态动词。第二,在使用低值情态动词时可以适当减少使用could一词的比例,增加may和can两词的比例。
通过了解中外学者使用不同量值情态动词时的异同点以及使用不同量值情态动词的具体语境,中国学者可以在进行论文英语写作时更好地使用情态动词,让自己的表达更加严谨科学,同时贴近英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论文能够更顺利地被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