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IP”影视剧的改编之路

2022-12-17 11:25:14吴春彦
新疆艺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接受者影视剧视野

□ 陈 沄 吴春彦

如今,热播的影视剧大部分都是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网络文学因为其本身便带有一定的热度和流量,对于制作方而言,可以避免一定的风险,同时网络文学平民化的语言风格和多元化的类型题材也更容易吸引受众,IP 改编几乎成为影视行业的一种潮流。然而这些改编的IP 也存在众多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分析阐述IP 剧改编的原因背景、存在问题和后续发展之路。

一、“IP”概念和发展

IP 全名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或“智慧产权”,特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原意是指“心智创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词组、短语、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IP 的范围包含很广,小到一句网络用语、一首歌的歌名,大到一个公司、一个品牌都可以称之为IP。

电视剧《步步惊心》海报

电视剧《倾世皇妃》海报

电视剧《甄嬛传》海报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点对点的线性传播模式,用户可以随意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浏览,同时有着相似或相同兴趣的群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网络文学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这些作品在创作时会根据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兴趣点等进行针对性的创作,以此增加用户粘性。比如作家桐华,面对的读者群体是女性,其创作的作品风格也大多和女性情感有关,女性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代入感,因此逐渐积累了一群忠实的拥护者。当其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天然的话题基础和流量热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从而备受市场的喜爱。

2011 年播出的三部后宫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分别改自桐华、慕容湮儿、流潋紫的同名小说,都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开启了网络热门文学作品改编的热潮。以往网络文学是被边缘化的,几乎很难卖出去,然而2014 起,华谊兄弟、唐德影视、华策影视等大型影视集团,以及百度、腾讯、优酷等互联网巨头开始大范围囤积IP 资源,使得IP价格虚高,较以往上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一时间网络作家成为了资本争抢的“香饽饽”。然而部分影视公司购买IP 资源并不是为了改编创作,仅仅是为了炒作,导致大量IP 资源浪费。此外,并不是所有的IP 都值得市场挖掘开发,一些成熟度较低,缺乏实际内涵的IP 资源难以进行影视化创作,强行改编,最终也终将流于俗套,被市场舍弃。

相较于传统文学的文本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和文化底蕴,网络文学的语言风格更加平民化,理解阅读起来也更加容易,其受众面也更广。并且网络文学类型丰富、题材多样,除了文学类IP,还包含游戏、综艺、漫画、音乐等。自2014 年起,我国IP 影视剧呈现井喷式发展,故事内容涉及玄幻、仙侠、青春、古装、传奇等多方面,题材类型的“陌生化”,避免了受众的审美疲劳,也让IP 影视剧得以持续发力。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的IP 影视剧

(一)期待视野下的IP 影视剧改编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接受者在接受一部作品前,受其所有的先在心理结构,会对作品产生一定的期望值。而现今IP 剧大多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其在变成影视作品之前便拥有了一定的粉丝群体,往往在未播出之前,便会有大量的粉丝为其买单。比如《小时代》系列作品,第一部票房就高达4.58 亿,但作品内容宣扬的拜金主义和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严重不符,完全是一场粉丝的狂欢。

电影《小时代》剧照

此外制片方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的期待视域。很多影视剧在播出前,会在新媒体平台进行预热,很多时候受众可能仅仅是对剧中的某个镜头感兴趣,就会去期待这部剧。然而很多时候,剧情的内容和接受者的期待视野相去甚远。如电影《镇魔司》,在初期仅靠一个红衣女子捏脸的视频便火遍网络,吸引网友纷纷观看,然而从后续反馈来看,网友所期待的红衣女子在剧情中并没有过多的铺设,并没有满足接受者的期待视域。再如经典IP《斗罗大陆》,自从2008 年,在起点中文网首发以来,十几年期间,一直具有较高热度。在此期间,《斗罗大陆》也在其他媒介被多次改编再创造,2011 年开始改编成漫画在《知音漫客》上连载,同时在游戏行业进行了开发和改编,2018 年又改编成动画在平台播出,2021 年成功改编成影视剧播出,多媒介的联动使得“斗罗大陆”这一IP 一直保持超高热度。但从影视剧播出后的反映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原著粉丝来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期待视野,文字可以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影视化处理后,人物获得了具体形象,就会造成和原著粉丝期待视野相差深远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原著粉丝反而不愿意接受影视化后的人物塑造和剧情改编。

电影《镇魔司》剧照

电视剧《斗罗大陆》海报

期待视野是基于接受者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艺术品味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同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同接受者对于影视作品也会有不同方面的期待视野。因此在影视创作时除了满足观众的接受视野以外,还应该有所提升。对于由网络作品改编而来影视剧而言,其原本作品的粉丝,因为对于这些文本的熟悉感,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反而更难以接受作品改编。在进行创作时除了满足接受者原本的期待,还要进行“陌生化”的改编和创作,以此来提升期待视野。比如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庆余年》,编剧在进行改编时,保留了原作中令读者印象较深的名场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接受视野,同时对原作中难以展现的穿越情节,改编成主角为了证明现代和古代思想、文明、制度、文化之间的冲击碰撞而创作的小说,而原作的故事内核则采用“双套层”结构讲述。此外还强化了小说内容的现实主义倾向,男主角希望为古代封建王朝带去独立、自由、平等的观念贯穿全剧。

(二)IP 影视剧对隐在受众的挖掘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十分注重为接受者进行创作的,接受者实际是艺术活动的能动主体。“所谓隐在的接受者,是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预想出来的在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接受者,它是与作品问世后的实际的接受者相对而言的。”因此,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双重作用的结果,对于影视剧创作而言,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隐在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倾向。改编自顾漫同名小说的IP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其受众群体定位便是年轻人,尤其是身处在校园的学生群体。故事发生背景便是在校园中,讲述的也是校园爱情故事,符合年轻群体的情感需求,同时故事中游戏竞技、校园生活等情节的展现与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场景高度相似,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感和熟悉感,因此一经播出便获得不俗的反响。

IP 影视剧改编面临着两类观众,一类是原本便对改编的作品有过了解的,另一类便是全新受众。前者在欣赏观看影视化后的IP 是会自带批判视角,与影视剧的“召唤结构”少了一分共鸣。而后者前期并未了解过原作,影视化后的作品受制于现实因素必然会进行一系列改编,其在观看时可能难以对整部剧的框架有清晰了解,或会有一种语境断裂感。因此IP 剧在改编时应该切实考虑到和不同受众群体的对话空间的塑造。比如2019 年火爆的电视剧《陈情令》,改编自小说《魔道祖师》,影视化处理后将原作中的人物之间的情爱部分弱化,着重展现坚守本心、捍卫正义的价值观。对于原作粉丝而言,在观看时,虽然人物情感线的部分被弱化了,但其整体的故事框架和原作塑造的世界观并没有改变,满足了原作粉丝的期待视野。而对于并未了解过的受众而言,其新颖的题材,精美的视觉画面、完整的语境空间的塑造以及深层内涵的剧本构建,能够使其真切意会到剧中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以及中国传统精神的弘扬。因此IP 作品在影视化处理是既要满足原作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要在保证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深度挖掘其中的隐在受众。

(三)IP 影视剧召唤结构的构建

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是能够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可以说“召唤结构”的最终功能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作品自身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性,才能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的创作之中。IP 影视剧在进行改编时如果仅仅是将原作的内容生搬硬套,和原作粉丝的期待视野完全一致,难以完成向观众传达新信息的使命,就不可能召唤观众的观看兴趣。因此IP 影视剧改编需要不断唤起观众基于既有视域的观看期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域。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便是根据神话故事中哪吒这一经典IP 改编而来,它召唤出观众的观看期待,同时对哪吒这一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相比于以前哪吒固有的可爱低幼化形象,电影将哪吒“魔”化——锅盖头、烟熏妆,打造成人化动漫,更符合成年人受众的审美取向。此外在故事内容方面颠覆以往观众所熟悉的情节,删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而是将李氏夫妇塑造成了无惧流言,无悔付出的伟大形象。同时导演还在李氏夫妇身上融入了对现代亲子关系的思考——繁忙的日常生活占据了父母的大半时间,而父母如何平衡好这两者关系。影片中不善言辞默默付出的李靖,工作繁忙却尽力挤出时间陪伴哪吒成长的殷夫人,正是他们的包容、理解和爱才让哪吒最后有勇气和命运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的主题和中国文化相契合,“我命由我不由天”,以这样一个主题切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无论是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从来不会缺这样的人,而这类人也是最容易被历史铭记的。可以看出《哪吒之魔童降世》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还是在主题内容的呈现等方面,做到了将人们熟知的东西以创新的手法加以展现,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赋予作品无限可能性。因此只有当IP 影视剧的召唤结构和观众的期待视野适当错位时,才能将IP 发挥出最大效能。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三、IP 影视剧改编之思

(一)锁定目标受众

影视剧能否拥有市场,在于观众是否“买票”,因此IP 影视剧在进行改编时,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兴趣,选取对目标受众有吸引力的题材、内容进行类型化创作,切实满足目标受众的期待视野。“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而影视作品在创作时融入了导演或创作者主观创造、情感体验以及自己的思想见解,观众在观看时在影像画面的引导下,同时凭借日常的生活经验将作品中的意向和情感自主还原,然而这个还原过程也是融入了接受主体的大量个人再创造,很难将创作者的全部意向还原出来。因此不同的接受主体,面对“第二个文本”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的。虽然无法将接受主体精准的划分出来,但是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内容和题材指向,选择目标受众,即使群体间千差万别,但差异中又会有共性。比如由玖月晞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改编的电影《少年的你》,其目标受众便是学生和家长,影片的主题内容包含了校园暴力、原生家庭、高考、青春、陪伴等,几乎每一个元素都是校园中的学生可能发生的或经历过的,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渴求了解孩子在校园中的生活,他们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影片显然抓住这两类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影片在改编时将小说剧情中的感情线弱化,将原作中凸显现实和社会痛点的部分强化,更引发观众深思。

(二)辩证分析接受主体反馈和市场审判

影视剧是艺术和商品的结合体,它们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商品属性决定了影视剧在制作时必须考虑到商业性,很多影视剧在制作时不得不考虑收视率和票房,而接受主体便是收视率和票房的保证。但影视作品同时又具备艺术性,具有超越功利性以外的艺术品质,因此其既离不开受众和市场,却也不能完全依附于受众反馈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电视剧《花千骨》海报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海报

收视率和票房并不是判断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这两种方式可以最直观的反映出受众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和关注度,但一些作品仅仅是迎合了大众的通俗娱乐的需求,缺乏实质内涵,却获得较高效益。自2015 年《花千骨》爆火,出现一大批由小说改编的仙侠剧,2016 年推出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幻城》《诛仙青云志》《九州天空城》等,都获得了不俗收视率,但短时间同质化的电视剧大量投放到市场中,观众很容易形成审美疲劳。而部分作品因为具有较高的艺术标准,需要接受主体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而难以被大众接受和欣赏。当作品的召唤结构远超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时,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接受,其价值体现需要经过较长时间。面对此境况,IP 改编需要创作者辩证地分析观众和市场,在满足和召唤起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的同时,与作品的召唤结构适当错位。

猜你喜欢
接受者影视剧视野
居· 视野
中华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 01:48:04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38
Flu Study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39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20
视野
科学家(2015年2期)2015-04-09 02:46:46
真相
读者(2014年18期)2014-05-14 11:40:56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7:58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