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梁远玲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
滨水地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发展节点,在城市的长期演变和发展历程中,往往成为引领城市功能转型、空间升级的核心地段。因此,有必要从文化传承视角开展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通过全面探寻和发扬文化特色,引导在文化空间再生中重塑滨水地区文化灵魂,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文化涵盖内容广泛,包括知识、艺术、风俗、伦理道德等。有关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表1):一是从资源本底出发,认为自然山水、城市风貌、民族风情等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内涵[1];二是从活动类型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IS,2009)提出文化领域包括表演和庆祝、视觉艺术和手工艺、视听与互动传媒等;三是从竞争力出发,把文化分为文化禀赋、文化经济、文化管理、文化潜力、文化交流等要素[2]。
表1 不同研究视角下的文化构成要素一览表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经济与政治等活动的产物,具有地域性、层级性、消费性三大特征。地域性意指地方独有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社会结构关系孕育了具有辨识度的文化,而文化又定义了地域特色。层级性意指权力的博弈和再生产投射到文化的分层体系,进而产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消费性意指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塑作用,以及文化消费空间对中产阶层、创意阶层的吸引力[3]。
受历史进程中政治影响而产生的城市空间规划,往往表现为强烈的城市中线、轮廓、分区、标志点等。尤其在滨水地区,独特的一河两岸自然环境特征对地区空间格局影响更为显著。上述都是历史、山水等文化对空间产生的隐性影响,需结合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解读。而这些空间结构对保留地区文化,延续地方文脉和塑造城市特色有重要意义[4]。
在保护自然山水、延续文化格局的基础上,通过“面—线—点”的构成方式,构建全域文化空间体系。宏观层面,根据城市自然环境、功能布局等,依托文化资源集聚的片区,形成面状的文化特色分区,如历史文化名城、科教城等。中观层面,结合道路交通等,形成线性的文化廊道,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步径等。微观层面,结合居民日常文化活动,形成点状的文化空间,如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空间等[5]。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空间要素。城市的山水环境、物质遗存、公共空间等物质文化与民俗风情、文化活动、文化经济等精神文化都是重要的文化要素。而文化空间场所则是文化要素落到实处的象征符号,是体现文化意义的具体场所、场景和景观[6]。通过挖掘各种与文化相关的有形物质形态载体,以此来营造具体意向的文化空间场所,有助于传承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灵魂[7]。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节事活动是各类文化现象尤其是民族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着地方悠久的历史、隽永的文化、独特的风貌[8],表达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并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可见,各类节事活动作为文化在时间维度的节点,是文化得以传承、持续得到认可的关键[7]。因此,重现地方多元节事活动,将有助于形成地方文化意向、营造地方文化空间。
市桥河位于广州南部三角洲网河区,其一河两岸范围内既有百米尺度的市桥河水道,亦有十数米尺度的河涌水巷,具有河道如巷、水系成网的岭南水乡景观。市桥河作为流经番禺城区的主干河流,从古至今更侧重以生活、景观、灌溉功能为主,孕育出龙舟竞渡、水上飘色等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市桥河一河两岸汇聚了大夫山森林公园、滴水岩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沙湾古镇、宝墨园、群园等人文景点,文化底蕴深厚。
3.2.1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但岭南文化氛围不浓
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岭南文化遗存丰富,多为宗祠,集中分布在市桥河西段两岸。两岸地区传统的沙湾飘色、沙涌鳌鱼舞、凌边乞巧、龙舟竞渡、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得到传承发扬,每年端午节举行的龙舟竞渡一直是地方的文化盛事。虽然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岭南文化氛围不浓,且与当地市井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融合不够。
3.2.2 沿岸公共功能少,滨水空间的开放性不足
现状滨河岸线以工业和未利用的生态功能为主,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占比较少。滨水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景观性未能很好地体现。市桥河一河两岸因为历史原因,留有众多低效工业用地,与地区发展前景不契合,亟待更新改造。部分立足于高端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项目,可予以保留和发展,为地区转型升级带来新动力。
3.2.3 新旧建筑混杂、风格多元,风貌特色不显
市桥河一河两岸因发展阶段不同,存在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区和自然村落等建筑风貌混杂交错的现象。其中,老城区建筑涵盖传统岭南风格、近代岭南风格、现代岭南风格等类型;新城区建筑风貌涵盖现代岭南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等类型;自然村落建筑涵盖传统岭南风格和七八十年代乡镇风格等类型;工业建筑涵盖苏式建筑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等类型。新建建筑与原有相邻建筑风格不统一、色彩不协调,导致地区整体建筑风貌混杂,特色不凸显。
3.2.4 公共及商业空间缺乏,一河两岸人气缺乏
市桥是番禺的传统商业中心,人流主要集中于市桥商圈、番禺广场、奥园广场、百德商业中心等。相比之下,市桥河岸线利用率低、亲水性差,分布在东西两段的自然型岸线缺乏必要的景观设计,分布在市桥河中段的人工型岸线,除海傍路有一小段经过治理,其余大多数岸线缺乏必要的滨水驳岸营造,整体岸线活动场所、滨水步道等设施缺乏,亲水性差。同时,一河两岸空间品质不高,未形成吸引人气的公共文化、商业活动区域。
3.3.1 挖掘文化格局的历史生成,强化岭南文化氛围
城市的文脉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城市与水共同构筑城市的特色文化脉络。作为番禺的母亲河,市桥河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自北宋起,市桥河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大致经历了畔城而过、右岸营城、城河相依三个发展阶段。当下的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已成为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相互交织的地区,市桥河对于城市逐渐从水源演变成城市的公共纽带。总体上,一河两岸地区呈现“青山伴入城、游园环河畔,西段岭南风、东段现代化”的岭南山水文化格局特色。
3.3.2 打造多层次文化空间体系,焕活两岸公共功能
(1)营造五大文化功能分区。依托一河两岸地区山水格局、文化格局,结合片区历史、岭南、工业、红色文化空间要素,形成郊野、创意、市井、都市、休闲五大文化分区(见图1),通过多元文化融合,激发滨水岸线活力。其中,郊野文化区整合自然资源,重点补充旅游、休闲配套服务,打造市桥郊野文化旅游IP;创意文化区依托文化园区,带动周边工业旧厂房转型升级,形成汇聚城市文化的活力街区;市井文化区完善面向全龄人群的生活服务,营造城河相映的市井生活典范;休闲文化区为滨水地区重新植入体育、文化创意等功能,创造高品质的现代滨水活动空间。
图1 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文化空间体系规划
(2)打造滨水文化活力带。沿市桥河及两岸地区策划滨水文化活力带,串联创意文化、岭南文化、现代都市等特色地标,以及湿地公园、桑基公园、主题公园等生态项目,强化市桥水岸文化分区意向。滨水文化活力带以市桥河为主体,通过沿河两岸建设湿地公园、植被缓冲带、海绵生态涵养区等,形成集河岸水质治理、滨水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力带。规划将滨水文化活力带划分为栖息生活水岸、公众活力水岸、生态休闲水岸、商业休闲水岸,通过对滨水地区植入吸引人气的商业服务、公共设施等,激活市桥河滨水公共空间活力。
3.3.3 塑造地域化文化场所,彰显岭南特色风貌
(1)活化历史文化遗存,营造历史民俗文化空间。市桥河一河两岸范围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涵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近现代文化等,涵盖宋朝、明朝、清朝、民国等时期,以公祠、宗祠古建筑为主,涉及故居、古民居等历史建筑,及翠园、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龙岐百岁坊门楼等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规划结合多元文化特色,打造岭南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风貌区、红色文化风貌区、近现代文化风貌区。在不改变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鼓励将其作为博物馆、展览室、文化活动室或参观游览场所等,充分活化利用。营造历史民俗、红色、近现代文化体验径,串联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线索、传统民居等,全面体验一河两岸历史民俗文化空间(见图2)。
图2 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历史民俗文化空间规划
(2)描绘梳式街巷布局,塑造岭南水乡文化空间。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岭南水乡文化浓郁、空间布局特征显著,以背街面水式、靠山面水式布局居多。其中,靠山面水式表现为在前高后低的缓坡,建筑结合自然山势展开,前临水塘、河涌等;背街面水式表现为在水网密集无山丘地带,选择高于河岸的台地,建筑依水道沿边布置。规划整理以水为脉、以路为网的“梳式街巷”空间布局模式(见图3),强调以水为脉,形成带状、块状空间;强化滨水景观处理,里巷与河涌垂直,共享河涌岸线;建立多层次的空间体系,利用建筑群体或组团的密集排列,遮挡阳光、减少能耗。重点保护3处文化风貌区,延续“梳式街巷”空间布局;山边、河边、涌边空间营造体现“梳式街巷”空间特征,塑造一河两岸地区岭南水乡文化空间。
图3 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岭南水乡空间布局模式
(3)再现传统龙舟活动,复兴龙舟竞渡文化空间。市桥河地区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包括起龙、藏龙,采青,招景,斗标,散龙、龙船饭等环节,对应的空间载体为河涌、龙船塘及龙船坞,祠堂、庙宇及村口河滩,河涌、村落公共空间及祠堂,开敞平缓水域,祠堂等。规划重点对龙舟竞渡活动对应的空间进行设计(见图4),包括起龙、藏龙环节的龙船坞设计、景观小品建设、滨水景观设计等,采青环节的庙宇保护与修缮、祠堂修缮与活化利用等,招景环节的驳岸设计、景观设施建设、公共空间设计等,斗标环节的河涌整治、河道治理等,散龙、龙船饭环节的祠堂修缮与活化利用等。
图4 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龙舟竞渡文化空间设计
(4)设计创新创意场所,营造新型岭南文化空间。通过文化旧址活化、文化产业园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复兴市桥两岸地区岭南文化空间的同时,营造创新创意文化空间,为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规划对酒厂、家具厂、粮油厂等工业厂房旧址进行改造升级,活化为酒文化创意产业园、家居体验中心、粮油文化展示中心等,活化地区工业文化。通过沙湾珠宝产业园、市桥艺术小镇建设,为市桥两岸地区增添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结合现有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布局龙舟文化博物馆、岭南艺术演艺中心、沙湾文体中心、番禺广场文化绿洲等文化设施,展现地区多元文化风采(见图5)。
图5 市桥河一河两岸地区新型岭南文化空间布局
3.3.4 以特色化文化活动为触媒,焕发滨水区新活力
(1)以文雅左岸、繁华右岸为主题,策划全域文化活动。结合两岸文化空间,形成文雅左岸地标,包括滴水岩、渡头古韵、瑰宝小镇、田园草河等,提供静谧的郊野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体验;繁华右岸地标,包括番禺广场、群园文汇、长堤漫步、沙尖望海等,提供热闹的都市文化、市井文化、休闲文化体验。
(2)以岭南水岸、创意市桥为主题,策划全年文化活动。依托历史民俗文化、岭南龙舟文化、创新创意文化等文化空间,结合市桥传统节庆,分月安排多元文化活动,包括农历腊月的美食节、正月的市桥飘色、二月的红棉花展、三月的龙狮凤舞、四月的酒文化博览、五月的龙舟竞渡、六月的灯光节、七月的乞巧、八月的市桥水色、九月的粤曲私伙局、十月的红色文化站,十一月的环河马拉松等,丰富全年多元化的大众文化体验。
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下,地方要在城市竞争中保持鲜明的特色,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城市核心地段、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滨水地区,要注重从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意识形态中深挖地域文化空间要素,进而通过塑造文化格局、体系、场所、活动等,强化文化氛围、焕活公共功能、彰显特色风貌、激发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