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平,施淑珍
(浙江财经大学,杭州 3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面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地方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创新意识是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但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意识相对欠缺。一方面,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灌输式的学习经历让学生难以适应研究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为主的学习形式,面对难题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意愿,往往更习惯于求助他人或放弃,挑战权威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地方高校研究生也不例外甚至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市场上研究生供需比逐年降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优势逐渐丧失,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本就竞争优势较弱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更加焦虑,对自主学习与科研创新失去兴趣与动力。
创新实践是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法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创新能力提升及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更要通过创新实践“提升创新文化认同能力、创新知识获取能力、创新资源利用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但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比较缺乏引导研究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平台和社会实践活动,比较缺少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的平台载体,这种现象在文科类高校中更加明显。
相对来说,地方高校缺乏浓厚的创新氛围,也缺乏足够的创新激励支持政策,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可以通过组织高层次学术会议、高质量学术讲座和高规格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但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学术资源等原因,针对研究生开展的高层次学术活动有限,也较少组织高质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很难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此外,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政策支持不够,缺乏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生导师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偏少,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工作不够深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导师实质性参与不足、指导不够。
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构建了以思政引领为导向(一引领)、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为理念(三融合)、以“学生努力—导师尽力—管理给力—外部借力”为驱动(四合力)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深度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化“合力效应”。
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新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尝试构建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政育人体系。一是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政课建设,推进校领导、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为研究生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充分发挥智库专家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专家为浙江财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研究生上“形势政策课”。二是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三是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力量。评选研究生“卓越之星”,在全校研究生中选树品德优良、学习刻苦和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通过“卓越之星”分享会,以优秀榜样现身说法和经验传授,激励在校研究生勤勉进取、发奋成才。如图1 所示。
图1 以思政引领为导向培养研究生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为提升研究生学术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做了以下探索(图2)。
一是坚持科教融合,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充分认识“科研也是教学”的理念,把科研活动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肥沃土壤。激励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范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研究性。推出由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知行浙江’社会调研项目”“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和“校级科研项目”四大项目组成的研究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PRTP),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广阔的科研训练平台。该计划启动以来,共有1 000 余项目获得立项,资助经费200 余万元。硬性要求省级、校级一流学科每年预留不少于15%的学科建设经费,支持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全面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为之举。为加强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出台了加强产教融合的管理制度,立项建设了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学校成立的实体办学机构,设立“数字财税基地班”“金融科技基地班”“数字经济基地班”和“共同富裕研究基地班”4 个产教融合基地班,对接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重大发展战略。同时,学校加强高水平“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聘请社会导师来校开设讲座,合作授课、合作指导研究生,同时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提升研究生实践教学水平。
三是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新财经人才。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高等研究院”“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为平台,设立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研究生学科交叉课程、成立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实施学科交叉科研计划,探索“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校际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新财经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导师、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当前,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育人机制不够健全、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应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机制,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做了如下探索(图3)。
图3 以“四合力”为驱动营造创新氛围
一是让学生努力,激发研究生内在创新动力。研究生学习的动力除了来源于对专业学习与研究浓厚的兴趣外,学校的外部激励和推动也非常重要。近几年来,学校实施“研究生励学奖励计划”,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等常规奖助体系外,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励学奖励专项资金,对优秀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学科竞赛成果、优秀学位论文、出国(境)访学、考取博士研究生进行特别奖励,以激励研究生潜心治学、创新进取。同时,学校积极打造研究生“博文节”品牌活动,以“博文明理、精学致用、学术为基、创新为魂”为主题,突出“研”字,精心打造研究生“博文节”。通过举办创新论坛、研究生素质提升计划、专业学位案例分析大赛和文献综述大赛等10 余项“博文节”系列活动,为广大研究生构建起探讨学术、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构建层次性、互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
二是促导师尽力,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导师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研究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为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学校制订了《浙江财经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引导研究生导师尽心投入指导、履行指导职责。为强化导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意识,我们建立健全了导师权责机制,对学位论文盲审、抽检等环节出现质量问题的导师,根据相关制度进行问责,并根据教师的师德师风、科学研究及培养研究生质量等情况,确定导师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和数量。同时,为充分发挥优秀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已开展了五届“卓越研究生导师”评选活动,表彰在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导师。
三是保管理给力,加强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有效的研究生管理育人机制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研究生管理育人取得实效,必须不断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学校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浙江财经大学关于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30 条)、《浙江财经大学关于全面推进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新30 条)和系列配套管理制度,从思政育人、招生选拔、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系统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不断降低课程学分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从选题、开题、指导、预答辩、盲审和答辩等各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构建“严出”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四是向外部借力,构建内外协同联动培养模式。开放办学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学校与宁波诺丁汉大学签订合作培养博士生协议,学习借鉴国际化培养经验与质量标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充分发挥中国社科院作为国家级智库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安徽财经大学等5 所财经类高校签订“中东部六所财经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书”,在资源共享、质量保障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强合作。与浙江省金控集团、担保集团、杭州同花顺数据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社会力量已成为我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基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不强现状,我们通过“思政引领·融合提升·协同驱动”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学术与实践成果。近几年,我校研究生在重要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 余篇,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50 余项,一批调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和有关部门采纳,研究生升学率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但是,与国家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相比,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培养水平相比,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依旧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机制,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