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李香玉 线索 | 惠依琳
贾龙弟
2022年教师节,乡村教师贾龙弟收到曾经的学生写来的一首诗——
《弓和箭》
老师
您是弓,
岁月是弦。
您爱的满弓,等待
一支箭的出发,
虽不舍,仍蓄力。
老师
此去经年,我愿
化作一只鸟,归来,
为一张弓,唱
一支箭的百转千回。
他深感欣慰,在朋友圈发文回应:“是谁让一根木以弓的姿态迎接一支箭的到来?是谁让一张弓弯成满月的姿态送别一支箭的远行?又是谁让一支曾经锋芒毕露、踌躇满志的箭的归来,变成如今一只鸟无比温柔的吟唱?是谁拨动了岁月之弦,让我们感慨彼此的缘分?感谢曾经的箭,现在的鸟,感谢岁月的弦,曾经的年少轻狂,如今的彼此温暖!”
一所学校,28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贾龙弟始终默默坚守、辛勤耕耘。一个个乡村学子,从这里出发,走向远方,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1994年,贾龙弟从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黄姑中学(独山港中学的前身)任教,这是一所乡村学校,当时学生以乡村孩子为主,现在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人悄悄告诉贾龙弟:乡村孩子不好教,阅读和写作能力弱,自信心不足;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教学中,贾龙弟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能完整交上作文的学生不足一半,有的甚至小学期间从未写过作文。对这样的学生直接放弃吗?贾龙弟不甘心,也不忍心。他带着写作能力薄弱的学生一起写,最初只能写五六十字的,经过他的指导能写到三五百字,还能通过写作来表达一些想法、记录自己的生活。贾龙弟说:“看着孩子们的进步,步入讲坛不久的我深深感受到一种作为教师的幸福。”
1998年,贾龙弟在学校里成立了文学社,几年下来,出版了20多本学生文集,有160多人次获奖。贾龙弟回忆说:“当时我们学校有两个寄宿班,看着寄宿生每天不到6点就自觉到教室学习,他们的不容易让我感同身受。我想,能不能通过写作,让他们抽出一点时间来看看窗外的风景,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因此,我为文学社取名‘窗外’。”这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切实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让他得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曾有一名寄宿生,在周记里这样描写周五晚上回家的感受:“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感觉今天的月亮很圆、很亮。”这给贾龙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句子虽然简短、朴实,却精准地表达了一名寄宿生走在回家路上的心情,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生写作的目的之一吗?”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贾龙弟还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贾龙弟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基于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赏读”为核心,“低起点、小步走、分层走、互助走”的教学风格,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学校的语文教育之路。
赏读,就是以阅读为核心,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在贾龙弟看来,阅读不仅是与自己、与文本的对话,还是与他人的一种对话。他采取“师生共读一本书”的策略,让阅读不单是阅读,更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窗口。他还补充道:“同伴间的对话,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你读到了什么,我怎么会没读到?’‘你读这个情节时想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怎么那样深?’学生相互交流、彼此欣赏,能够更深刻地体会阅读的意义。”
低起点、小步走、分层走、互助走,贾龙弟强调必须贴着乡村学生的实际来教,让他们慢慢发光,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孩子普遍善良淳朴,而且他们有的还住在同一个村子,平时接触较多,便于建立起互助小团体,让能力强的学生带着基础差的学生一起学,不失为一种适切的方式。他们一起学习的时候,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还是一种情感交流,对他们的全方面成长非常有益。”选择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贾龙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贾龙弟心中的信念;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是贾龙弟不变的初心。
曾经,班上有一名来自贵州的学生,她性格比较沉默,不怎么和同学交流,语文基础也不是很好,但非常淳朴、认真,每一次作业都书写得特别端正。一次家访,贾龙弟得知她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打工,她还要给两个弟弟做饭。面对家中困境,一个弱小的女生能够如此有担当,还能够把作业认真完成,这让贾龙弟颇为感动,他想让其他学生也感受到这个女生难得的品质和精神,上课时总是尽量发掘她的亮点、表扬她。渐渐地,她的性格开朗了许多。后来,这个学生初中毕业回到贵州考上了当地一所职业学校,在给贾龙弟的来信中她动情地写道:“贾老师,认识您是我的幸运,因为您,我爱上了语文,记住了平湖。我非常想念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日子!”
贾龙弟,浙江省平湖市独山港中学教科室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20年浙江省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还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很努力,每天完成作业后都第一时间交给老师审批。不过贾龙弟发现他白天上课经常犯困,所以就去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原来,他妈妈种了不少菜地,在家除了写作业,他还要帮忙干农活、带弟弟妹妹。了解了实情的贾龙弟不禁慨叹:“如果看到他上课打瞌睡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众批评,就会对他造成伤害。教师一定要有一颗体谅孩子的心,真正走近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得看这个人,了解他背后的家庭以及他在家里做些什么。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还离不开情感的沟通。”在乡村教育的路上,贾龙弟愿做一片无私奉献的“草叶”,努力托起“草叶”上那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身为一名乡村教师,贾龙弟能够深刻理解乡村孩子的艰难与梦想,同样也明白乡村教师如何才能以专业成长守护尊严、赢得尊重。
在这所被田野紧紧环抱的乡镇中学里,贾龙弟怀揣着“寻找适合乡村孩子的语文教育”的教育理想,深入研读前沿语文教学理论,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方法,投身新课程改革,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教学积累,迎来了语文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2019年又评上正高级教师,2020年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他想对乡村青年教师说:“选择了哪一所学校、选择了什么样的学生,并不重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生,才最重要。乡村也是一片宝藏之地,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你,只要努力、善于探索,在乡村教学也能发光,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
顾明远先生认为,敬业爱生是最基本的师德。贾龙弟强调,青年教师要不断努力、修炼,以专业成长、专业实践去践行敬业爱生。“第一,要在反思中不断前行。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之作为反思的重点对象。‘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曾讲:‘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我曾参加朱永新主持的‘新教育实验’,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开始了自我反思,通过博客记录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以此来改进课堂教学。第二,是阅读。阅读是促进教师成长很重要的一方面。缺乏阅读的积淀,就难以对别人的建议形成深刻的理解,无法灵活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不能进行有深度的追问或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可以说,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他的阅读积淀。第三,是写作。阅读是一种吸收,写作则是一种表达,是理清思路、梳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对语文教师而言,写作就更为重要。首先是下水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而进行针对性指导。其次是科研写作,科研能够指导教学,课堂的风景很多时候是通过科研看到的。比如我们去听课,如果缺乏理论积淀,就很难看到课堂背后的东西,听课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师怎么教,而是了解他为什么这么教。”
教学上,贾龙弟一直争做“工匠型”教师。在他看来,“工匠型”教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师德要高尚,技艺要精湛。“没有倾听,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们观察‘职’的繁体字——職,从构字法能够看出,匠人的工作中心就是倾听。面对一定的材料,匠人需要去发现、研究,才能根据其特点进行创作,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课堂上的倾听,需要教师去体味学生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如果教师学养不足、积淀不深、技艺不精,就很难做到真正倾听,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无法做出有效回应。”
怎样让孩子爱上语文课,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贾龙弟一直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改实践,努力寻找语文教育的方向和路径。
贾龙弟指出:“首先,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本源性问题。比如写作,它是与世界、与自然、与自我的对话方式,是一种交流,很多时候需要有读者意识,才知道该怎么写。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个作文题是‘介绍我们的校园’,倘若改成‘向即将进入学校的初一新生介绍我们的校园’,就会变得不一样。前者没有读者对象,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而后者则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作文来和初一新生进行交流。写作时,学生就会思考:初一新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对我们学校有什么样的期待,他们会比较喜欢我用什么样的口吻介绍?我们应该让写作真正走进生活,通过写作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要深入思考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母语,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利用周边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是有用的。”
“碧波深处有珍奇”,这是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给贾龙弟的寄语,也是贾龙弟28年乡村语文教学实践的真实写照。他始终认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以生活为舞台,以育人为目标。
比如:贾龙弟曾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怎样让听众或读者有兴趣地学习那些枯燥的说明性知识,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用改编歌词的方式将它唱出来,录成视频在社区公屏上播放;还有学生用三句半的方式来改写,然后几个同学合作表演出来。“这样的宣传方式易于接受、便于记忆,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肯定和赞扬,学生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让学生用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自然会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也得到提升,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这种方式还让他们感受到,可以用自己的语文能力为社会出一分力。”贾龙弟希望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有期待、有理想,通过语文做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人。
又如:在学习“写人如何抓住特点”“怎样突出人物的精神”时,贾龙弟将这两个单元的写作任务融到一起,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项目化学习——制作一本青春纪念册。有的学生在运动会上抓拍镜头,有的学生配以文字,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哪些镜头和文字可以选入“青春纪念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班集体以及在这段岁月里所展现出的青春魅力感受颇深。“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给班级的青春岁月留下一段记忆,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贾龙弟说。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贾龙弟呼吁,要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在乡村,将热爱语文的种子播散在这片润泽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