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鑫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工业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时,往往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与普通产品的生产相比,化工生产的污染程度更大,强化化工污染治理应该是现阶段各个化工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化工污染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所以相关部门在实施化学品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与环境保护的概念有效结合,以降低化工污染的程度,并构建全新的化工生产流程体系。如今我国各行各业的环保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化工行业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化工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强调经济效益与环保之间的平衡。化学工业企业必须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效益,力争达到增产节约的目标,工业生产必须始终坚持环境污染防治原则,在生产中积极运用先进的仪器和最新的科学技术对污染进行抑制和处理。化工生产具有一定复杂性,它要求工业企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进行自我优化和完善,以污染治理为手段推动工业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所谓的绿色化工是在化学制造全过程中,从工艺源头入手,通过引入绿色生产概念,整合与优化制造流程,以达到对化学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从而极大减少化学耗费与生产成本,减少化学废弃物毒性及排放量,从而减少化工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工业企业要寻求将更高级的化学技术方法应用于生产,使化学污染可以在源头上减少,使工业废弃物处置的工作量减至最低,这已经逐步成为化学产品生产中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手段与必然要求。绿色化工背景下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更加充分地保证环保效果,同时改善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二者和谐统一,并加快社会建设进程。
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给社会创造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部分工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污染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能力不高,或产品技术功能较低引起的。在新时期,工业企业要想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就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能力和水平,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1]。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化工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工业企业需充分运用先进的绿色、无公害等手段开展污染治理,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减少化工生产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虽然工业污染防治问题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对许多工业企业而言,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并不希望通过牺牲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同时,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人力资本不足、普遍缺乏能促进环境治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另外工业企业多分布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乡村城镇中,企业职工多为农民工,职工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环境意识薄弱且缺少相关培训。多数工业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并不存在环境管理机构,某些企业甚至存在分管环保工作的工作人员还兼任着其他生产管理职责的情况,因此缺乏有效实施环境管理的组织保障,同时工业企业因为缺乏相关人才和组织保障也不能及时得到相关资料,因此也无法在污染治理中采用更加先进的工艺。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主要采用末端治理方式,即污染物生成后治理,治理合格后排放,此种末端治理方式,污染治理设施通常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若企业达不到一定规模,单位治理成本会很高。而且我国很多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污染物排放规模与处理设施运行规模相差甚远,因此单位治理成本较高,环保机构和工业企业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才能解决工业污染难题。而在实践中,随着工业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环境监测的压力很大,每年的财政补贴完全不能应付工业企业环境治理的支出。就工业企业而言,竞争压力使许多公司存在极大的生存风险,虽然企业经营者愿意投资环境保护事业,但资金往往较为紧缺。建设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及其运营管理都需要政府投资或者巨大的社会资金投入,而这些对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都是极大阻碍,资金不足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目前中国的环境立法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很多规定限制的一些企业活动,由于具体的法律责任不够清晰,导致违法成本太低,对企业不能起到相应的限制效果。而且,由于法律责任不明确、工业企业资金缺乏等原因,使得环保部门的执法难度较大[2]。另外,我国很多工业企业因其自身资本不足、人才不足及“先生存后发展”的企业理念,在生产工艺的选择上一般都会选用成本最低的工艺,这就造成了工业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过程滞后,许多企业使用被大企业所淘汰的落后工艺及生产技术。低技术水平与落后生产工艺使得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并且很难通过技术进步达到削减污染的目的。
当前,部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缺乏专业人才进行管理,使得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低下,经常造成污染事故,进而引发群众申诉和上访等社会不稳定因素。部分企业在污染治理中未配置专业治污设施,而是直接排放污染物或采用较简单的污染治理措施,未采用科学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与此同时,部分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且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时间太长,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或缺少相应的污染管理工作,致使污染治理设施建成之后无法有效运行,造成装置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实现污染治理的预期目标。另外,近些年来,由于更多工业企业对污染治理问题有了更高的认识,并积极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来处理污染,但因为自身技术水平不高,人才缺乏等原因使得污染治理仍比较困难。这些造成了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问题的现状仍十分严峻。
多数工业企业的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没有长远观念、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他们看来,实现眼前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另外,政府监督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难度较大也是重要的问题[3]。首先是获取信息代价大,政府监管部门为及时高效地获取第一手资料,通常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其次是相关法规不够完善,造成企业环保违规成本低,企业偷排超标污染物,即便是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也很难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伤害,而违反规定所赚取的巨额利润又驱使企业敢于铤而走险。地方政府疏于管理,各级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也削弱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由于环境被污染后很难弥补,导致环境保护和治理有形无实。
破解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难题,首先需要破解工业企业经营者思想观念难题,转变思想观念需要强化学习、增强意识、确立长远观念。工业企业经营者应不断研究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顺应潮流、积极主动地开展污染治理,才有可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面临淘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意识到环保方面的投入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美誉度、改善公共形象。另外企业也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竞争的关键就是要先人一步,企业只有事先合理规划,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并想方设法减少污染治理的成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污染治理设施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均需投入巨额资金,因此解决污染问题必须先筹措治理污染所需的经费。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保护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因此问题更显迫切。国家及地方政府为推动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出了许多优惠及扶持政策,主要有银行信贷支持、设立污染防治基金、设立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以及减免部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费用,如降低税费和土地利用费等措施,工业企业应尽可能地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积极筹措资金,以降低融资成本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污染治理需要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来自专业人才,所以工业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内部人才的培养[4]。从组织结构上看,如果工业企业的规模不大,可以不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而由生产部、技术部等其他部门设专人负责治理污染问题。在此要重点强调污染治理具有专业性和技术变化迅速等特点,要想提升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并减少污染处理成本,企业应遵循专人专事的原则,即承担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的工人不应同时承担其他生产管理责任,以保证其组织性。企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其污染治理工作会变得更加繁杂,在污染治理中,除技术人员外,日常操作人员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污染治理的效果。企业首先要加强外部培训,即组织人员到当地环保部门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其次是加强内部培训,即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增强其环保意识,并获得必要的环境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企业的环境治理水平。
针对一些企业环境污染处理成本高昂的情况,不少地区都设置了产业园,并辅以特定的环境污染处理方法。特色产业园由政府部门集中或直接运作,企业仅须承担污染处理的成本费用。这些措施都能够减少污染处理的单位成本,工业企业不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污染设施和材料,能够节约企业成本。所以,一旦有了相应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便可进驻工业园区潜心发展,但对于本地没有相应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只要其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其经营影响较小,企业可以考虑迁移到其他工业园区,以降低污染控制成本。另外,公司还可采用共同管理的经营策略。首先,通过股份制模式与相邻的同行公司联合出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并对污染治理设施实行统一使用、管理和支付成本;其次,企业自筹建立污染治理设施,对相毗邻企业进行治理,并征收治理成本;最后,企业还可以依靠已建立污染治理设施的大型企业,并支付部分成本给大型企业,使大型企业将其纳入自身的污染治理体系。综上,工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联合治理途径,以达到降低治理成本的目的。
工业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环保意识,承担环保责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关注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社会效果,强调工业企业对环境与社会的积极作用。企业要确立工业环保思想,把污染控制纳入企业自身的管理目标中,把工程施工、产品管理、生产控制等过程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环境利益和企业效益,并引入成本控制手段,使污染治理与工业生产二者有效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同时,企业应当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从上到下营造懂法、守法风气。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把合理化生产、降低能耗、清洁能源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采取积极措施,完成减少污染和减轻排放的设备改造任务。另外,我国所有工业企业都应将工人环境意识的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培养其治理污染的工作能力。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决策方案落实在企业管理中;污染治理技术落实在企业技术人员中;污染治理工作落实在企业基层人员中。因此,我国工业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应注重对法律法规的教育;对技术员工培训要关注污染治理的手段和内容;对基层员工培训则要关注对污染问题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同时要将环境保护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污染控制成效。
在政府层面,要尽可能健全环保规章制度,强化监督与执行,形成相应的评估与考核制度,以管理重点排污项目的运行。在收取环保税的时候,政府应清楚工业环保的区域划分和职责范围,对工业经营活动中的污染情况一目了然,找到问题的主要责任人。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工业环境保护项目的资助,对环保工作优异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为盈利而铤而走险的现象。企业的治污水平在提升至一定水平后,政府可撤销环保补贴制度,对企业生产过程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补偿措施,促使其更自觉地继续进行环境治污工作。政府除了严格监督外,更需要增加曝光率,让群众了解有关企业的不良记录,从而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同时,必须从根源上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首先要健全环境保护有关制度,这需要我国有关环境保护部门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健全环境保护、大气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一些不合法且给环境带来不利后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纠正并采取停产等措施[6]。最后,相关部门要把上述环境治理规划落实到具体治理行动中,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各项保护工程,对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严格管控,完善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生态保护机制的建立,使环境治理在中国有效发挥作用。
环境保护与节能思想在我国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得到了普遍重视,这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环保部门也要从社会宣传工作入手,使企业经营者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工业企业要时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理念,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落实好污染治理工作,履行环保的职能与义务,转变“环境污染后再治理”的落后观念,以防治化工污染为重点,把治理与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源头消除污染。同时企业也要重视化学生产过程对环保的负面影响,坚持环保的核心理念,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和发展计划中都做到减排、环保、控污。同时,企业还要将环境成本划为企业经营成本,对经济、环境成本统一进行核算,正确布局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成本管理手段将企业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结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污染治理仍存在很多不足,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因此,我国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应该用强化自身环保意识的方式来提高污染治理的效果,重视对员工环保意识的培养。企业在重视污染源管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建设合理的污染管理设施,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污染治理。相信在各工业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企业在污染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