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陆陆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江苏 南京)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主要以讲解有关的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极少关注,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计算思维,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12岁,他们刚刚步入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来讲,编程语言是一门全新的难度较大的课程和语言,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教学,循序渐进,不能“一刀切”,要全盘统一教学。比如,一、二年级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存有限,而且接受能力没有高年级学生强,语言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偏理论的知识也理解得不透彻,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图像符号十分感兴趣,因此,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采用简单的游戏符号教学最为合适,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抽象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活跃,能够接受和理解较为理论的基础编程知识,如对一些基本的程序结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可以使用Scratch软件来协助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相对成熟,思维方式也更开阔,可以接受难度更大的知识,如学一些简单的C语言或者是python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编程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计算机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快。计算机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和编程进行一系列操作和运转,因此它的思维方式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不同,更加注重高效和速度。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转变思维方式,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比如,当班级在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的时候,就需要将班级内的同学进行细致的分工,分配好劳动工具,哪些工具应该由哪些人负责,这些烦琐而细节的问题都需要提前去思考。这时就需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些学生忘记自己的职责,一些学生忘记工具的正确使用和归置,整体流程较为复杂。如果按照计算思维方式来处理,首先就要拟定大扫除方案,制定活动清单,然后按照清单上内容一一落实,从而提高办事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编程的思维逻辑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发散性思维是指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在一题多解,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地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多加训练,了解知识间的脉络,形成一定体系。信息技术编程课程中,学生还可以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路,突破思维定式,形成计算思维,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解题方向和方式的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有的运算方法简单,有的运算步骤复杂,但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解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有利于小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人们通过运用计算思维,可以高效、快捷地解决生活中一系列问题。当今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头脑和计算思维是人们必备的技能,如同人们必须会的“读、写、算”一样重要。计算思维是如今数字时代的基本要求,更是如今人们必备的核心素养。近些年,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改革,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计算思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要求将计算思维逐渐渗透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方面面。计算思维是核心素养概念的核心内容,只有培养好学生的计算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其他素养的培养,因此计算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用计算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期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形成计算思维条件反射,将其充分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要求学生要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思维到行动上都要充分地适应数字时代,能够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计算思维能帮助学生从更全面、更新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生活、认识世界,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步。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加强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计算思维,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迁移。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以前都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很少关注到除了主科之外的其他科目,小学信息技术课就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化需求也在逐步加深。现如今小学生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依旧只讲解基本的信息知识,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学习的动力也会逐渐丧失。
在教学方面具体体现在: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间较长,学生真正实践的机会有限。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一节课时间大约是40分钟,老师将大部分时间用来维持纪律,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打字训练,实际讲课的时间十分有限,且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利用更多时间进行讲授和引导。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且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操作,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其次,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基本上是范例教学的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然后学生对照着老师的流程进行模仿,进行相应的训练。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学不到知识的精髓,甚至一些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操作,最终无法完成实操任务,达不到相应的课堂效果。
因此,小学信息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的相关事迹设置成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计算,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但不可太过刻意,不能生拉硬拽,需要逐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计算思维。教师通过设置适合的情境,然后合理地引导、启发学生,以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电子邮件的收发为例,教师可以以此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假设你是一个商人,现在急需订购一批商品,对方非常有实力。如果沟通方式不良可能会影响商品的订购,但是利用软件沟通方式则不够正式,经过筛选后,你决定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那么现在假设你是商家,你会和对方怎样沟通?会在邮件中怎么写?学生就会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进行思考、讨论货物的价格、什么时间发货、货物能不能包邮等。虽然学生没有经商的经历,但是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通过教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探索,学生对于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如何与人谈判等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小学生由于年龄有限,不能够进行有效的问题分析,整理、归纳问题的能力更是缺乏。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问题的中心、重点展示给学生,然后把核心的计算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并进行逐一解决。整理好思维,做好总结、归纳,为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扫清障碍。
要想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教师就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与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面对需要解决的未知问题,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加丰富。人们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问题,生活经验也会不同,如果借助学生的已知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更开阔,但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去解决未知问题,这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就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计算机汉字输入”相关知识为例,教师进行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摸索练习。该项练习考查了学生对拼音、汉字拼写等的能力,但要辅助计算机键盘才能够得以实现。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融合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输入法的区别。
教师:大家打字喜欢用双手还是单手?
学生A:双手。
学生B:单手。
教师:大家觉得手机中的九宫格输入法好用还是全键盘输入法更加便捷?大家再看下电脑的键盘,觉得熟悉吗?
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使用习惯,那么答案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少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发现:手机的全键盘输入法与电脑键盘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利用已知知识链接未知问题。学生继续观察,有学生就会发问:老师,为什么只有“F”“J”两个字母键盘上有横杠的小突起,其他的字母键都没有?教师此时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非常棒,那么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把手放在我们的键盘上,大家此时感觉一只手打字舒服还是用两只手会更快呢?学生一只手不能有效地触摸到所有的字母键,那么学生就会一起回答:两只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两个突起键是区分左右手的,以此为分界点,每根手指分别放到各自的位置。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涉及很多计算机工具,其在教学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工具也在不断更新。但不能过量地使用计算机工具,如果学生每次都需要利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操作,那么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工具相关的算法、原理等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于技术才能有更深的了解,使用起来才会更加熟练,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以“画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图形化编程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图形化编程较为容易,操作也易上手,这样学生在学习、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会更加专注。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划分小组,然后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的分配,为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动作,最后小组以动作为依据进行代码块操作,进行程序的构建。这样图形化编程可以借助的工具较多,例如,Scratch、Alice、Game Maker、Green foot等。通过构建良好的编程环境,编程就显得更加简单。在借助Scratch进行编程时,可以实现重复动作的编程,此时可借助冒泡排序算法重复交替两个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到工具背后涉及哪种算法,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工具的同时,学习工具背后蕴含的算法,通过对两者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之产生联系,教育也不例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计算思维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知识的迁移等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不仅要讲解相关的计算工具,还要讲解其背后的算法,这样学生对编程才会有更深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