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
——戏剧结构漫谈

2022-12-17 19:09黎继德
福建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戏剧结构

◎ 黎继德

一、什么是结构

在谈戏剧结构之前,先谈谈什么是结构。

首先,结构是存在。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结构的,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再说明确一点,结构就是事物,或者说,结构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这一点,我想不会有任何疑义。

其次,结构是内容。黑格尔在《小逻辑》中,专门讲到了形式问题。他把形式分为内形式和外形式,而且明确地讲,结构是内形式,而内形式就是内容。这个思想,极其深刻。他又讲,外形式有独立的价值。如果用在文艺上,我们也可以加两个字,即独立的审美价值。譬如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就有外在于内容的审美价值。它当然跟内容有关,但又是独立的,人们可以单独欣赏它的音色、音质、声线、旋律、节奏、韵味、功夫、做派、风格等,而不必考虑其表现的人物、思想、感情和故事。

第三,结构是生活。所有艺术结构,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世间事物。戏剧的“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套层结构”“散点结构”等,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就有各种人和事存在,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它可能是一个单纯的事情,那就是一种“单线结构”;它可能与另一件事相关,两者同时发生,同时进行,最后又交汇到一起,那就是一种“双线结构”。

第四,结构是变化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永远都在发展变化当中。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改变事物的性质。四折一楔子,那是宋元杂剧;四楔子一折,那就什么都不是。一台晚会,戏曲、歌舞三七开,那是歌舞晚会;歌舞、戏曲三七开,那就是戏曲晚会了。

第五,结构是人的外化。结构存在也好,变化也好,来自生活也好,都是由于人。结构形式是人从存在当中、事物当中、生活当中、变化当中提炼出来的,体现了人对世界、事物、事件以及人本身的观察和看法。所以,这种结构形式体现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人要表达的态度、思想、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讲,我斗胆地说:结构是人。

二、什么是戏剧结构

什么是戏剧结构?一是对题材(或素材)的选择和处理,即采用独幕剧、小品小戏还是多幕剧;二是对戏剧行动的组织,即分幕、分场还是无场次;三是事件和人物关系的设计和戏剧情节的设置,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起、承、转、合等。

戏剧结构有什么意义?戏剧就是讲故事,戏剧结构就是怎么讲故事。它就是一种叙事方式。怎么讲好故事?剧作家必须会讲故事,而且必须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例如,今年看了多个描写杨开慧的戏,讲故事的方式都不一样。陕西省戏剧研究院排演、查明哲导演、李梅主演的秦腔《骄杨之恋》,虽然戏中有三次闪回,但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演绎的,自然流畅,相对传统。安庆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排演、韩再芬导演、主演的黄梅戏《不朽的骄杨》,是一个倒叙的闭锁式结构。故事开始时,杨开慧已在监狱里,再过四个时辰就要就义。敌人告诉杨开慧,要么签字跟毛泽东脱离关系,要么死路一条。敌人一个时辰来一次,步步紧逼,气氛紧张。戏中有个箱子,里面是一些生活用品。杨开慧拿起镜子想起一件事,拿起照片又想起一件事,编导用这种手段让杨开慧不断回忆过去,以此打开人物的心理空间。两出戏,结构不一,各有千秋。所以,要想讲好一个故事,就必须重视和掌握叙事方式。

三、演剧结构和剧本结构

戏剧结构有两种,一种是演剧结构,一种是剧本结构。这两者须分开来说。

演剧结构是演出形式,有的与剧本结构有关,有的无关,但与剧本结构不一样。比如,古希腊的“三联剧”(“三部曲”),就是用三出戏写一个题材。第一出戏解决矛盾,留下问题待第二出戏解决,第二出戏也是如此,第三出戏也一样,但要表明作者态度。“三联剧”演出时,中间还要加演一部“羊人剧”,合称为“四联剧”。这是早期古希腊戏剧的演出样式、演出结构,也是它的剧本结构。比如《普罗米修斯》,第一出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写普罗米修斯不愿说出宙斯的秘密,被绑在高加索岩石上受苦受难,最后沉入地牢;第二出是《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写普罗米修斯被救;第三出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写普罗米修斯为人间造福,三者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

再比如日本能乐,演出结构很有意思。每次演出五部能,第一出叫“胁能”(胁是配角的意思),第二出叫“修罗能”,第三出叫“假面能”,第四出叫“杂能”,第五出叫“尾能”。这五出能,分别对应日本戏剧的另一个结构原则,叫“序、破、急”。其中,“胁能”对应“序”,“修罗能”到“杂能”对应“破”,“尾能”对应“急”。五个能之间,还要演四出狂言。五出能的内容,又分别对应“神”“男”“女”“狂”“鬼”。“胁能”一般是庆贺,主角是“神”;“修罗能”一般表现战争场面,对应“男”;“假面能”是演幽怨的爱情故事,所以对应“女”;“杂能”一般是一些下人、杂人,所以对应“狂”;“尾能”一般表现鬼怪,所以叫“鬼”。这五出能,又对应喜、怒、哀、乐。“胁能”表现神的内容,对应“喜”;“修罗能”表现愤怒情绪、战争场面、自杀场面等,对应“怒”;“假面能”表现哀怨的爱情故事,对应“哀”;“杂能”也对应“哀”;“尾能”一般都是高兴、欢悦的场面,对应“乐”。由此可见,它的演出结构也是精心设计的。

中国的演剧方式,大家比较熟悉。一是连本戏,一个故事、一部大戏连演数天,如清宫廷的《升平宝筏》(即《西游记》)、《忠义璇图》(即《水浒传》),“四大徽班”之三庆班的“三国戏”,还有前些年上海昆剧团连演三天的昆曲《牡丹亭》《长生殿》,去年宁夏秦腔艺术剧院下午、晚上连演的《狸猫换太子》上、下本,等等。二是折子戏,有的拼台演,如“百戏盛典”的折子戏;有的专场演,如某某折子戏专场。川剧演员田曼莎申报“二度梅”的时候,就演了三个折子戏,一个《阴阳河》,一个《三口岔》,一个《麦克白夫人》。那也是精心设计的,一个表现演员基本功,一个表现演员喜剧才能,一个表现演员悲剧才能,其产生的效果,不是演出一部大戏具有的。三是对台戏,又叫斗戏,两个或多个剧团同时在相近的舞台上演出相同或相似的剧目,公开叫板,一决高下。今天在温州地区,还保留了这种演出形式,而且相当火爆。

剧本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开放式结构。这种结构,基本按时间顺序开始、发展和结束。中国古典戏曲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结构,这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审美、趣味、习惯、心理都有关系,往往是一人一事,一人到底,一事到底,即所谓的线性结构。这件事是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的,中间发生了什么事,结尾又是怎样的(很多是大团圆),诸如此类。

第二种是闭锁式结构。这种结构,往往从故事结局开始,不断回溯以前,并在“发现”中突转情节,所以又叫“终局式结构”。这在西方比较普遍,经典作品有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拉辛的《安德洛玛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萨特的《禁闭》(或译《密室》)等。比如独幕剧《禁闭》,三个投入地狱的死人加尔森、艾斯黛尓和伊内丝,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相互追逐,相互拷问,追寻真相,探测人性,最后不得不感叹,尽管地狱没有刑具,“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这类作品在中国比较少,但随着国外戏剧传入,这类结构的作品也多了起来。上述《不朽的骄杨》,也是闭锁式的。优秀剧作家刘兴会创作、梅花奖获得者彭蕙蘅主演的河北梆子《牺牲》,也写杨开慧,也是闭锁式的。前面已讲,闭锁式结构常常要回溯、要回忆、要打开,要不然不好发展。《不朽的骄杨》就是这样的。但《牺牲》连回忆也不用,把闭锁式做到极致。杨开慧被关在牢房里,敌人说毛泽东已抛弃了她,在井冈山跟别人好上了,劝她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并退党。这对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来讲,冲击很大。在那种环境中,杨开慧没有任何消息来源,也不知真假。怎么办?她的态度是:我之所以不签字、不叛党,不是因为某一个人,而是因为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戏便是从这个地方去升华的,合乎情理。这样结构,是需要很高技巧的。

第三种是人像展览式结构,也叫卷轴画像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戏,没有最主要人物,没有最主要事件,有点而像群戏。这种戏比较多,高尔基的《底层》、老舍的《茶馆》、夏衍的《七十二家房客》,都是典型的例子。《茶馆》写了70多个人,各种各样的人,有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太监等,而且还不是一代人,至少是两代人,写了整个时代,通过群像写出了时代变迁。

以上是教科书中常说的戏剧三大结构,但似乎还可以做点补充。

第四种,冰糖葫芦式结构,或者叫“串串烧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和人像展览式结构不一样。冰糖葫芦式的作品,上一场主角可能是你,下一场主角可能是他,再下一场主角可能又换了。高城编剧、南京市话剧团演出的《雨花台》,就是这样结构的。全剧六场戏,第一场主要写恽代英,第二场主要写一个省委书记和一个市委书记,第三场写一组学生,每一场的主角都不一样。第一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领袖恽代英被关在南京监狱,一年多没被敌人发觉,马上就要被释放了,因为顾顺章出卖而暴露。第二场,监狱长劝降共产党的省委书记和市委书记,结果被两人戏耍一通。第三场,监狱里被抓的一组青年学生,相互身份不明,相互试探辨认。第四场又是写恽代英,第五场又是写两位书记,第六场又是写学生。此外,戏里还写了一个共产党卧底“保尔”要救恽代英,把这个戏的人和事串了起来。

第五种,时空交错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戏,现在中国舞台上比较流行,有的是从现在穿越到以前,有的是从以前穿越到现在,有的甚至穿越到未来;有的时空交错是局部的,如孟冰的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毛泽东和李自成的对话、和蒋介石的对话、和黄炎培的对话,都是局部时空交错;有的是全局性的,如孟冰最近写的话剧《那里有167套红房子》。

还有一种是无场次结构,不分幕,不分场。这种结构方式,相对其他结构方式出现较晚,话剧也用,戏曲也用。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是这种结构方式的成熟期,话剧有《桑树坪纪事》《狗儿爷涅槃》等,戏曲有《死水微澜》等。徐芬先生把这种方式叫“现代无场次空台艺术”。由于它是“无场次”,所以结构相当自由,既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闭锁式的;由于它是“空台”的,没有道具,没有布景,甚至连一桌二椅都没有,所以演出往往靠灯光来结构,时空转换靠灯光,表演分区靠灯光,心理外化靠灯光,为灯光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四、西方剧本的主要结构形式

说到西方剧本的结构形式,首先得说古希腊戏剧的悲剧剧本和喜剧剧本。这两种剧本的结构形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古希腊悲剧剧本的结构,是由歌曲和道白构成的,相对严谨。先是“开场”,然后是歌队的“进场歌”,接着是3—7折“插曲”和3—5支“合唱歌”,表现主要的戏剧情节,其中也可加入“抒情歌”和“哀歌”,最后是“退场歌”。古希腊喜剧剧本,则相对松散,不太要求,除了有“进场歌”“插曲”“合唱歌”“退场歌”之外,最重要的是有“对驳场”,以表现全剧的中心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了古希腊戏剧的创作经验。在他看来,戏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因此,西方的戏剧结构,尤其古典戏剧结构,是建立在行动的基础上的。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结构就是行动。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提出时间、地点和情节的统一问题。后来,意大利学者琴提奥谈到了时间和情节的统一,也没说到地点的统一。到了17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布瓦罗才在《诗的艺术》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时间、地点和情节的统一问题,即所谓的“三一律”。也就是说,“三一律”要求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点、一天以内。

在“三一律”方面,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出了杰出贡献。最有名的作品有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最极致的则是《安德洛玛克》。《安德洛玛克》写的是特拜城主将赫克托耳死了之后,特拜城被攻破,他美丽的妻子安德洛玛克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女奴。庇吕斯看上了安德洛玛克,因为是仇敌,安德洛玛克不能嫁给他,但不嫁给庇吕斯,儿子就会被杀死。安德洛玛克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后来,安德洛玛克假意答应了庇吕斯的要求,但决定在婚礼上自杀。庇吕斯的未婚妻是爱兰娜公主爱尔米奥娜,她看到庇吕斯喜欢安德洛玛克,非常嫉妒,就唆使爱她的俄瑞斯特斯杀死了庇吕斯,自己则在庇吕斯尸体旁自杀了,而俄瑞斯特斯也因爱尔米奥娜的死亡而发疯。这是一个大悲剧。这个戏的故事,从发生到结束只有两个小时,和演出时间一样长,编剧难度可想而知。茅盾先生就说,拉辛是一个“耍杂技的好手”。巴尔扎克看了这个戏之后,自愧不如,彻底打消了写戏的愿望,改写小说去了,世上因此少了一个剧作家,多了一个大小说家。

顺便说说,大家都以为《雷雨》是闭锁式结构,是“三一律”戏剧,其实不然。最初的《雷雨》,不是闭锁式结构,也不是“三一律”的。现在的《雷雨》,是掐头去尾的《雷雨》,所有戏剧动作都发生在24小时以内,除了四凤家那场戏,所有事都发生在封闭的周公馆,时间、地点、情节高度统一。其实,原来是有序幕和尾声的,如果加上序幕,加上蘩漪疯后在精神病院的戏,就不是“三一律”了,也不是闭锁式结构,而是一个开放式结构了。

西方近代之前的戏剧结构,基本上都是在亚里士多德“结构就是行动”这个概念下发展而来的。但是随着现代戏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出现了一些完全不一样的结构方式。

一种是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这种戏剧让戏剧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布莱希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他认为这种戏剧是给观众制造一个幻觉,让观众掉进幻觉里去,从而失去批判能力。他要的是思考,要让观众对舞台上发生的事和人进行独立思考,情感不能完全掉进去,所以要采用叙述的方式、陌生化方式、间离的方式,随时让观众明白是在看戏,而不是在生活。为此,他专门讲了戏剧性戏剧和叙述体戏剧的14点区别。比如在结构上,戏剧性戏剧的情节发展是直线的、稳步的,叙述体戏剧的情节发展则是曲线的、跳跃的。当然,他的叙述体戏剧,也有不同阶段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但总体来讲,叙事体戏剧给戏剧结构带来了新的经验。

另一种是奥格斯托·波尔的“被压迫者戏剧”。波尔是巴西的戏剧家,他有一本书叫《被压迫者戏剧》。他不仅反对亚里士多德,也反对布莱希特。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亚里士多德讲情感,布莱希特讲思考,奥格斯托·波尔讲行动。奥格斯托·波尔认为,戏剧光有情感、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行动。所以,他创造了200来种戏剧结构方式,如无形戏剧、图形戏剧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荒诞派戏剧。这种戏剧反戏剧、反情节、反人物、反结构、反语言。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称为荒诞派戏剧的三大剧作。在这些剧作中,情节是极不连贯的,人物是面目模糊的,语言是支离破碎的,结构是随心所欲的。比如《秃头歌女》,全剧主要在英式中产阶级的起居室里展开,除了平庸无聊的生活内容,莫名其妙的故事情节,模糊不清的人物关系,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找不到符合常理、常情、常规、常识的内容,有时一句话就是一场戏,有时毫不相干的破碎场景也是一场戏,无所谓开始、发展、高潮、结束,无所谓起、承、转、合。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反映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虚无,表现二战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景象。

五、中国剧本的主要结构形式

现代之前,中国戏剧就指中国戏曲。中国戏曲的剧本结构大家都很熟悉。从本质上讲,它的结构形式是音乐性的。也就是说,它是用音乐来结构的。这与戏曲的抒情性有关,与“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点有关。中国戏曲除了具有综合性、写意性、程式性外,还有抒情性、符号性、象征性。正如中国的诗歌,除了少量叙事诗,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中国戏曲也更加重视抒情、擅长抒情,它的叙事通常也是在抒情之中完成的,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形式。

一种结构形式是曲牌体,由各种不同的曲牌构成。最早出现的成熟结构是宋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这种形式是由演唱四大套北曲组成的,1套中有3只曲子到20来只曲子不等,一韵到底,一人演唱到底。四折展开全部戏剧行动,大致对应起、承、转、合。“楔子”则往往在开场之前,表现一个短暂的、很小的戏剧动作,有时候连戏剧动作都没有,纯粹是一种交代;有时候中间部分也有“楔子”,可以理解成一种过场戏。

继而出现的是昆曲。昆曲有南北之分,也有南北合套。北曲、南曲各有特点,南北合套也有自身特点。每个套曲都用不同曲牌构成,并有严格的程式。它的旋律不一样,南曲是五声音阶,北曲是七声音阶;它的韵律不一样,北曲是《中原音韵》,南曲是《洪武正韵》;它的演唱方式也不一样,南北合套时,生唱北曲,旦唱南曲。昆曲讲究很多,有一套套的程式。它对中国戏曲各个剧种的影响极大,故而有“百戏之母”的雅称。

一种结构形式是板腔体。清中期“花雅之争”后,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主要是地方戏的兴起,也是板腔体的兴起。板腔体没有了套数的制约、曲牌的制约,都是上、下句,都是板式变化,可以唱两句,也可以唱几十、上百句,结构灵活,场次自由,音乐系统以皮黄、梆子为代表,剧种以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等为代表。

此外还有混合体结构的,如粤剧、川剧,是曲牌加板腔,又有曲牌,又有板腔;如内蒙二人台,是曲艺加戏曲,一半是曲艺,一半是戏曲。后者也可以叫说唱类结构,还在向戏曲程式化方向发展,但保留了大量曲艺形式。所以,它的戏剧结构,和曲牌体、板腔体、曲牌加板腔的混合体,都不一样。

原来的剧作家,都是音乐家,至少懂音乐,因为得填词,原因是中国戏曲讲究填词,讲究格律、讲究词采,对语言要求很高。所以,中国的古典戏剧理论,大多谈的都是文学问题、格律问题、词藻问题,对结构问题倒少有涉及。王骥德的《曲律》也讲结构,所谓“蔓则局懈”;李渔的《闲情偶寄》更讲结构,把结构放在第一,把词采放在第二,但总起来说,论述结构的相对较少。希望今天的剧作家多懂点音乐,尤其在创作戏曲剧本的时候。很多剧作家的创作,只是在展示文学才华,没有展示戏剧才华、音乐才华,这是很遗憾的。

当今,中国戏剧剧本已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结构方式。除了戏曲,也表现在其他戏剧样式中。

以话剧为例。第一,单线结构,一人一事。这种戏很多,如大部分英模戏。第二,双线结构。一个主题,一个副题,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戏剧动作同时进行,或者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同时展开,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最后扭结一起,融为一体。这种戏也不少。第三,发散式结构(或散点式结构),不一定有统一性事件,甚至没有最主要的人物,如同群戏。如孟冰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李宝群的《湘江!湘江!》、瞿新华的《省委书记》。第四,叙述体结构。边叙边议,夹叙夹议,戏剧性场面和叙述性场面交替出现,现在也多了起来。李宝群的《淮河边上的新娘》,高城的《杨仁山》,喻荣军的《大道》等,都是这种结构。第五,循环式结构(或回环式结构)。刚才提到的《雨花台》,既是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又是典型的循环结构。六场戏中,第一场和第四场的人物故事是一样的,第二场和第五场的人物故事是一样的,第三场和第六场的人物故事是一样的。后三场与前三场相互呼应:第四场对应第一场,写恽代英;第五场对应第二场,写两个书记,但增加了书记的夫人;第六场对应第三场,写一群学生,同时增加了恽代英。这种结构是往复循环的,很有意思。宁夏青铜峡市秦腔《青铜峡》,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不同的叙事方式会给戏剧带来不同的样貌,让戏剧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思考和感受。这些年,罗周的成绩很大,名气也很大,诀窍之一就是在戏剧结构上做了很多文章。昆曲《瞿秋白》不就胜在结构吗?这出戏实际上是采用了常规的闭锁式结构,但其内部结构却是规律地昼夜交替,白天关闭回到监狱生活,夜晚打开进行各种回忆,不仅让闭锁式结构显得灵动自由,而且充分地刻画了瞿秋白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从而获得高度评价。罗周是技术派,创作时会写详细的创作大纲,这种结构方式也是精心设计的。她最近创作的昆曲《浣纱记》,也能看出在结构上的匠心,四折的戏竟然用了三个楔子,不仅必然而且自然。开座谈会时,我跟罗周开了一个玩笑,说你快成“楔子女王”了。所以,也希望在座的剧作家在戏剧结构上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去探索,去创新,在未来的戏剧创作中创造出独特的戏剧结构形式。我相信,这是你们将来取得更大成功的一条捷径。

猜你喜欢
戏剧结构
有趣的戏剧课
2021年《戏剧艺术》总目录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耳朵的结构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论结构
戏剧类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