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与生活经验结合的方法探讨

2022-12-17 17:53郭亚梅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动手树叶经验

郭亚梅

(合肥市杏林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经验总结升华后,形成抽象的数学符号、公式等数学知识。数学教学如果直接采取灌输型教学方式,刚开始教学效率可能很高,但很快学生就会因为缺乏直观的感知体验,而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相应地,教学效率也会急剧下降。而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抽象程度通常不是很高,大多可以用实物来形象表达。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小学教学活动与生活场景全过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还原到生活中,寻找各个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使生活经验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将教学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在生活中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生活体验引出数学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教学“认识位置”时,我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次的数学小论文,我们班有两位同学的作品被推荐到庐阳区参加评比,谁能猜出他们是谁吗?

师:但我现在还不想说出他们的名字,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告诉大家,他们在班级的座位是数对(1,3)和数对(4,5),你们能试着猜一猜吗?

生:有李进、张婷婷、周小波、许雪莹、许媛媛、朱晓梅……(大家都很兴奋,并争先恐后猜名字)

师:你们想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数对(1,3)表示第一列第三行,这里所说的行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数的,列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数的。其中1表示从左往右数第一列,3表示从上往下数第三行。所以座位号是数对(1,3)的同学是谁呢?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1表示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师用手势指一指第一列),3表示从前往后数第三行(师用手势指一指第三行)。大家看看坐在第一列第三行的同学是谁?(学生异口同声说是周进)

师:现在你们知道另外一位同学是谁吗?

学生认真思考,并指出第二位同学是许雪莹。

师:说一说你们思考的过程。

生:第二位同学是许雪莹,因为数对(4,2)表示从左往右数第四列,从前往后数第二行。而坐在第四列第二行的是许雪莹。

师:大家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找到了参加比赛的两位同学,我们为这两位同学鼓掌,预祝他们在下一轮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通过猜一猜,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调动了其上课的积极性。最后利用刚刚学习的知识让学生们自己找到另外一位同学的名字,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快结束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1,5)(3,3)(3,4)

(1,1)(6,3)(5,1)

(4,4)(5,1)(6,3)(1,5)

(1,2)(3,3)(3,3)(4,1)

师:根据这些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把这些数对表示出来。猜出来会有惊奇哦!

学生们热情高涨,大家都拿出纸笔记录数据,最后将对应的英语字母拼出,发现是“You are very good”。

在这节课中,我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用刚刚学习的新知识来鼓励学生,学生不但可以对知识进行巩固,还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在生活场景中动手操作,增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时,便理解不了题意。对于数学学习,学生常常是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以图形为例,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除了能用笔和尺子画图形,也可以寻找生活中的图形来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例如:从长7米、宽4米的长方形中找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该题不易理解,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才能满足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条件呢?为了能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折出自己认为最大的正方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小组内比较正方形边长的大小。学生在动手折一折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要想满足这个条件,正方形的边长只能是对应长方形的宽。有了动手操作,学生们就能真正理解这道题,而不是机械地记住这一结论,且学生也不容易遗忘。

动手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解题的思路。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们遇到了这道题:一位学生花了5分钟把一根木条锯成5段,那么锯下1段要用多少分钟?很多同学误认为锯5段用了5分钟,所以锯一段用了1分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类数学问题,课堂上我带了一根火腿肠,然后和学生们一起把火腿肠掰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掰1次,火腿肠就被掰成2段,掰2次有3段火腿肠,这样掰下来,想要有5段火腿肠只需掰4次就可以了。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了间隔排列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在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的数学知识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

即使是比较单位大小,也可以通过操作、观察来学习。如教学升与毫升相关知识时,学生总不能正确填写合适的单位,为此我准备了滴管和量杯,让学生感受1升和1毫升容量水有多少,同时还准备了15毫升、20毫升、30毫升、50毫升、100毫升的量杯,以及容量350毫升的杯子、500毫升的矿泉水瓶、1升的矿泉水瓶、大小不同的盆和水桶等。我把这节课开设为动手操作课,让学生先猜测每个容器的容积大小,之后动手操作验证。学生通过这样一节动手操作课,体会到不同容器容积的大小。

三、从生活经验出发,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一)在课堂中,利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审题,常常题目没有读完或者只找到一些数字就急匆匆地去解答,对知识的掌握似懂非懂。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将每一道数学题至少读三遍,一方面,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边读边画,圈出题目中关键的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向;另一方面,从生活经验中找灵感,寻找解题方法。

为什么要圈画出关键的数学信息呢?圈画出关键的数学信息可以让我们锁定关键问题及条件,而这些数学信息大部分都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学生了解的。记得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时,在解答课后练习题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关键字,如“无盖纸盒”“四周”“通风管”等,通过这些关键字判断求哪几个面的表面积。再如通过“需要多少平方米硬纸板?”“蜡烛盒至少需要要用多少玻璃?”这些问题可以判断是计算表面积的问题;通过“需要混凝土多少立方米?”“所能容纳的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可以判断是计算体积的问题;通过“需要多长的铁丝?”“需要多长彩带?”这些问题可以判断是计算棱长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寻找到的关键数学信息,就可以轻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除了寻找关键信息,还要利用生活经验。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以直观感受为主。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寻找解题方法。以列举法为例,本期黑板报出好了,但还没有涂色,教师手里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粉笔,想用两种不同的颜色为黑板报涂色,会有几种搭配呢?分别是哪几种搭配呢?我准备好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粉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一列举,总结出共有3种搭配方式,分别是红色与黄色搭配、红色与蓝色搭配、蓝色与黄色搭配。我又增加了一种颜色,让学生继续一一列举,学生总结出算式3+2+1=6,从而逐步探索出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方法。学生都有出黑板报和画画的经验,所以当我设计了这个场景,学生就可以在已有生活经验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场景,从而不会感到很枯燥。再比如,每条小船最多只能坐4人,17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学生刚刚学会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总人数÷每条船坐的人数=船的个数,得出算式17÷4=4(条)……1(人)。根据生活经验我带领学生列举17人坐4条小船的可能情况,学生发现第5条船只能坐1人,想要17人都能坐上小船,即使多出1人,也需要再增加1条船,所以数学与生活经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探索数学,从而愉快、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在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家长们已经意识到孩子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中,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节假日,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科技馆、公园等活动场所,去感受书本之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们鼓励家长带孩子去科技馆。在科技馆孩子能接触到数学、物理、天文、消防、医学等各类知识。此外,我们知道科技馆中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模型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而物理是初中文化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数学知识。也可以带领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如果孩子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就会在大自然中找出很多数学知识。在学习了认识比这个知识点后,课本在单元最后设计了活动课“树叶中的比”,我把这节活动课分成三部分。首先,我带领学生去学校操场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初步观察叶子的形状,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树叶有长的、有圆的;不同的树,树上的叶子大部分形状都不同。同一种树,树上的叶子一般形状相同,但叶子大小不一;等等。其次,收集树叶进行测量,计算并比较。学生从同一种树上采摘10片叶子,量出每片树叶的长和对应的宽,并算出长与宽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在对应的表格中,我们发现大家算出的比值都是比较接近的;学生从不同树上采摘不同形状的叶子,计算叶子的长与宽的比值,我们发现树叶的形状差别比较大时,它们长与宽的比值也比较大。最后,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通过这样的活动课,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规律。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而每个学生都有基本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要让数学还原到生活中,与生活场景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动手树叶经验
我也来动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树叶的不同称呼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片树叶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动口不动手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