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王光辉|文、图
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来说,想要确保作业现场安全,关键在于管控好“人”的风险。对此,企业应通过“以制严安”,用规则、规范、规矩控制住作业现场人员的意识和行为,把住安全源头、防住事故苗头、守住作业“人头”,从而实现现场安全管控目标。
希望以小的能量或付出,来获取大的效果或收益,这种心理本身并无不妥,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来说,如果“付出”小到超出底线,则会导致结果偏离正常目标。比如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安全工作规程就是“底线”,不能再简化。如果作业人员在安全工作规程的基础上,依然减少“付出”,如无票作业、无票操作,则很可能会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
“侥幸心理”对于安全管理,特别是现场安全管理的影响,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但即便是老生常谈,在实践中,仍然有一些员工存在“侥幸心理”,无视危险,违反规则,根据自己的好恶或所谓的经验行事,甚至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
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群体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自己的标准或规范,有正式规定的,也有不成文的约定俗成,即所谓的“文化氛围”。人们会通过暗示、模仿、服从等心理因素相互制约,违反标准或规范的人就会受到群体的压力和“制裁”。同时,群体中往往总有受尊敬者,其言行常被效仿,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于现场安全管理来说,如果某个群体的“文化氛围”和“受尊敬者”都符合安全期望和目标,则对安全生产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在实践中,班组、车间、管理部门、企业等群体的“文化氛围”,以及通常作为“受尊敬者”的班组长、工作负责人的言行及管理,往往都会对群体的安全直接产生作用。对此,如果某个车间、班组经常出现违章现象,企业除了关注违章责任人外,还必须注重查找管理者的问题、文化氛围的问题。
“逞强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在作业现场中导致违章的心理。一些人员自以为技术好能避免危险,将冒险蛮干当作表现自己的形式。其实在实践中,存在“逞强心理”的往往不是那些真正技术好的“老员工”,而是一些技术并不娴熟的新员工因为表现欲望太强,急于表现自己而“逞能”。
第一,让员工清楚地明白“安全为了谁”。企业应从人情的角度启发员工去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生命——要让员工清楚地明白“安全为了谁”。员工只有始终明白了安全为了谁,才能自觉地从“要我安全”逐步转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主动接受安全防范知识。始终明白安全为了谁,才能做到心中警钟长鸣,时刻紧绷安全弦,有效战胜长期安全生产带来的“安全意识疲劳”,消除麻痹意识。始终明白安全为了谁,才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自觉摒弃习惯性违章等安全陋习,做到心中警钟长鸣。
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从违章违纪角度去“堵漏”,更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入手,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遵章守纪结合起来,与安全作业结合起来,与安全整改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安全监督、安全考核等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以“铁面孔”抓安全,严格检查,切实做到真负责、真明白、真敢管,不留安全管理死角。
第三,企业应加强员工自我引导,使作业人员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特性,弄清楚人的需要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清楚了解企业的需要和企业的目标,并认识个人需要与企业需要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需要与企业需要的一致,明白安全是企业的第一需要,也是其自身的第一需要。
第四,企业应让员工处于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之中。如前文所述,群体的“文化氛围”往往会对其中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对此,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遵章守纪”的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比如,倡导“多说一句话”,鼓励员工在作业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相互提醒注意安全,时刻保持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第五,企业应坚持在职培训,不断促进作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作业技能的提升,特别是应通过技能培训,使按规程操作成为员工作业的一种习惯。在实践中,这对减少各类违章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应尽可能丰富培训方式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等对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另外,除了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外,企业还可以普及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知识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安全培训效果,让一线作业人员了解自身对安全的认识、性格、情绪、注意力、能力、同事之间配合对确保人身安全的重要性。
第六,企业可通过建立作业工作小组成员互保制,促进作业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进而更好地消除、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发生伤害事故。
标准化作业是企业实现现代安全管理,统一和规范现场作业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制定了标准化作业的规范和要求,才能使人员在作业中正确操作,严守标准,坚持经常,养成习惯,逐渐克服和纠正不良习惯和做法。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却往往存在着四大怪象:一是无标可对;二是有标不对;三是标准“不标准”(规章条例过于繁杂,难以执行);四是对标不到位。这些问题看似发生在安全生产的执行环节,产生于一线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但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往往是设计环节、管理环节的不科学、不合理。对此,企业应从设计一份一看就懂的“工作说明书”入手,切实让工作有“规”可依。
所谓“一看就懂”,就是强调工作“有标准、标准看得懂、标准可执行”三个环节。对此,企业应从源头设计环节抓起,对每一项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比对,反复、严谨地论证推敲,并将其系统化梳理归类,最大限度地让这些“规定动作”规范化、简易化并且切合实际、高效可行。同时,还要以提升实效为核心,积极从实干战场摸索经验、提炼方法,以“实”为“基”立标准,让标准在设计、执行、检验、反馈和设计再优化的实践闭环中不断丰富内涵、提升生命力,从而真正发挥效用。
另外,在编制各类标准时,企业可放手让一线员工撰写,使标准真正源于实践,并由员工亲手去实现,进而让一线员工真正行动起来,促进自主管理良性机制的形成。
所谓“六规”,即通过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人员、规定内容、规定指导、规定监督,切实加强现场作业的风险防范。
第一,规定时间。规定时间分为“三讲”(在组织生产工作过程中,讲工作任务的同时,讲作业过程的安全质量风险,工期风险及控制措施,讲措施落实责任人)内容准备时间和讲解时间。其中,准备时间即根据工作内容,准备“三讲”的时间。例如,针对计划性检修工作,应根据计划时间安排在1 天前准备好“三讲”内容。讲解时间,顾名思义,就是明确具体讲解的时间。例如,检修任务的“三讲”必须在检修工作开工前完成。
第二,规定地点。规定地点是指各单位要在专用的“三讲室”开展“三讲”。“三讲室”需要配有 “六规”内容、步序、讲解内容提示等专用挂图,音频、视频监控设施,以保证讲解效果,形成警示氛围。
第三,规定人员。规定人员是指针对具体作业任务确定“三讲”的主讲人、指导人、监督人。通常来说,主讲人由工作负责人担任;指导人、监督人则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人员、厂级领导(统称各级管理人员)。
第四,规定内容。规定内容是指针对具体任务,根据准备好的“三讲”内容开展讲解。其中,讲任务必须首先针对与作业任务有关的同类事故案例进行剖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其次讲清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范围、运行方式、人员分工(运行方式)、安全目标、质量目标及工期目标等。讲风险措施必须讲清各类安全风险、工期风险。安全风险主要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方面分析;工期风险主要从前期准备、人员安排及协调、进度控制等方面分析。同时,针对讲到的风险,相关单位必须逐项制定防范措施。讲措施落实责任人,则必须明确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每项措施的执行人、指导人、监督人。
第五,规定指导。规定指导分为“三讲室”讲解指导、现场指导和班组指导。“三讲室”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到“三讲室”参与规定项目的讲解指导。现场指导是指参与任务讲解的各级管理人员深入作业现场,对所讲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班组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对口班组班前(后)会、安全日活动、观摩“三讲”视频,及时纠偏改进。
第六,规定监督。规定监督分为音频、视频监督和作业现场监督。音频、视频监督是指各级管理人员根据监控等设备,每天观看“六规”执行的视频,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点评。作业现场监督是指各级管理人员每天必须深入作业现场检查,并针对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一步,预安排。各班(组)长需要根据作业计划,提前对每项任务的主讲人进行预安排,并落实备品备件,准备工器具、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等。
第二步,“三讲”内容准备。主讲人接受预安排任务后,应搜集同类事故案例,查阅安全规程、技术规程、图纸等资料,提前准备好“三讲”内容。
第三步,提交工作票。工作负责人需要提前1 天,在标准票库中调取相应的工作票,审核无误后提交。
第四步,班前会。班(组)长要在班前会上对当天工作任务进行安排,交待每项任务的内容、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第五步,打印危险点预控措施票。在“三讲”前,工作负责人需要打印危险点预控措施票,同时由班组长通知涉及参与该项任务讲解指导的各级管理人员。
第六步,“三讲室”讲解。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参与该项任务讲解的人员进行讲解,同时需要工作组成员参加。
第七步,落实措施。工作负责人会同工作许可人共同到现场核对工作票安全措施正确完善,并监护工作班成员对讲解到的各项防范措施逐项落实。
第八步,指导、监督。作业中,班(组)长要对各作业点进行抽查,以确认危险点控制措施落实。同时各级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对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进行检查、指导并签字。
第一,各基层单位要全力推进计划性工作,对能预测的工作应纳入计划工作,以便于提前准备“六规”讲解内容。
第二,主讲人在每次“三讲”前,必须在“三讲室”进行点名,核对工作班成员和“三讲室”参加讲解人员一致。同时,还应在讲解中加强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抽查工作班成员对危险点预控措施的掌握情况。
第三,除参加规定作业任务的“六规”讲解指导外,企业主要领导应每月至少到“三讲室”参加一次其他作业任务的“六规”讲解;生产副厂长(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级管理人员应每周至少到“三讲室”参加一次其他作业任务的“六规”讲解。另外,各级领导参加“六规”讲解时,除了对风险及措施进行补充外,还应对“三讲”活动本身进行讲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