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珍丹 浙江浙能兰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清朗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而言,持续推进清朗文化迭代升级,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时代课题。
企业清朗文化是企业员工关于清廉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以清廉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是企业清廉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强企业清朗文化建设,激发文化的巨大潜力,聚焦学习宣传我党建设的历史现实、理论政策和成就效果,思考我国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背后的价值理念、制度基础和文化根源,紧紧抓住思想觉悟、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引导党员干部克服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表率作用引导全员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培育以公私分明、担当奉献等为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企业清朗文化,不断推进清朗文化建设迭代升级,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护航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在清朗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创新,从未止步。各级企业也投身其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清朗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要求,以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奋斗历程、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来把握清朗文化的价值导向,对企业清朗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清朗文化示范点,推出了一系列的工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文化机制基本形成。企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清朗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诚信廉洁、依法经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这一中心来开展。企业的市场属性大大增加了从业人员的廉洁从业风险,如一般的企业都存在着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风险等。为有效防控这些风险,在比较成功的企业或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清朗文化建设已纳入企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订了中长期建设规划,还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保障活动经费。清朗文化建设已形成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专职监督机构协调推进、群众支持和参与的一体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清朗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生产经营等工作同策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营造出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增强了清朗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文化理念初具神韵。清朗文化理念是清廉观点、清廉思想、清廉动机和清廉态度的总和,是企业和员工价值取向及道德追求的集中反映。综观各示范企业的清朗文化理念凝练过程,是挖掘清朗文化底蕴的艰难过程,也是广大干部员工形成共识的过程。已推出清朗文化理念的企业,虽然有的在企业外部借助了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优势,但不可或缺的是都在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理念征集等系列活动,充分发动员工主动参与到文化理念总结提炼过程,从而形成了清朗文化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廉洁从业理念、廉洁风险防控理念、清廉教育理念、清廉监督理念等主要内容的文化理念体系,较好地发挥了清朗文化教育、示范、熏陶作用[2]。
3.文化阵地初具规模。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文化建设展现的是软实力,需要文化阵地等硬件设施来支撑和保障。我国企业历来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在用好固有的企业展厅、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载体的基础上,企业的清朗文化阵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形成了规模效应。这些阵地,有的是企业投入资金、人员等资源专门建设的,如清风馆等,但更多的是充分利用办公室、会议室等固有场所,以清朗文化上墙、上桌、上线等形式展现,将清廉制度规定、党员干部廉洁修身的正面典型事迹和反面警示案例、廉洁齐家家风家训中的廉政元素融入干部职工身处环境之中,让大家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廉洁从业意识。此外,这些清朗文化阵地,是企业开展清廉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也成了丰富党员群众文化生活、实现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家园。
4.文化宣贯丰富多样。持续组织开展清朗文化宣贯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突出了普及性,突出理想信念、党纪条规、警示案例等多方面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突出重点,以“关键少数”廉洁从业为重点,带头践行廉洁从业理念,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在教育方式上,一是突出丰富性,通过谈心谈话、清朗主题党日活动、读书活动、观看教育片、书写体会、选树先进典型等,为员工送上丰富的“清新套餐”,将清朗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行动自觉[3]。二是突出多样性,采取分类教育。就拿谈心谈话来说,形式上有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责任人上有责任主体谈、监督责任主体谈、任前谈话、诫勉谈话等,通过谈话使清朗文化进支部、进车间、进班组。
进入新时代,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也给企业提出了文化迭代升级的新挑战,在清朗文化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困境。
差异化之困。我国企业种类多元,但综观各企业的清朗文化建设成果,具有较高的雷同度,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体现出差异化、个性化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工作重点的差异化方面,各企业每年组织签订的工作责任书,一般都是统一格式,对生产型车间和科室服务型部门较少体现侧重点;在履职方式的差异化方面,各重要敏感岗位签订的廉洁从业承诺书针对性不强,不仅需要根据不同年度工作任务调整承诺内容,也需要根据工作职责定位梳理出岗位之间的共同元素和个性元素,以差异化提升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常态化之困。企业清朗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巩固、提高的系统工程。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的工作缺乏连贯性,比如有的企业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任务,开展了清朗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没有此为契机及时固化实践成果并形成长效机制;有的工作没有持续性,如有的企业因改革或政策调整、领导班子成员的变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将工作规划方案持续有效实施,甚至导致清朗文化建设工作中断;有的工作措施过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清朗文化不够接地气,得不到党员群众的认同,导致风险防控等相应的工作措施不能融入日常工作业务中,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做表面文章[4]。
规范化之困。从近些年曝光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中不难看出,建设规范化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制度约束不够细实,如有的企业只是执行地方或上级企业的共性要求,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可执行、可操作、可评价制度规定,制度亟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有的企业管事管人的制度笼子不够有力,弹性大,导致团队和员工建设目标没能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业绩评定主要靠主观印象或测评了事,缺乏科学依据。二是工作作风不够严实,在持续纠治“四风”问题上有疲劳厌战情绪,将有关要求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中,导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仍有发生,有的甚至是监督专职机构工作人员发生执纪违纪,影响较为恶劣。
简单化之困。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基层企业,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清朗文化建设中,有的从业人员理解过于简单化、片面化,认为清朗文化建设是领导的事,自己是一般工作人员,手中没有什么权力,廉政学习不如安全、业务学习认真,思想武装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对清朗文化建设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现在劳动力成本高,人员配置精简,企业应该把精力都放在抓好安全生产和盈利能力提升上,文化是锦上添花的事,要简单化,没必要下那么多精力自查自纠、回头看等,因此在工作落实行动上力度不大,工作中漏洞和薄弱环节较多,“一岗双责”履行不到位。
在文化建设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而三者的落实,都离不开清朗文化的良好氛围。因此地,企业清朗文化建设,在巩固现在成果的基础上,还需在教育教化、约束规范、监督防范三方面着力,将清朗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促进清朗文化建设替代升级,建成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与职工群众愿望相呼应的企业。
1.把握时代性,在教育教化功能上下功夫。根据新时代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按照教育效果激发频度、教育对象匹配度、教育内容深广度等因素,开展有质有效的文化活动。一是坚持久久为功,保持一定的教育的频度,如适宜持续开展年度“思廉月”廉洁教育活动,开展季度“学廉思廉、清风相伴”廉规考试;每月推送“听忏悔 忆廉规”警示案例的同时,推送职工学习音频、教育感言等。二是坚持因人施教,增强教育匹配度,对领导干部组织开展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主题党课评比,让干部在历史回望和激浊扬清的思想洗礼中,推动清朗文化建设;对党员和重要敏感岗位人员组织赴教育基地或监狱等地接受实地警示教育,营造“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廉洁从业环境;对普通职工组织开展“兰质绘心 书画‘话’廉”才艺展示活动,借喻兰花的高洁品性,将廉洁文化具象化。三是坚持综合施治,增强教育深广度。如组织编写公司大事记、编印公司文化文集,更好地总结、交流、分享清朗文化建设工作经验,推动工作持续改进;针对现在员工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组织开展“争当廉内助,守好幸福门”家庭助廉短视频拍摄活动,吸引职工、家属甚至亲朋好友参与活动,而且大家主动转发微视频,形成好较好的传播推广效果,增强了教育教化成效[5]。
2.增强针对性,在约束规范功能上下功夫。针对清朗文化迭代升级的规范化之困,可以从制度建设和理念落地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发挥好制度文化的硬约束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文化,如廉洁从业管理办法、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办法等,织密企业内部的法规,让从业人员知敬畏,明责尽责,遵章守规,从行为上进行规范,以“令必行,行必果”的实际行动将“严细实”的主基调贯穿业务活动全过程,保证企业活动有序地组织运行的同时,进一步扎密红色高压线,实现工作措施紧、落脚点实、震慑力强。另一方面,还要在发挥好企业文化软约束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室内+室外,有形+无形,无声+有声等多种形式、高频度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道德、团队意识等的熏陶和冲击,在浓厚的清朗文化氛围中,形成一个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职工的思想自觉形成来自心理的和自我约束的控制作用。
3.体现有效性,在监督防范功能上下功夫。一是落实好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主要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四责协同”的要求,以“由谁来监督”为问题导向,对标企业安全生产监察管理模式,建立三级监督网络,实施日常监督。监督网络由纪委、支部和班组三个层级的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和监督员为成员,推行任务积分制方式,有效激发大监督网络成员的工作动力的同时,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法务监督、安全监督的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大监督”合力。二是创新监督方式,以“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的问题为导向,改变以往参与式的监督方式,以清单式常规督查、协同式专项督查、驻点式调研走访、点穴式核实核查等新型监督方式,定人定责落实监督任务,使日常监督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比如清单式常规督查根据工作制度和方案罗列监督检查清单,随着工作的进程开展事前、事中、事后检查,逐步形成监督的常态化效应,对增强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制度意识等都有较好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