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雅琛
(西安欧亚学院,西安 710065)
质量是长期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不变的重要任务。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而言,构建其完整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分为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1]。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认可度最高的三大国际认证组织为AACSB、EFMD和AMBA,其中EFMD下设了针对学院的EQUIS认证及针对专业的EPAS认证。目前EQUIS认证仅有少量研究型高校通过,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更加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EPAS专业认证。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商科国际认证,尽管在认证指标体系上各有侧重,但究其根本,都是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国际性和系统性的认可,是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卓越的重要方式之一[2]。
EPAS是EFMD开展的针对专业项目的国际性教育认证体系之一。评估内容包含专业的多个方面,并要求深刻体现国际化、实践联系、ERS(伦理、责任及可持续)。2019年8月EFMD启动了新的专业认证体系,将其两大认证体系EPAS和EOCCS(在线课程认证)进行了整合,统一标识为EFMD认证(EFMD Accredited)。此次认证体系的重大调整旨在强化EFMD认证体系的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作为此次一个重大的政策调整,EFMD期望鼓励已获得EQUIS认证的商学院能够进一步申请具体专业的EPAS认证或课程认证,增强其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EPAS认证不仅是质量评价过程,也是质量改进过程,持续改进是EPAS认证的一个核心。EPAS认证强调从制度系统设计、专业设计及评估流程、周期性项目考察以及质量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3]。
首先,在制度系统设计方面,强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对学院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否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专业使用了何种机制保障学位授予职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质量保障体系是如何植入学院的管理体系的,采用了何种机制确保其符合规范等;其次在专业设计及评估流程方面,强调的主要是学院拥有怎样的组织构架以支持专业项目设计和评估流程;在该流程中如何获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团体、校友以及企业界是如何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进行质量监控的,系统是否支持收集以上利益相关者给予的反馈;再次是周期性项目考察方面,则重点关注内部审查的实施流程和周期安排了基于专业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专业是如何进行和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整等;最后是质量保障措施方面,重点则是考虑例如从学生对教师的个人评价中产生了哪些质量信息;管理人员如何评估教与学的效果;教师之间是否采用了相互评价;如何保证课程实施的标准一致性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专业持续改进及质量保障实施逻辑[4]。
1.质量保障体系整体性不足,专业培养环节设计缺失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设计与运行涉及人才培养从入口到出口的全流程质量实施效果评估。既需要结合各个专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色,更要从分院发展长期规划考虑,结合分院的战略发展目标,进行顶层设计的铺设及实施流程的逐个梳理[5]。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同时在整体性方面,目前考虑的大多是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毕业论文、听评课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对于人才培养的特色环节,例如实习实践、学生学习成果评定等方面的设计存在环节缺失。
2.质量保障闭环实践效果不足,持续改进机制仍需完善
分院在进行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环节时,注重以PDCA闭环进行效果检验。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现目前分院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运行效果仍需检验,实践反馈追踪效果不足。首先表现在追踪机制不完善,每一项质量保障流程执行完毕之后的数据收集整理不及时,各个环节中的人员职责不明确,导致某些环节执行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真正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其次表现在对于整个人才培养结果的效果追踪不到位,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仍需完善,未能实现将用人单位的建议通过“监控、评价、反馈和改进”的闭环系统反馈至专业人才培养的下一轮改进当中,实施的整体有效性不足。
3.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中的数据难以有效收集,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西安欧亚学院作为国家信息化改革试点单位,在信息化和教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对于质量保障相关数据的系统收集和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估的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使用情况还有待提升。同时,相关人员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思维能力不足,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4.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主体多元性不足,利益相关者参与度有待提升
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以提升评价效果的客观性。目前在运行过程中,一般会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面访等形式收集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建议。但在实施中会发现主体评价和参与的热情度不高,甚至出现敷衍情绪,虽然分院开设了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专门渠道,但是学生除了对学校强制参与的线上评教工作参与度较高,学生信息联络员反馈制度等依靠学生自愿参与的教学与评价监督工作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1.质量保障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是自上而下的。目前应用型高校商科的质量保障体系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日常教学运行环节进行切分的,各项标准与流程缺乏紧密的逻辑关系,表现出较为零散的运行规律,不能够起到相互印证的支撑作用,导致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漏项的情况,各个链条之间出现断裂,运行效果受到影响。
2.缺乏实施效果追踪管理机制
导致质量保障体系闭环实践效果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效果追踪的管理机制。无论是课堂教学、毕业论文或是实习实训、考核管理,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明确责任主体以外,还需要确定谁来承担改进效果的管理。
3.质量保障相关数据收集平台与教学管理工作紧密度有待提升
目前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基本具备了相应的教学信息化手段、各类的教学数据填报平台等,但在实际运行中会发现,各类数据平台所收集和展示的数据与质量保障流程所需数据的指标选取和口径均存在误差,设计逻辑和紧密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4.评价主体责任意识不明确
在运行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逐步建立一个组织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评价的责任意识不明确,将会导致在行使评价权力时积极性不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发生偏离。责任主体应该深刻认识到质量对于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并公正客观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每一个人具备质量意识,积极践行质量行动。
以西安欧亚学院商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为例,该校商科2018年成为EFMD(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高校正式会员,积极筹备EPAS国际认证。在学校“质量宣言”的指导之下,以EPAS认证中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指标为依据,依据学校波多里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商科各学院紧密结合学校的使命、愿景、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教学运行和相关制度要求,建立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学校—分院—专业—课程—教师与学生的职责,形成了外循环—校内循环—课内循环的“三循环”持续改进运行机制[6]。
1.建立健全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度
依据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各个学院需制定教学重点环节质量标准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大纲质量标准、课程考核管理质量标准、校企合作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毕业实习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第二课堂评价标准、课程开发管理流程、教师听评课制度说明、听课情况记录、检查清单、教学督导管理工作规定、考试工作业务流程、教职员工互听课学习制度、关于课程考核方式的原则说明、实验管理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办法等,涵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建立三级督导机制,落实各项教学检查,督促整改
建立三级督导机制,通过召开学业导师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加强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的沟通,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适时管控,定期开展教学检查与交流活动。同时,在落地的过程中,除了制定相关标准制度以外,还应设计并实施检查清单制度,如《课程考核命题质量检查清单》《听课情况记录、检查清单》《考核资料(三种形式)检查清单》《毕业实习报告检查清单》等,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课程质量保障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3.建立基于年度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与改进机制
基于数据化教学质量过程管理,360度全方位认识和管理教学质量数据,从招生、教学运行状态、学生学习效果与就业情况、产学研、国际合作、教师发展、财务资源、品牌、信息化8个项目监控点梳理出57个数据观测点,实现教学质量数据的协同与融合。同时,通过学生学习历程项目上,记录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以及参加各项活动的详实数据,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对专业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能力的实际达成情况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过程追踪和动态优化;对学生个体而言,对学生进行动态画像,对比预期培养目标,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目前所处的位置、个人优势和不足,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业规划和帮扶;为每个学生出具第三方详实的电子简历,解决企业HR与毕业生信息不对等的问题。
4.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多维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通过构建多维度质量文化建设,梳理“人人有质量意识,人人有责任意识”的质量观,通过开展质量月活动,向师德要质量。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体责任,增强教师教学质量荣辱感和培养人才责任感、使命感,发挥名师效应,引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向过程要质量。建立“课内—校内—外部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使用课前检查清单、标准化课程开发流程等工具、认真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过程管理。抓有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推动一流课程、专业思政、教学改革、信息化课堂教学等示范课建设。通过教研活动、说—磨—查—评—反馈等措施,抓实有效课堂,保障教学质量[7]。
基于EPAS国际认证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不仅要求高校要注重外部质量评价,更要求其建立健全自身质量管理机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监控质量改进效果,并逐步建立自身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深入研究国际通用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应用型商科院校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同时参照国际标准,结合各个专业的不同建设情况,将国际认证的精髓进行在地化改造,形成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真正发挥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